“文化大革命”初期,秦皇岛市区及各县区中学,都没有招生,初、高中毕业生也都没有离校。市区中学由“文化大革命”前的16所发展到24所,各县区的中学则发展到上百所。1971年年底,“秦皇岛市柳江中学”的全体同学毕业,学校停办。同年,“孟营农业中学”改名为“孟营中学”。秦皇岛地区一些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毕业证及奖状1970年,“拨道洼中学”设高中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2023-10-26
1948年11月,秦皇岛全境解放,市区及各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全部公立中学,私立和教会办的中学因为没有经费来源,也陆续由人民政府接收。
“临榆县立中学”由秦榆市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秦皇岛中学校”。1950年,“达仁中学”并入“秦皇岛中学校”(1952年暑期后,学校改称“河北省秦皇岛第一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班。1955年,学校被河北省确定为重点中学。“大跃进”期间,学校一度改为“秦皇岛大学”,设立了水产、化工、体育、机电四个系。1959年,中央对大专院校进行调整,学校又恢复原校名。到“文化大革命”前,学校共有高中、初中各12个班,学生1020人,教职工130人)。1951年12月,“秦皇岛铁路中学”在海港区铁路里73号建立,学生150人,教职工11人。1954年,“河北省秦皇岛第一中学”迁至文化路东侧,原校舍改办“秦皇岛市第二中学”,11个初中班,学生550人,教职工50人。1955年,“秦皇岛市第三中学”建立,3个教学班,学生160人,教职工20人。1956年,“归提寨中学”建立,6个初中班,学生230人,教职工6人。1958年,国家投资在黄北建港公路北侧、八三铁路东侧建立了“黄土坎中学”(第二年,秦皇岛市文教局认为“黄土坎中学”的体制不符合“两条腿走路”的要求,指令停办,黄土坎公社用“黄土坎中学”的校舍开办了“黄土坎公社农业中学”,1961年又被海港区人民政府指令停办)。1958年秋季,海港区人民政府借用“新一路小学”校址,开办了“海港区初级中学”,这是由海港区人民政府开办的第一所初级中学(第二年,学校改名为“秦皇岛市第四初级中学”)。1962年8月,海港区在文化路西侧建立了“海港区民办中学”。同年,海港区又在新北路建成“海港区民办第二中学”,之前成立的“海港区民办中学”改名为“海港区民办第一中学”。1965年,秦皇岛市建立了“秦皇岛市第五中学”和“王庄中学”(后改为“秦皇岛市第九中学”)。同年,“铁庄公社农业中学”“孟营公社农业中学”建立。9月,交通部秦皇岛港务管理局在河北大街东段36号建立了“交通部秦皇岛港务管理局第一中学”。1966年,交通部秦皇岛港务局管理局在海港区东山地段建立了“交通部秦皇岛港务管理局第二中学”。
“秦皇岛第一中学”1959年毕业证书
解放后,“临榆县立山海关女子初级中学”并入“临榆县立山海关中学”,改名为“辽西省立山海关联合中学”。1953年,学校改称“河北省山海关中学”,同时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学。1956年2月,学校改称“河北山海关第一中学”,有高中12个班、初中18个班,学生1688人,教职工99人。到“文化大革命”前,学校有高中、初中各12个班,学生993人,教职工102人。1955年,山海关区建立了第二所中学,起初按全市中学排号,称“秦皇岛市第五中学”,不久改为“山海关第二中学”,校址起初在“兴华小学”,1962年迁址。1956年,山海关在“红瓦店小学”和“建国小学”增设初中班。1957年,“建国小学”初中班独立,命名为“山海关第三中学”。1958年,“山海关第二中学”增设高中,成为完全中学。同年,山海关区建“八里堡中学”“黄庄中学”“红瓦店中学”。1962年,为解决三分之一应届小学生不能升入初中的问题,山海关区政府批准民办一所初级中学——“燕山中学”(1969年并入“山海关第三中学”)。
解放后,北戴河人民政府接收了“私立海光中学”,改校名为“冀东区海滨中学”,校长由海滨区区长王晓波兼任。1950年,学校改名为“秦皇岛第二中学”。1954年,学校又改名为“北戴河中学”。到1957年,学校有16个教学班,学生928人,教职工67人。1957年,“拔道洼中学”建校。1958年,海滨人民公社在丁庄村建立社办初级中学(7个班、学生350人),1962年停办。1963年,海滨公社、拨道洼公社、蔡各庄公社相继办起3所农村中学,“文化大革命”中先后停办。
“北戴河初级中学”1956年毕业证书(www.chuimin.cn)
1949年,卢龙县人民政府在“卢龙县初级中学”旧址建“卢龙县初级师范”,招生1个班,共50人。1950年秋,卢龙县开明人士薛祝华在石门镇创办“石门私立民办中学”,亲任校长,招生1个班,60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卢龙县第一所中学。1951年,薛祝华拿出7亩自家好地兑换11亩劣地,又征地11亩,在天官府旧地建校舍18间。1951年10月,卢龙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内西北原永平府衙北侧文庙(又称“圣人殿”)旧址建“卢龙县初级中学”,招收2个班,共119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卢龙县第一所新型中学。1952年年底,卢龙县人民政府接收了“石门私立民办中学”,命名为“卢龙县第二中学”。1953年秋,“卢龙县初级师范”“卢龙县第二中学”均并入“卢龙县初级中学”,称“河北省卢龙县初级中学”。1956年,卢龙县在石门、蛤泊、刘田各庄、双望、燕河营、陈官屯、刘家营等7处小学附设初中班。1957年下半年,这7处小学附设的初中班与小学分离,另立初级中学。1958年,“河北省卢龙县初级中学”发展为完全中学,招收高中生200人,改名为“河北卢龙中学”。同时,随着“大跃进”的浪潮,教育革命也随之兴起,卢龙县迅速兴办了半耕半读性质的职业中学4所,民办中学则增加到18所。同年12月,昌黎、卢龙两县合并,“河北卢龙中学”改称“昌黎县第三中学”。1961年6月,恢复原卢龙县制,“昌黎县第三中学”改称“卢龙县中学”。同年,贯彻1960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卢龙县进行中学的调整和压缩,确立“卢龙县中学”“刘田各庄初级中学”为全日制中学;石门、双望、陈官屯、燕河管、刘家营、蛤泊等初级中学为半日制;木井、潘庄两所中学为全日制国办农业中学。1962年,蛤泊、刘家营、石门、双望、燕河营5所初级中学停止招生,并决定将“石门初级中学”迁至木井。1963年,卢龙县确定“卢龙县中学”“刘田各庄初级中学”为重点中学,燕河营、双望、蛤泊3所初级中学恢复招生,“刘家营初级中学”停办,木井、潘庄国办农业中学改为初级中学。至1966年,卢龙县有国办初级中学7所(刘田各庄、燕河营、双望、蛤泊、陈官屯、木井、潘庄中学),完全中学1所(卢龙县中学)。到“文化大革命”前,“卢龙县中学”有高中8个班、初中12个班,学生937人,教职工87人。
1952年,昌黎县人民政府从美国教会手中接收了“河北省私立昌黎汇文中学”,改名为“河北省立昌黎中学”。1953年,昌黎县对中学进行整顿,将“昌黎县立中学”高中部分并入“河北省立昌黎中学”,变为完全中学,“昌黎县立中学”变为“昌黎县立初级中学”,由城内西花园迁到西关新校址。1956年暑假后,昌黎县增设了6所国办农村初级中学(荒佃庄、龙家店、新集、靖安、裴家堡、泥井中学)。“昌黎县立初级中学”又增设高中部,变为完全中学,为便于区别,“河北省立昌黎中学”改名为“河北昌黎第一中学”,“昌黎县立初级中学”改名为“昌黎县第二中学”。1958年,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兴起,昌黎县大力兴办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学由1958年的8所发展到48所(40所农业中学、8所职业中学),1959年又增加到54所。1961年,昌黎县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全县中学进行大刀阔斧的裁减,农业中学由46所减到13所,1962年再度减到4所,至1963年只保留了2所。1965年,为解决青少年入学问题,根据合理布点的原则,昌黎县新建果乡、指挥、草厂庄、安山四处民办国助的普通中学(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到“文化大革命”前,“河北昌黎第一中学”有高中、初中各12个班,学生1033人,教职工99人。
1952年,抚宁县人民政府在城关建立了“抚宁县初级中学”,招收4个初中班,学生220人,这是抚宁县解放后第一所人民自己的新型学校。1954年,临榆县并入抚宁县,抚宁县接管了“临榆县海阳初级中学”。“抚宁县初级中学”更名为“抚宁县第一初级中学”,“临榆县海阳初级中学”更名为“抚宁县第二初级中学”。1956年下半年,抚宁县人民政府分別在各区行政机构所在地——台营、留守营、大新寨、榆关、驻操营、石门寨等地的小学,各增设2个初中班。1956年秋季,“抚宁县第一初级中学”增招2个班,发展为完全中学,去掉“初级”两字,成为“抚宁县第一中学”。1957年暑假后,枣园乡王各庄、宋庄乡潘官营、西河南乡官庄,分别办起全县第一批民办初级中学。1958年,“教育革命”由“大跃进”运动而带动,抚宁县的中学也空前发展。继“抚宁县第一中学”之后,“抚宁县第二初级中学”也增招了两个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成为“抚宁县第二中学”。原附设在6所小学的初中班,分别单独立校,定名为“抚宁县台营初级中学”“抚宁县留守营初级中学”“抚宁县大新寨初级中学”“抚宁县榆关初级中学”“抚宁县驻操营初级中学”“抚宁县石门寨初级中学”。除去8所国办中学,抚宁县的民办初级中学,由原来的3所一跃增至73所。抚宁县还在台营建立了“艺术大学”,在下庄乡的赵庄建立了“抚宁大学”。1958年11月20日,抚宁县合并于秦皇岛市,“抚宁县第一中学”更名为“秦皇岛市抚宁中学”,“抚宁县第二中学”更名为“秦皇岛市海阳中学”。划归昌黎县管辖的坟坨、曹东庄分别建立了“昌黎县坟坨初级中学”和“昌黎县曹东庄初级中学”。秦皇岛市将“抚宁太和寨师范学校”附设的4个初中班迁至满井村,成立了“秦皇岛市满井初级中学”。1961年5月,抚宁县恢复原县制,各中学名称又都取消了“秦皇岛市”,冠以“抚宁县”,“秦皇岛市抚宁中学”“秦皇岛市海阳中学”分别更名为“抚宁县城关中学”“抚宁县海阳中学”。同时,抚宁县接管了由昌黎县、秦皇岛市建立的“坟坨初级中学”“曹东庄初级中学”和“满井初级中学”。1962年,“满井初级中学”迁至太和寨原“抚宁太和寨师范学校”旧址,更名为“抚宁县太和寨初级中学”。1963年,“坟坨初级中学”改为“坟坨职业中学”。到“文化大革命”前,“抚宁县城关中学”有高中、初中各12个班,学生1033人,教职工104人。
1951年,“青龙县初级中学”建立,有4个初中班,学生213人,教职工24人。1956年,青龙县建立了龙山、土门子、肖营子、龙王庙、木头凳、宽城等6所国办初中,招生720人,全县初中生达到1587人。1958年,青龙县又建三岔口、双山子、峪耳崖、新甸子、板城、汤道河等6所国办初中和平方子民办初中,“青龙县初级中学”始招高中班,转为完全中学。至此,全县有初级中学13所、完全中学1所,教学班61个,学生3271名。1959年,青龙县建沈丈子、凉水河初中。1960年,平方子民办初中停办,龙王庙、三岔口、土门子、峪耳崖、新甸子、板城初中改为半日制。全县压缩567名学生回乡。1962年年底,凉水河、三岔口初中停办。1962年底,另置宽城县,峪耳崖、新甸子、宽城、板城、汤道河5所初中随之析出。1963年,“土门子中学”改为农业职业中学,青龙县普通中学减至6所,教学班36个,学生1443名。
有关秦皇岛历史名校的文章
“文化大革命”初期,秦皇岛市区及各县区中学,都没有招生,初、高中毕业生也都没有离校。市区中学由“文化大革命”前的16所发展到24所,各县区的中学则发展到上百所。1971年年底,“秦皇岛市柳江中学”的全体同学毕业,学校停办。同年,“孟营农业中学”改名为“孟营中学”。秦皇岛地区一些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毕业证及奖状1970年,“拨道洼中学”设高中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2023-10-26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秦皇岛地区的中学教育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上来。1980年,“户远寨中学”建校。同年,“抚宁县城关中学”更名为“抚宁县第一中学”,“海阳中学”更名为“抚宁县第二中学”。“曹东庄中学”“坟坨中学”“驻操营中学”“大新寨中学”“台营中学”“留守营中学”“石门寨中学”,相继在1983年、1984年成为初中。1985年,渤海寨3个初中班并入“抚宁镇初中”。......
2023-10-26
所谓“戴帽中学”,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增设初中甚至高中,有点类似给人戴了个帽子,所以叫“戴帽中学”。“拔道洼中学”和“小薄荷寨中学”以政府“就近入学”的指示为由,都不再接收蔡各庄村的学生。“蔡各庄中学”落成之前,蔡各庄小学毕业的初一两个班和原“拔道洼中学”就读的初二2个班,共有4个教学班在蔡各庄小学上课,那一时期蔡各庄小学被称作“戴帽中学”。......
2023-10-26
在关于北戴河中学的简介中,起首是这样一句话:“北戴河中学的前身,是1945年9月由地方名流阎家琦、耿祝辰、王起安、李伯仁等捐资兴建的‘私立海滨初级中学’。”此后,耿祝辰开始联络地方名流,倡议筹建私立中学,组成董事会,并担任董事。为使学校继续办下去,耿祝辰卖掉了原籍祖坟地10亩及自家一部分衣物。他的妻子丘英华将用自己的陪嫁费在南大寺购置的20亩地卖掉,交给丈夫办学。......
2023-10-26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传教士到中国创设现代学校作为传教工具。受此影响,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纷纷集资或申请政府拨款,办设现代学校。清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规定:中学堂以府设立为原则,称之为“省立中学堂”,由私人设立的,称为“民立中学堂”。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规定中等教育共6年,分初中3年和高中3年两级。......
2023-10-26
有人开玩笑说他的“坐”功很好。他小时犯过“小儿麻痹症”,留下了终身残疾。可以说,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中去了,整天忙于备课、讲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做实验,形成了一种被学校广为推行的“骨碌精神”……正是因为有王兰清、张宝贵这样的“脊梁”人物,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的这种“骨碌精神”,振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校师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卢龙县中学才成为闻名遐迩的“冀东名校”。......
2023-10-26
1948年11月,北戴河解放,学校由政府接管。耿祝辰响应政府号召,参加扫盲运动,义务为王胡庄村教民校。周恩来总理当年曾到学校视察。1959年,中央明确规定,北戴河区对外开放,北戴河中学被列为对外开放单位。秦皇岛市文史专家、长城专家孙志升老师便是这一届的毕业生。他于1959年进入北戴河中学,经过初中3年、高中3年的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2023-10-26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期待被点燃的火把。”在秦皇岛市第七中学,如何减轻中等生的学习压力是一项研究课题。但实际上,中等生的压力是最大的。课题组后来调查发现,有过度心理焦虑的学生,恰恰都是中等生。秦皇岛市第七中学已经成为社会、家长、学生公认的品牌学校。学校2014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自2004年以来连续10年共5次被评为“河北省文明单位”,2016年度被评为“河北省文明校园”。......
2023-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