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抗战时期的小学改革与变革

抗战时期的小学改革与变革

【摘要】:26日,秦皇岛中学附小改名为“朝阳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国民党统治山海关期间,“西两等”改名为“临榆县立第一完全小学”,“东两等”改名为“临榆县立第二完全小学”,“南关区立初级小学校”改名为“临榆县立第三完全小学”。抗日战争期间,卢龙县的小学教员积极参加抗日,著名女烈士李洗凡便是虎头石小学的教师。解放战争期间,卢龙县的很多小学组织学生参加儿童团。一时间,卢龙城内的小学教育成为一片空白。

九一八事变后,1933年,山海关日本侵略军占领,日伪势力随即渗入秦皇岛地区。

1935年12月15日,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日伪势力正式统治秦皇岛地区,进行奴化教育

1936年,海港区长城马路妇女识字班学员日增,第二年改为道德会秦皇岛分会“道德会初级小学”。1939年,学校迁到通真街新校址。到1943年,学校发展成为完全小学,改名为“秦皇岛明德女子义务小学”。学校宣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和为贵,忍为高”“妇德女道”等封建道德规范。其中“妇德女道”中有这样的教诲:“婆婆性如灰,少嘚啵不吃亏;姑娘性如棉,孝敬父母少花钱;娘妇性如水,多干活少噘嘴。”1945年,美国舰队载来国民党十三军和五十二军在秦皇岛登陆,接管了秦皇岛。1946年9月,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迫于煤厂工人建立自己的子弟小学的强烈要求,在原筛煤处用旧工房开办了“煤厂新生小学”。同年,天主教会在天主教堂院内开办了“秦皇岛教民小学”,开滦路开办了“开滦路镇三保国民学校”,秦皇岛商会在东大庙后院开办了“秦皇岛商会自强慈幼院小学”。1948年1月初,临榆县立秦皇岛中学院内的附小迁到遇井街。26日,秦皇岛中学附小改名为“朝阳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同年,秦皇岛忠义普及学社建立了“秦皇岛忠义普及学社小学”。截至1948年,海港区小学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1948年海港区小学基本情况表

续表

山海关在日本占领时期只新办了两所小学,一是“大成实验小学”,一是“理善会小学”(由戒烟戒酒的群众组织“理善会”在1934年前后开设)。国民党统治山海关期间,“西两等”(“临榆县立小学”)改名为“临榆县立第一完全小学”,“东两等”改名为“临榆县立第二完全小学”,“南关区立初级小学校”改名为“临榆县立第三完全小学”。1946年,因蒋介石六十大寿,在献礼祝寿活动中,“临榆县立女子高级初级小学”改名为“中正小学”。第二年秋,由于国民党财政拮据,把“临榆县立第一完全小学”“临榆县立第二完全小学”“临榆县立第三完全小学”“西关区立初级小学”等4所较大的小学下放为镇办,分别更名为“街西镇小学”“街东镇小学”“南关镇小学”“西关镇小学”。教师工资由镇公所发粮条,凭条换取玉米,各校自行到农村索取。(www.chuimin.cn)

1935年,北戴河海滨公益会会长朱启钤会同天津铁路局和海滨风景管理局共同组建了“北戴河区立完全小学”,校董朱启钤、雍剑秋,蒋岳东任校长。学校通过考试招收三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各一个班,学生118人。学校教师来自北京香山慈幼院,均系保定师范毕业,知识渊博,教绩卓著,使得学校闻名遐迩,可与同期名校“临抚联立太和寨中心小学”(即前文中的“太和寨完全小学校”)相媲美。学校有34间房舍,教室、办公室、游艺室图书室、洗漱室、宿舍、厨房、饭厅等一应俱全,体育设施有篮球场、网球场、双杠、转盘、滑梯等。1941年,道德会海滨分会在海滨平安路北侧创办“慕贞女子小学”。同年,“崇德小学”解散,部分学生与教师合并到刘庄初级小学。1946年,滦县省立师范学校在陆庄办学,得到海滨自治区公署及“章乐善堂”的资助,遂取名为“联立陆庄小学”。1947年,“拨道洼区立第一初级小学”改名为“临榆县二区拨道洼中心小学校”。至1948年,现北戴河区境内共有19所小学,其中高级小学6所(“北戴河区立完全小学”“联立陆庄小学”“临榆县二区拨道洼中心小学校”及刘庄小学、赤土山小学、蔡各庄小学)。

1935年至1936年,卢龙县办了一些“短期小学”,如桃园短期小学等,以速成扫盲为目的,学制一年,两册课本。但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吃力,完不成教学任务。这些“短期小学”后来都改为乡立初级小学。1937年春,曾任伪保定道尹(相当于保定市市长)的李景明在老家卢龙县前下荆子村建私立“李氏完小”。学校有教室3个,分初级班、高级班,学生百余名,教师近10人,李选之任校长。学生质量较高,驰名县内外。约在1940年,学校改为乡立完全小学。同年,开办煤矿的秦兆熙在花台建立“秦氏完小”。全校6个班,200多名学生,教师10余人。约在1943年,学校被卢龙县接收。当时学校有校歌:“燕赵遗传兮,慷慨流风,山水回环兮,毓秀钟灵,开发实业得成功,办学心诚……”抗日战争期间,卢龙县的小学教员积极参加抗日,著名女烈士李洗凡便是虎头石小学的教师。游击区各小学采取“敌来我走,敌走我教”的方针。学生备有两套课本,一是冀东行署编的进步课本,一是日伪编的奴化课本,敌人来时,学生将进步课本藏起来,拿出奴化课本做“样子”。一般情况下,为了提前发现敌人,学校责成专人观察“树标”(设在高处的假树信号),“树标”一倒,说明敌人来了,师生就转移到树林或山沟里去上课。1943年,张庵子小学校长揣世荣热情帮助迁卢抚昌联合县政府动员其他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积极投入抗日,组织文教界抗日救国联合会,还开办皮影团大力宣传抗日政策。1944年,曾任大李佃子小学教导主任的张佐舟,加入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地方主力部队第八地区队(简称“八区队”),在木井一带,参加营山反合围战斗。解放战争期间,卢龙县的很多小学组织学生参加儿童团燕窝庄小学儿童团有130多人,团长王发。这个儿童团在平分土地时监视地主的活动,先后从行人中查出大烟走私犯和手枪等,还帮助妇救会护理解放军伤员,并集资买了一头肥猪慰劳伤员。华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医院曾授予这个儿童团“模范儿童团”锦旗一面。1947年春,国民党九十四军在卢龙城内钟楼上坡路南建立了“中正完全小学”,由军队中的连长担任校长。同年夏,卢龙城的国民党军队弃城逃走,将城内学校大部分教师强行带走。一时间,卢龙城内的小学教育成为一片空白。1948年冬,“晓明小学”旧址上新建一所小学,其他小学也先后陆续恢复。石门镇解放后,薛祝华解囊修复“石门小学”,1949年3月,卢龙县予以通令嘉奖,9月又邀请他为庆祝新中国成立特邀代表。

1935年,日本在昌黎县设立领事馆时,建立了日本小学校,招收日韩儿童入学。学校在1945年日本投降时解散。1940年,昌黎县知事闻骧融为建设模范县,划乡并校,在全县69个大乡和城关镇普遍建立了完全小学,各村建立初级小学,全县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网络。

1941年,抚宁县建40个大乡,每乡建1所乡立中心小学校。同年,卢王庄乡乡长高卫庭主持操办,将“抚宁县公立卢王庄初级小学校”扩建为“抚宁县卢王庄乡立中心小学校”(1945年又扩建为“抚宁县卢王庄乡立完全小学校”)。1942年,“抚宁县公立榆关初级小学校”扩建为“抚宁县公立榆关完全小学校”(1946年,由于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骚扰,学校停办)。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对学校的控制,令部分乡长兼中心小学校校长,但这并不能遏制抗日的洪流。台头营镇七家寨小学教员茹克勤是“七家寨抗日暴动”(1938年9月13日,七家寨百余名壮士暴动,这是抚宁县人民的首次抗日壮举)的领导人之一。1943年,王汉沟小学教师殷升平、王家沟小学教师王振东,被卢抚昌联合县县长张士义授予“抗日小学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他们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坚持办好山区小学,向学生宣传“抗战必胜”的道理,组织学生站岗、放哨、送信、带路、护理伤员,同时协助村干部搞运动、书写抗日标语,组织群众“坚壁清野”,教群众识字、唱歌等。台头营镇吕良峪村12岁小学生唐凤,面对日军的兽性(杀害两名妇女)没有被吓倒,在被日军吊在树上毒打的情况下咬紧牙关,始终不肯说出冀东十二团兵工厂、被服厂等军需基地的所在。1942—1943年,中国共产党以抚宁县背牛顶宏量寺为依托,在小河峪、大石窟、田家沟、龙腰、数沟、平市庄等几十个村庄,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随后,中国共产党又在秋子峪、上下平山、车厂、王庄、徐山口及后明山、樊各庄一带组建了党组织。抗日民主政权及党组织建立后,各村新型的抗日小学也应运而生。194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新寨村也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抚宁县立大新寨初级小学校”成为新型的抗日小学。抗日小学执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使教育长期为战争服务。抗日小学办学条件十分困难,但是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地克服种种困难:没有桌凳,学生由家带;没有教科书,大家动手抄;没有粉笔,用黄泥、白土自制;没有纸张,在废旧古书的背面写;没有石板,用青石片、坏瓦盆底代替;没有体育器材,在树上拴爬竿,用石头当铅球。为适应战争的艰苦环境,抗日小学采取“敌扰我走,敌走我学”的游击教学方法——在日军“讨伐”“扫荡”时,师生把山洞、沟壑、树林、青纱帐作课堂,把石块、石板当作桌凳,进行教学、学习,日军走后,便立即返校。游击区的“两面小学”的教师在敌我双方都有备案,教材亦有两种,当日军“讨伐”“清乡”时,教师就把日军傀儡政府编纂的课本摆在桌面上,他们走后,就讲有关抗日的教材。1945年,“临榆县立海阳镇完全小学校”总校、男校、女校合并,校址迁至海阳镇东大街路南德兴魁油厂和徐家大院。解放战争期间,抚宁县解放区的小学教育蓬勃发展。1946年,中共抚宁县委和县政府于8月末9月初在台头营镇举办了新解放区小学教师座谈会,历时半个月,参加人员90余名,组织小学教师学习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蒋介石在挑动内战》和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等,使绝大部分小学教师认清了国民党的真相,丢掉了对国民党的幻想,了解了国民党要内战、要独裁,共产党要和平、要民主,树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革命道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随后中共抚宁县委和县政府又用半个月时间,举办了老解放区小学教师座谈会,参加人员百名左右,除政治学习外,着重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初等教育。同年,“抚宁县立大新寨初级小学校”增招高级班,成为“抚宁县大新寨完全小学校”。1947年11月,抚宁县教育科又在台头营镇召开全县小学教师大会,这是抚宁县新老解放区教师第一次大聚会,参加者154人(小学教师150人,教育助理4人)。这次会议除政治学习、总结交流新老区办好初等教育的经验外,重点是进一步批判教育工作中脱离政治、脱离群众、关门办学的旧型正规化的孤立思想,贯彻抗日战争时期行之有效的“教育为战争服务”和“以生产养学校”的方针,从而使解放区各小学走上了与劳动生产和对敌斗争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同年,中共抚宁县人民政府收复了抚宁县城,“抚宁县立完全小学校”与城内小西街“张氏私立初级小学校”合并,改名为“抚宁县立城关完全小学校”。1948年年初,抚宁县解放区各小学又全面贯彻执行了冀东行署提出的教育“为政治服务、向工农开门、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与对敌斗争相结合”和“以工养读”“以生产养学校”的方针,以及“办好学校,开展社教,帮助村工作”的教育工作三大任务。抚宁县解放区的小学创造了许多可贵的经验:贯彻群众路线,实行“民办公助”,发动群众自己办学;本着“做啥学啥、用啥学啥、学啥教啥”的“做教学合一”的原则,使教学和政治斗争、生产实际和群众需要相结合,理论与实际行动相结合,读书与学做新人相结合;为适应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全日制、半日制、隔日制及早班、午班、夜班、识字组、小先生(教师组织全日制学生给家庭事务繁忙的学生补课)等;学校师生除坚持抗日时期所做的政治宣传工作外,完全小学和有条件的初级小学还组建了小剧团、小歌咏队、霸王鞭队和新秧歌队等;各小学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组织垦荒组、援工组、锄地组、纺线组、拾柴组、拾粪组、编织组、缝纫组等,“以工养读”“以生产养学校”。同年,“抚宁县榆关完全小学校”在榆关北街“马状元府”重新筹建,1949年年初正式开学。据1949年3月统计,抚宁县有完全小学9所,高级小学7所,初级小学213所,共计229所,有教师385人,学生13177人。

1933年8月11日,伪满洲国建立青龙县。境域包括原都山设治局全境、临榆县长城以外地区。1935年,平泉县属的宽城、龙须门、横城子、朝阳山、板城、亮甲台、党坝、大吉口、桲椤树(郭杖子)和兴隆县的黑河(宽甸)又划入青龙县。县公署驻地大杖子镇。伪满洲国时期,青龙县的小学教育初具规模。1938年,伪满洲国实行新学制,初级小学改称“国民学舍”“国民学校”,高级小学改称“国民优级学校”。至1945年,青龙县有“国民优级学校”10所,“国民学校”226所。1945年9月,中共青龙县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辖龙王庙、三岔口、双山子、大巫岚、干沟、木头凳、红庙子、大杖子、高杖子、白家店、八道河等11个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后,即着手恢复学校,当年恢复高级小学9所、初级小学106所。1946年1月,中共青龙县委员会成立,县政府驻地大杖子(当年8月底,为避匪患,迁到双山子)。青龙县政府成立后,当年新建小学100所,同时划小区建中心校,到年底,小学校达到256所(完全小学10所、初级小学246所)。1947年,青龙县开展“文化反奸”运动,90多所小学校被迫停课。1948年,土地改革完成后,青龙县小学校发展到298所(其中完全小学7所)。

整个秦皇岛地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共有小学751所(海港区20所、山海关区16所、北戴河区17所、昌黎县210所、抚宁县94所、卢龙县158所、青龙县236所)。1948年秦皇岛全境解放时,共有小学1194所(海港区34所、山海关区16所、北戴河区19所、昌黎县296所、抚宁县229所、卢龙县302所、青龙县298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