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皇岛历史名校:清末秦皇岛地区小学堂270所

秦皇岛历史名校:清末秦皇岛地区小学堂270所

【摘要】:清光绪二十七年,天主教在卢龙县城内大新坡处教堂内开办小学堂一所,当时称“公学”。清光绪二十八年,迁安县在邵庄、七道河、酼杖子等3个村建立了初级小学堂,这是现青龙县境内第一批公立小学校。清光绪三十二年,始建于清康熙初年的抚宁县城内社学更名为“抚宁县立高等小学堂”。清宣统三年,现青龙县境内的干沟、马杖子、钓鱼台、牛心庄建立了4所区立小学堂。到清末,秦皇岛地区共有小学堂270所。

昌黎县赤洋口乡苟庄子村的刘继庚,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村中私塾为学堂,创立了秦皇岛地区第一所小学堂。学堂招收80名学生,聘请两位教师,学制四年,课程设置与私塾大致相同。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天主教在卢龙县城内大新坡处教堂内开办小学堂一所,当时称“公学”。学堂主要招收教民子女,男女分班。校长姓李,拔贡出身。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卢龙县又在城内永丰山上原考棚处建卢龙县高等小学堂,招生3个班,学生百余名,校长阎殿邦。同年,卢龙县还在县立高等小学堂北、城内南街东三条胡同路北,分别建立了县立初等小学堂。清宣统三年(1911年),天主教所建“公学”改为天主教两等小学堂,有学生50余人,由神父掌管。1931年,学校改为“晓明小学”。1945年,学校停办。

清光绪二十八年,迁安县在邵庄、七道河、酼杖子等3个村建立了初级小学堂,这是现青龙县境内第一批公立小学校。同年,美国基督教卫里公会美以美会在大杖子村建立了“贵贞女子小学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山海关将榆关书院改为“榆关小学堂”,由省里派教员,照新章上课,这是山海关第一所新式学校,曾命名为“高等初等小学校”,俗称“西高小”或“西两等”,后定名为“临榆县立小学”“临榆县立第一完全小学”。1953年,改名为“胜利小学”。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癸卯学制”正式颁布执行。这一年,昌黎县在县城西花园建立了一所县立高等小学堂,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学堂已有6个教学班,200余名学生,教师7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美国基督教卫里公会美以美会在昌黎城关东街办男女兼收、分班授课的福音堂小学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始建于清康熙初年的抚宁县城内社学更名为“抚宁县立高等小学堂”。同年,台头营镇在城内大南街建立了“抚宁县公立台头营镇两等小学堂”。

“癸卯学制”颁布执行后,海港区安子寺村李慎之老先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所办专延馆,改名为“安子寺小学堂”(后改为“安子寺小学”)。同时,海港区的邹吕庄、南大寺、孟家营、西富店、小安乐寨、西盐务、白塔岭等村先后建立了公立初等小学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山海关副督统儒林(满族)创办了一所初等小学堂,校址在旧都署西院(今山海关三中校址),专供满族子弟入学。清宣统元年(1909年),又增设高等小学堂,名为“两等小学堂”,俗称“东两等”。(www.chuimin.cn)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石门寨镇在城内白衣庵建立“临榆县石门寨镇高等小学堂”。

清宣统元年,北戴河刘庄村创办初等小学堂。

清宣统二年(1910年),美国基督教卫里公会美以美会利用“庚子赔款”(其中昌黎县向教会赔白银21920两),在昌黎县城关义地建立了两所学校——“成美学馆”和“贵贞女子学馆”。两所学校都为小学堂。

同年,抚宁县太和寨村在村中财神庙建立了“抚宁县公立太和寨初等小学堂”,教员1人,复式班1个,学生30余名。海阳镇在北街上帝庙创建了“临榆县立海阳镇高等小学堂”。

清宣统三年(1911年),现青龙县境内(时属临榆县)的干沟、马杖子、钓鱼台、牛心庄建立了4所区立小学堂。

到清末,秦皇岛地区共有小学堂270所(海港区6所、山海关区19所、北戴河区1所、昌黎县25所,抚宁县118所、卢龙县74所、青龙县27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