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术基因传承百年,秦皇岛历史名校

学术基因传承百年,秦皇岛历史名校

【摘要】:沉淀积累几百年的书院精神、文化气质,已经融入学校的血脉之中。承载浓厚的学术文化基因,多年来,骊城区第一小学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确立了“以人为本、发展至上”的办学理念。从受到省长称赞“教师楷模”“治校有方”的第一任校长翟秉均,到新一任校长魏娜,学校的历任校长传承历史、接续努力、开拓进取。

2000年9月15日,“抚宁镇第一小学”在新建教学楼时,发掘出两块石碑,一块石碑刻的是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云从书院记》,一块为重修云从书院的功德碑。《重修云从书院记》在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抚宁县志》中没有记载,它的发现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特将康熙、光绪年间《抚宁县志》中所载《云从书院记》,与《重修云从书院记》一同附录于文后,便于读者参阅)。

在农耕文明繁盛时期的中国,不管是江南水乡,还是北国村镇,几乎每一座古城,在其核心位置都建有一座福荫子孙、恩泽后代的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传统中国书院精神的体现。

虽然书院已经湮灭于历史长河,但书院精神却在校园里扎下根、开出花、结下果。沉淀积累几百年的书院精神、文化气质,已经融入学校的血脉之中。

承载浓厚的学术文化基因,多年来,骊城区第一小学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确立了“以人为本、发展至上”的办学理念。学校把“多彩云从”作为学校文化主题,以文化经营学校,从“环境与设施文化”“管理与干部文化”“教学与教师文化”“活动与学生文化”四个方面,引领学校发展。学校将发展目标定位为“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个性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全面成长、学校文化整体提升”,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内涵深厚、多元发展”。

学校为2000年出土的两块石碑建立了碑亭。碑亭旁是醒目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求真、求实、求新;校风——活泼、有序、多彩、和谐;教风——尊重差异、张弛有度;学风——尊重、责任、合作、创新。它鞭策着学子——确立目标,用实践和行动追寻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它提醒着教师——不忘初心,用多彩的教育情怀丰满自己的生命。

从受到省长称赞“教师楷模”“治校有方”的第一任校长翟秉均,到新一任校长魏娜,学校的历任校长传承历史、接续努力、开拓进取。如今,学校步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www.chuimin.cn)

“学校的发展需要依托教师的发展,并着眼于学生个性全面的发展,只有将教育场中的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教育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在魏娜校长的引领下,学校建立了师德高、教艺精、发展快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团队发挥“三支队伍”(以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为主体的“组织者”队伍,以“市、区级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指导者”队伍,以青年“校级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示范者”队伍)的示范引导作用,组建了基本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有影响力的教研组织——骨干教师教研组,具有示范性的教研组织——市语文、综合实践、科学学科优秀教研组。这样的队伍建设,让每名教师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机会,学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在团结友爱、幸福和谐的“大家庭”里,教师们缓解了压力,学会了享受生活,逐渐确立了“四会”(会做人、会做事、会生活、会思考)、“五气”(正气、朝气、大气、灵气、书卷气),让教育理想和幸福生活互为依托,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幸福教育生活,也集体打造出心态平和、精力充沛、师德优良、业务过硬的教育团队。

在优秀教师的带动下,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学校的课程改革不断实现新突破:长课与短课在这里交汇激荡、整合与补充在这里水乳交融、模式与结构在这里凝视对话,立足实践,大胆探索,多维度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力求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国先进实验单位”“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实验重点研究项目全国先进实验单位”“河北省网络教育模式与绩效实验研究项目实验学校”“河北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河北省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学校”“河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立德树人阳光教育示范校”“秦皇岛市百千万读写工程先进学校”“秦皇岛市课堂教学改革优秀学校”“秦皇岛市森林生态科普示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