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蔡各庄村解放后,一户姓杨的地主带着家眷远走他乡,留下了一座地主大院,位于村中心,后被政府征收,“蔡各庄初级小学”便迁于此地。1950年开始,“蔡各庄初级小学”取消复式教学班,并增加了高级班,学校改为完全小学,校名为“蔡各庄小学”。至此,学校已有200余名学生,教职工14名,校舍30间,已是初具规模的完全小学。......
2023-10-26
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原有教学场地渐渐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1983年,经教育主管部门、蔡各庄公社和蔡各庄村协商,决定对蔡各庄小学校园进行改造——在学校后院留出一个大操场,前院留出一个小操场,中间建一座二层教学楼。1984年,新教学楼竣工。
1986年,进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过渡期,蔡各庄小学迎来了入学高峰,教学用房越来越紧张。1986—1993年,学校新建教室14间,又在学校以东200米处的供销社东侧新建了一座教学楼。蔡各庄小学分为东、西两个校区。1993年,学前班迁至东校区。
1997年,河北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工作拉开帷幕,要求农村小学生均建筑面积3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17.8平方米,运动场地要有环形跑道200米,直跑道60米两组,学校还要设置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少先队活动室、音乐教室、微机室和劳动器材室等七室。当时,蔡各庄小学的生均占地面积为6.8平方米,普九不达标。经教育主管部门与蔡各庄村委会协商,决定把“北戴河区第五中学”(原“蔡各庄中学”)与“北戴河区第三中学”合并,将“北戴河区第五中学”校区进行扩建,作为蔡各庄小学新校址。这就是现在的蔡各庄小学所在地。1999年9月,蔡各庄小学迁入现址。
2000年春,学校多方面筹措资金进行校园绿化,栽种龙桑、柏球、龙爪槐、樱花树2000余株。学校又自筹资金购进16台计算机,一至五年级全部开设微机课。
2003年9月,在北戴河区教育局和蔡各庄村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城市小学辅助教室的配备标准,学校将原有平房辅助教室改为教学用房,改建了14个专用教室和器材室。
不断展露新貌的蔡各庄小学校园。
2009年,学校新建一座两层多功能厅。2010年,北戴河区政府、教育局投入资金,将校区内六排平房校舍改建成两座三层教学楼。2011年,两座教学楼先后落成。这两座教学楼后来分别被命名为“启智楼”和“趣稚楼”,原教学楼被命名为“远志楼”。同年,蔡各庄小学学前班更名为“蔡各庄小学附设幼儿园”。这是北戴河区第一所农村公办日托式幼儿园。
2015年,学校的土操场改建为塑胶操场。多年以前,这片操场曾经是师生的劳动教育基地,每年9月份开学季,操场上都长满杂草,师生们带着锄头除草,是每学期对学生们进行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当年师生使用的小锄头,如今已经陈列在蔡各庄小学的校史馆中。
蔡各庄小学整洁、漂亮的校园,颠覆了人们对农村小学的认知。有人说,现在的蔡各庄小学俨然是一所坐落在农村的“城市小学”。
蔡各庄小学第十七任校长赵玉芹2002年来到学校任教,2013年退休。她在任职的10年里,见证了蔡各庄小学从简陋的校舍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校园的全过程。退休之际,她写下一首藏头诗,表达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各级领导的感激之情:(www.chuimin.cn)
领行教育向高峰,殷殷几许同期声。
导语挚切利师生,切切追寻成功梦。
关心学校求发展,希冀爱育一代代。
怀瑾握瑜写嵘峥,望现朝阳燃升腾。
铭心刻骨意志强,情愫深深做教育。
记取责任力倍增,浓浓治学持以恒。
永世修身书典范,校歌声声唱理想。
远景宏愿肯攀登,园园生辉奔前程。
有关秦皇岛历史名校的文章
1948年,蔡各庄村解放后,一户姓杨的地主带着家眷远走他乡,留下了一座地主大院,位于村中心,后被政府征收,“蔡各庄初级小学”便迁于此地。1950年开始,“蔡各庄初级小学”取消复式教学班,并增加了高级班,学校改为完全小学,校名为“蔡各庄小学”。至此,学校已有200余名学生,教职工14名,校舍30间,已是初具规模的完全小学。......
2023-10-26
蔡各庄小学艺术教育的传承要追溯到1975年。20世纪50年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表演形式“霸王鞭”,经过继承和发展,在这一时期最为盛行。学校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表演队伍,在原有基础上融入新艺术元素,创编了“霸王鞭”舞。“霸王鞭”舞作为蔡各庄小学的传统活动,从那时起一直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2023-10-26
“蔡娃”是蔡各庄小学的“校园宝贝”,它是一个可爱的“白菜”娃娃,诞生于2017年5月23日。三个月时间,学校共征集“校园宝贝”平面设计400多幅,从中精选出20幅进行网络投票和学生现场投票,最终一年级一班王子月同学设计的“蔡娃”脱颖而出。2017年“六一”前夕,生动、可爱的“蔡娃”与同学们见面,并开始活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学生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实践活动等都有“蔡娃”的陪伴,学校还开设了“蔡娃心语墙”“蔡娃信箱”。......
2023-10-26
清光绪二十七年,天主教在卢龙县城内大新坡处教堂内开办小学堂一所,当时称“公学”。清光绪二十八年,迁安县在邵庄、七道河、酼杖子等3个村建立了初级小学堂,这是现青龙县境内第一批公立小学校。清光绪三十二年,始建于清康熙初年的抚宁县城内社学更名为“抚宁县立高等小学堂”。清宣统三年,现青龙县境内的干沟、马杖子、钓鱼台、牛心庄建立了4所区立小学堂。到清末,秦皇岛地区共有小学堂270所。......
2023-10-26
第二年学校恢复,并在院内附设女子部,时称“贵贞女子小学”。1945年8月至1947年7月,学校由青龙县民教科管辖。1979年1月13日,学校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1981年3月21日,学校更名为“青龙县城关小学”。2011年9月,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二实验小学成立,学校部分学生分流。2012年9月,学校原有危险教学楼拆除重建,学生分别在满族中学、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二实验小学和本校校点上课。......
2023-10-26
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教育,一般称为“蒙学”,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同年,昌黎县赤洋口乡苟庄子村刘继庚将村中私塾改为学堂,这是秦皇岛市第一所小学堂。《钦定学堂章程》中包括《蒙养堂章程》及《小学堂章程》。北洋政府于1915年改初等小学校为国民学校,以“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为本旨”。随着老龄化加速,幼儿人口比重下降,小学生源减少,各村小开始撤并,很多地方仅保留寄宿制中心小学。......
2023-10-26
“文化大革命”期间,秦皇岛各县、区的小学纷纷“停课闹革命”,建立“红小兵”组织,进行各种批判运动,任意停课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正常的教育秩序完全被打乱。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秦皇岛市各县、区大力加强小学教育的普及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从1968年开始,海港区各小学陆续改变为带有革命色彩的名称。1978年,抚宁县确定“城关镇第一小学”“卢王庄小学”“台营小学”为重点中学。......
2023-10-26
1915年,白辅廷在海港区创办“民意小学”,校址在海阳路。1917年,基督教会在刘庄村设立“崇德小学”,校址在安四路三号,所招收的学生多为教友子弟。同年9月21日,“私立秦皇岛耀华职工子弟小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同年,原清末秀才李香波创办的私塾,继民国初期改为初级小学堂后,在这一年被确定为“拨道洼区立第一初级小学”。1926年,卢龙县城内关帝庙的私塾改为私立“改良小学”,谢雨樵(谢润之)任校长兼教师。......
2023-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