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锡珍80岁仍关心下一代,青云里小学获多项全国荣誉

宋锡珍80岁仍关心下一代,青云里小学获多项全国荣誉

【摘要】:宋锡珍自己直到80多岁仍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初,青云里小学先后获得共青团中央少先队大队红花先进集体、全国二十九省市二十所学校第二届小学生作文竞赛优胜单位、全国育苗奖等全国性荣誉。加拿大多伦多访问团、《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卢勤等先后到学校参观指导。20世纪80年代,李艳芬和她的学生在青云里小学校门前合影。

董芸生,是“开滦小学”第一任校长董锟的女儿,她曾在“开滦小学女校”上学,师范毕业后,又回到“开滦小学”任教。1948—1953年,她先后担任“开滦小学”“秦皇岛开滦职工子弟小学”“天津区港务局秦皇岛分局职工子弟小学”的校长。学生叶文写有回忆她的文章《先生之道 山高水长》,其中这样写道:“一位旧世界的新女性,韶华之年开始教学。从小学、中学到成人教育的课堂,六十余度春秋,总是风雨兼程,踏着时代的步伐向前走去……她的理想是:‘我不能像战士一样,牺牲在战场上,如果有一天,真的牺牲在讲台上,我会感到光荣和满足。’她教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后期的学生又越过大洋走向海外,其中不乏专家、学者、教授、医生、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城乡各级干部,他们是新中国大厦的千万块基石,是各自行业的中流砥柱。”

身在北京的宋锡珍,如今已是95岁高龄,她也曾在“开滦小学女校”上学。1945年天津师范毕业后,她于第二年被分配到“开滦小学男校”任教。1978—1979年,她担任青云里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90多岁的老人回忆,她上小学时,“开滦小学女校”的黑板是磨砂玻璃的,教室地面是木地板铺成的,学校配有专门的“堂艺”(相当于勤杂工)。学校对任教教师的筛选非常严格,必须是师范毕业生才能来学校任教,且前期的“开滦小学女校”“开滦小学男校”教师均为女教师。教师的待遇优越,除了工资,每月还可以领到一吨煤、三袋面。学校开设的课程全面,语文、数学地理论文、卫生、英文、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齐头并进,配有专职英文教师,学生接受的是系统而扎实的教育。和她一起在“开滦小学女校”学习的莘莘学子,成为各个领域中的精英,其中有中央美术院附中校长赵允安(赵四小姐侄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林如、北京音乐学院唐远茹等。在宋锡珍的记忆中,当年“开滦小学男校”的老师把毕生精力都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大部分女教师住校且终生未婚。宋锡珍自己直到80多岁仍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工作。

20世纪80年代,学生们进入青云里小学上学的场景。

李玉英在1978—1994年担任青云里小学革委会主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在别人眼中,她是铁面无私的包公型校长,是亲人一般的慈爱型校长,是敢拼敢闯的实干型校长,更是争优创新的革新性校长,正是她开创了学校发展的新纪元。一上任,她便向教育局承诺在三年内做到“三气”(一年恢复元气、两年恢复生气、三年恢复名气)和“三出”(出成绩、出人才、出经验)。说到做到,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争第一”成为青云里小学的口号。在20世纪80年代初,青云里小学先后获得共青团中央少先队大队红花先进集体、全国二十九省市二十所学校第二届小学生作文竞赛优胜单位、全国育苗奖等全国性荣誉。1984年,学校二(1)中队被选为“全国优秀少先队中队”,中队长张静等人到北京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加拿大多伦多访问团、《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卢勤等先后到学校参观指导。

20世纪80年代,青云里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在学校标志性建筑前合影。

20世纪90年代,青云里小学标志性建筑。

从1994年到2008年,提倡“教育就是服务”理念的邢启明在青云里小学担任了14年校长。1981年,邢启明就来到青云里小学任教,他由衷地认为“当老师真好”,而在他心目中,好的老师要“教孩子几年,为孩子想几十年”,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项拿手的本领,有可以值得自豪的地方。20多年痴心育人,在他身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一天,他用自行车驮着儿子回家,又困又乏的儿子在后车座上睡着了。骑到道南地道桥,有一段上坡路,儿子出溜下去了,而他脑子里还在想着学校的事,骑出老远才突然发觉——咦?车子怎么轻了?扭头一看,儿子不见了。

邢启明校长曾经说:“学校的发展就像启动的火箭,第一节火箭即将脱落时,就要启动第二节,这样不断地接力,学校才能不断地发展。”在青云里小学,有这样一对“接力”的师生:(www.chuimin.cn)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李艳芬,1978年被分配到青云里小学,在这里度过了近20年的岁月。那时候李艳芬刚从南方回来,烫着长发,穿着军装,特别洋气。当时的同事就对她开玩笑说:“ 别看你现在又干净又漂亮,不用半年,就得在咱这泥坑里弄得灰头土脸。”据李老师回忆,那时候学校的桌椅是铁的,而且桌椅连在一起,学生根本搬不动,平时很难打扫卫生,于是一到周末,老师们就发动全家到学校大扫除。冬天没有暖气,全靠煤炉供暖,说是煤炉子,其实就是大油桶“改装”的,湿煤和木块烧起来后教室里就变得乌烟瘴气。李老师作为年级组长,几乎每天都要4点钟起床,带着两个学生把本年级的三个班和办公室的炉子提前生好。即使这样,教室里还是阴冷阴冷的。学校的土操场没有排水,晴天叫操场,雨天就是烂泥坑,学生们一下雨就根本没法去室外活动。雨大的时候,老师们还要把低年级的孩子一个个地从教室背到校门外。在这样的环境中,李老师很快就“灰头土脸”了。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们早上来得一个比一个早,晚上走得一个比一个晚,大家心里只想一件事,就是要把孩子教好。

1979年,李艳芬被分配到青云里小学工作的第二年,朱双健进入青云里小学一年级就读,李老师成为她的班主任。1991年,走过了十几年求学之路的朱双健回到了母校,成为一名教师,与李老师成为同事。在李老师等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她迅速成长起来。1997年,青云里小学主教学楼建成,彻底告别了“平房时代”;2008年,新建的综合实验楼投入使用;2009年,200米环形跑道和 5350平方米的人造草坪操场铺设完毕……见证了学校环境不断变迁的朱双健,如今已成为青云里小学的党支部书记,提起学校的未来,她深感重任在肩:“老话讲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以前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老师们在条件不好的年代还那么有干劲,现在我们的条件优越了,更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精神。”

20世纪80年代,李艳芬和她的学生在青云里小学校门前合影。

20世纪90年代,作家浩然为青云里小学题写了校名。

在青云里小学,像这样的接续传承还有很多:同样是在这里上学又回归母校教育下一代的李明明、万程;妈妈、自己、孩子三辈人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自己又回到这里教育更多孩子的郎轶华……

青云里小学教务处主任张伟如今主要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青云里小学不但注重专业上的引领和帮扶,更注重树立和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因此,学校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去工厂、110指挥中心、禁毒大队、山海关军用机场等地实地参观学习。虽是不同的行业,但是每个行业中的岗位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都给每一位青年教师留下了特别而深刻的印象,不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让他们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