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龙山中学:薪火相传百年,培养优秀学子

龙山中学:薪火相传百年,培养优秀学子

【摘要】:龙山中学,建校百年,薪火相传,桃李芬芳,从这里走出了一代代优秀学子,他们是这所学校的价值所在,也体现了这所学校的光荣与梦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委书记周洪学;河北医科大学校长兼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蔡文清;国务院法制办副调研员佟自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冯荣全;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教授姚海楼;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丁志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83年,学校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批示,为端正学校的办学思想奠基了思想基础。1986年,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普通中学应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要教书育人,努力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校教改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专题,学习制度雷打不动,虚心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重点研究和试用了“三主四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六课型”(选题课、开题课、活动策划课、方法指导课、中期汇报课、成果展示课)和“目标教学法”(将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堂导入、展示教学目标、遵循教学目标讲解相关知识、目标测评等几个环节,并根据这些环节组织实施教学)等。

1985年,学校更名为“龙山职业技术学校”。

1983年到1997年,学校共招收学生约60个班。1997年,学校又一次恢复为普通高中,每年招收2~3个班。

1997—1998学年度,学校被青龙满族自治县教育局评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学校被青龙满族自治县教育局评为“中考成绩优秀单位”。2000年,学校被青龙满族自治县教育局评为“高考成绩优秀单位”。

2005年,学校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与江苏省阜宁县职教中心联合办学,增设职业技术班,开设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电子、计算机4个专业。2008年9月,学校又与承德市燕北计算机专修学院联合办学,开设石油专业、电子(表面贴装技术)专业。学校实行普通高中与职业技术高中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为高校输送了人才,又为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开创了出路。

2007年9月,学校新教学楼投入使用。2008年,学校又在教学楼东侧建成学生宿舍楼,在教学楼西南侧建成餐厅楼。

2014年春,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学校整体并入青龙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2014年9月,娄杖子九年一贯制初中部整体搬迁到龙山中学校址,校名仍为“龙山中学”。学校隶属于青龙满族自治县教育局,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初中。

学校坚持“文化建设引领内涵发展、管理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路”的办学目标,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务,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开全科目,开足课时,切实保证音、体、美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认真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3311读写工程”和学生社团活动,确保学生在校生活舒心、学有所成、天天进步。

学校积极进行“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巩固提升)的探索与实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强化课堂检测练习,在测中学,在练中悟,努力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在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和风化雨下,山村的孩子享受到了自主求知的乐趣。

2014年以来,学校多次获得“教育工作实绩突出单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先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学校”“职教招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龙山中学,建校百年,薪火相传,桃李芬芳,从这里走出了一代代优秀学子,他们是这所学校的价值所在,也体现了这所学校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委书记周洪学;

河北医科大学校长兼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蔡文清;

国务院法制办副调研员佟自强;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冯荣全;

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教授姚海楼;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丁志华;

……

现在的龙山中学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5名,教职工70人。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规划合理,各种功能室齐全,现代信息网络教育系统全覆盖。

历经百年沧桑的龙山中学传承了“汉川精神”——不畏困难、积极进取,不苟名利、勇于奉献。走进校园,你既能感受到百年砥砺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也能感受到和谐共进、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气息。新一代的学校师生正扬帆起航,奋勇前进,共谱新时代教育的美丽华章。(www.chuimin.cn)

(何井民)

附:

杜汉川传略

杜汉川(1882—1920),原名澄,字恩波,今青龙满族自治县八道河镇沙河村人。因排行第二,故村人称之为“杜二爷”。

杜汉川自幼聪颖好学,心志不凡,曾就读于“永平府立中学堂”。毕业后,他被袁世凯选拔到天津新军,委任为“军政宣讲官”(又称宣抚官),曾被派到江苏一带宣传“新政”。杜汉川人品端正,急公好义,对清政府的腐败现象极为不满。他曾在日记中写过一首打油诗,讽刺那些贪官污吏:“谬说文官不爱钱,不敲竹杠是穷酸。劝君莫学书生气,丧尽天良好做官。”

杜汉川

杜汉川在外做官多年,亲身感受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科学文化的落后,又逢袁世凯复辟,便毅然弃官回家。途经迁安县城时,他被县长唐玉书挽留,做了县督学官。在督学过程中,他看到偌大的冷口外地区,竟无一所新兴的学校,一些到外地就学的学生还要遭人歧视,很是痛心,遂辞职回乡,联络当地开明绅士关墨轩、崔凤翔、潘涛、杜青等人筹建一所高等小学,并选定依山傍水的龙王庙院东官地作为校址。

建校过程中,杜汉川历尽艰辛坎坷,矢志不渝。为筹措建校经费,他一方面多方奔走呼告,宣讲办学兴教的意义,筹集料款,另一方面亲赴迁安县城,陈情申请,取得县政府的支持。县长唐玉书亲自批文,指令杜汉川“利用边陲余地,筹款办学”(即征收历年来新开垦而从未纳税土地的税款,用来办学)。谁想杜汉川、关墨轩、崔凤翔等人到牧马村丈量“余地”(未纳税的地)时,村中的豪绅竟指使地痞无赖用扁担、镐把将杜汉川打成重伤,昏厥在地。多亏乡亲们将他抢出抬回家去,经多方抢救治疗才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已不能下床走动。

尽管这样,也未能动摇杜汉川兴教办学的决心,躺在病床上,他仍和关墨轩、崔凤翔等人商讨建校事宜。校舍破土动工之后,他时刻记挂着工程质量和进度,曾多次叫家人用担架抬他到施工现场,查看并指导施工,见者无不为之感动。

1918年春,学校终于落成,定名为“龙王庙高等小学校”。这是青龙地方创建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所高等小学校,它对青龙的教育事业起到了奠基作用。杜汉川被推举为学校第一任校长。他克服行动不便的困难,坚持到校理事,但声带已不能发声,然而他仍以顽强的精神用板书与学生讲话,勉励学生为振兴祖国、建设家乡而勤奋学习。

1920年,杜汉川因伤病和劳累辞世,年仅38岁。学校全体师生、当地乡绅和百姓数百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参加葬礼者无不悲泣,感念他泽被青龙的付出。1938年,伪满洲国民生部部长吕荣环知道杜汉川事迹后,为表彰他办学兴教的精神,亲手题赠“社会楷模”匾额一块,教育界同人和亲朋故旧同时敬献银樽一座。

杜汉川是青龙教育的先驱,他的事迹在青龙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由他创办的学校自建成以来,为青龙培养了大批人才。

(卢纪锋)

刘得录传略

刘得录(1927—2019),青龙满族自治县白家店乡下抱榆槐村人。

童年的刘得录,家里很穷,一家4口人,全年只靠40斤红高粱和野菜、糠皮度日。家里吃完上顿没有下顿,父亲为孩子能有一口饭吃,就托人把刘得录介绍到“龙山完全小学”做“校役”。那是1942年,刘得录只有15岁。

刘得录每天早起晚睡,烧火做饭、扫院子、洗衣服、种蔬菜、看点敲钟,忙个不停。可他却利用课间给老师送水的机会,听一会儿老师讲课。为了不打扰老师讲课,他常常站在窗外听。白天听不懂的,他就利用晚上或者茶余饭后,找机会请教老师。老师见他勤奋上进,也耐心地为他讲解。白天听到一些零碎、不系统的知识,刘得录要在晚上师生都入睡以后,自己在灯下学习、整理。就这样,刘得录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语文学习让他受益匪浅,为他以后从事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8月,刘得录经人介绍到区委工作,给区委书记当交通员。当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语文功底较深,很受领导赏识。1947年,刘得录任区委宣传员,1948年任区委副书记,1949年任区委书记。1951年,刘得录任青龙县委宣传部部长。此后,他于 1965年任隆化县县委书记兼县长,于1976年任围场县县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武装部政委,于1980年任承德地区农村党委书记,于1985年任承德地区林业局局长。1988年,刘得录从承德地区林业局巡视员任上离休

刘得录很长寿,93岁高龄才去世。在他去世的2019年,他的事迹曾被记者以《不变的初心——承德93岁老党员刘得录交纳“特殊党费”的故事》为标题报道。

(卢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