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皇岛历史名校:开拓多点开花办学模式

秦皇岛历史名校:开拓多点开花办学模式

【摘要】:学校明确了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的办学方向,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办学实践。通过试点,学校与普通高校合作办学、优势互补,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推行教学和考试职责分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积累了开放办学的宝贵经验。这一时期,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加强现代远距离教育技术应用,探索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特点,强化内涵建设。

1989年10月,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举行“十年校庆,喜迁新校”典礼。新校址位于海港区燕山大街,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教学服务支持系统完备。

为了更好地适应秦皇岛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形势,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开始思考办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促使办学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向多层次、多渠道办学转变。

学校明确了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的办学方向,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办学实践。

1991年,学校开始招收中专层次学员,至1998年共计招生2938人。

1991年年底,“秦皇岛燎原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秦皇岛燎原广播电视大学”是依托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运用电教手段实施国家“燎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促使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举措。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承制了《赵省金苹果早果早丰技术》电视专题片,“赵省金苹果早果早丰技术”可使苹果当年开花、第二年结果、五年丰产。电视专题片无偿提供给县、乡两级燎原学校,巡回播放,作为普及农业科技教材,深受果农欢迎。

1993年,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专科层次的大学基础教育课程,在当年全国统一高考分数建档线下划定录取分数线并单独招生考试,1994年一季就招收大学基础教育学员686人。

1988年,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新校奠基。

1989年,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十年校庆、喜迁新校”典礼。

1994年,学校招收面向农村的初中师资班脱产学生,学生户口“农转非”。

1995年,学校实施“注册视听生”试点——学生免试入学,实施宽进严出原则,教学和考试分离;学校不组成固定的班级,以自学和收听收看广播录音、录像电视为主,接受适当的教学辅导;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充分体现远距离、开放性的特征。通过试点,学校与普通高校合作办学、优势互补,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推行教学和考试职责分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积累了开放办学的宝贵经验。

1996年开始,学校施行自学考试与电大教育(高等专科)“两沟通”(联合办学)试点。试点工作旨在充分发挥自学考试和广播电视大学各自优势,探索一条适合实际情况的教育途径,曾创造出单季招生900人的纪录。(www.chuimin.cn)

1994年4月,学校与天津大学合办经济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班。1998年,学校受清华大学委托招收“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民商法学”三个专业的研究生班20人,采用网络教学方式。2000年5月,学校建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校外教学站。

1992年,学校师生上课场景。

1993年,学校举行教师节座谈会。

20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校园。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灵活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整合和利用普通高校、行业部门等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学校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先后开办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专业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等培训,为卫生局、审计局、财政局培训专业人员9000余人,培训英语日语俄语学员550人,80万人次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培训。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采取免试入学、宽进严出的办学方式,大大调动了适龄青年的求学积极性,同时灵活方便的学习方式也使工学矛盾的解决有了可能。这一时期,学校学历招生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引进人才和自我培养两种方式,到2000年,学校已有教师121人。

10年间,学校共计毕业本专科学员 17397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近百万人次。

这一时期,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加强现代远距离教育技术应用,探索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特点,强化内涵建设。到2000年,学校已建立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多媒体教育教学体系,有闭路电视教室35个、多媒体教室15个。电教中心负责全市的远程教育服务工作,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电信网络有机结合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远程教学平台初步建立,推动教育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为使更多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解决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20世纪的最后10年,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对秦皇岛市人才结构的改善作出了贡献。

1998年12月至2000年2月,“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与“秦皇岛市教育学院”短暂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