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困难与变革带来进步:秦皇岛重型机械学院的成功案例

困难与变革带来进步:秦皇岛重型机械学院的成功案例

【摘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面对骄人成绩,学院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以严谨求实的态度不断审视问题和困境,主动求变,奋发进取。困则思变,究竟该怎么办?学院经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在秦皇岛设立分校,并向主管部门机械工业部提交了书面申请。1984年8月13日,机械工业部第1747号文件批复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拟在秦皇岛市建立分校的申请》,同意学院在秦皇岛建立分校。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院科学研究工作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几年内,学院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首创性的成果:学院与洛阳铜加工厂合作完成的“液压弯辊装置”,学院与太原重机厂合作完成的“313钢管矫直机”,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奖;学院的“护环液压胀形强化新工艺研究”和“大型发电机护环液压胀形研究”,分别与太原重机厂和第一重机厂合作,突破了工艺技术关键,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分别获得了1978年山西省科研成果一等奖和1980年机械工业部科研成果二等奖。

1981年,学院与国家科委、机械工业部签订的研究项目——“300四辊轧机液压弯辊和板型控制研究”,是一项大型重点项目,于1982年9月完成,并分为8个分题通过了技术鉴定,其中有的项目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有的项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学院1981年完成的“铰链四杆机构空间模型与性能图谱”的研究,与1982年完成的“单、双直线导路机构的综合方法及综合图谱”项目,获得了机械工业部1984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学院获奖的科研项目还有集中目标遥控遥测系统、摆动碾压机、多向模锻等。

从1977年到1983年,学院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计有50余项,荣获部、省级奖励有30多项。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开展,学院共有30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或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宣读,其中有16篇在国外发表,有8篇被选为国际性学术会议论文。

截止到1984年,全校共有12个专业,1770名大学生,59名研究生,体现了“瘦而高”的特点。

面对骄人成绩,学院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以严谨求实的态度不断审视问题和困境,主动求变,奋发进取。由于富拉尔基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不佳、经济状况欠发达,学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报考意愿不高,学校难以吸引到优质生源,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二是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不够,难以引进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且原有教师流失严重;三是难以吸引企事业单位投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出现重点大学得不到重点投资的窘境。(www.chuimin.cn)

困则思变,究竟该怎么办?未来的发展之路应该如何走?学院师生苦苦思索,并在不断探寻中迎来了学校发展的新曙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尤其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起来以后,很多学校都忙于在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窗口。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学院确立了一个崭新的目标:到沿海开放城市去建一个窗口,与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宣传和发展自己的学校。1984年,目标一确立,学院便组建工作组,院长林秀安亲自带队南下考察,第一站就到达了秦皇岛,受到了秦皇岛市政府的热烈欢迎。时任秦皇岛市市长顾二熊表示:“‘东重’在秦皇岛建分校既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又能带动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是双赢的大好事,秦皇岛市政府愿意给予最大程度的政策优惠。”

学院经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在秦皇岛设立分校,并向主管部门机械工业部提交了书面申请。因秦皇岛背靠燕山,拟将分校命名为“燕山大学”。1984年8月13日,机械工业部第1747号文件批复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拟在秦皇岛市建立分校的申请》,同意学院在秦皇岛建立分校。这个批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巩固了学院在富拉尔基26年的建设成果,而且使学院迈上了建设国家重点大学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