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研学旅行安全现状及管理

研学旅行安全现状及管理

【摘要】: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境内外研学旅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事故导致的伤亡严重,影响恶劣。一系列的事故案例表明,虽然研学旅行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和危害性,但也有不少事故的发生还是人为因素所致。

(一)研学旅行安全工作成效初显

自研学旅行被正式纳入中小学生的教育课程体系,安全工作就成了教育等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家长和承办机构的首要工作任务。为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顺利开展,各方紧密配合,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协同保护中小学生安全,成效初显。

1.安全保障制度日趋完善

为保障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安全开展,政府出台的有关研学旅行政策文件特别强调完善研学旅行安全保障制度,对实施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主办方和承办方提出了具体要求,须设计研学旅行安全实施的标准,制订研学旅行安全应急预案,成立研学旅行安全小组等。这些要求和措施在试点省、市的研学旅行教育过程中不仅得以贯彻落实,还经过实践探索日趋完善。

2.安全管控逐步得到落实

各主办学校成立学校安全小组,制订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监管;研学机构依据市场经验,探索制订行业标准,并根据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和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3.安全教育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共同重视

自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被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各学校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更加重视,通过普及宣传相关安全知识、定期举行安全演练活动,如野外自救、伤口处理、火灾逃生等,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注重培训具有丰富研学经验和理念的专业教师队伍,努力构建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家庭和社会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也越发重视,家长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开始关注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支持孩子积极参加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利用家庭空间给予孩子安全教育,给研学旅行提供了一道安全防护线。研学机构在活动实施前期,根据相关行业标准,评估安全风险,加强对研学导师、安全员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应对安全事故的技能和对安全知识的传授能力;并在研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研学旅行环境和课程特点,开设专门的安全课程,注重教授中小学生相应的安全知识,进行现场安全教育,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二)当前研学旅行安全问题及成因

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是由政府、学校、承办机构等多方面协作完成的,这些组织和机构应相互配合、共同协作以确保研学旅行安全。尽管研学旅行安全有一定的制度规范并得到初步实施,然而研学旅行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仍存在诸多问题,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1.中小学研学旅行安全事故发生的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研学旅行安全事故对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可能造成重大威胁。部分学校因担心安全事故发生,害怕承担政治风险,致使有助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研学旅行未能有效开展;承办的研学机构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研学旅行活动多是以“游”为主、实践教育为辅,本末倒置,导致成效不佳。如何创造安全的研学旅行环境,解决学校和家长对安全问题的后顾之忧,促进研学旅行健康、蓬勃发展,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境内外研学旅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事故导致的伤亡严重,影响恶劣。1988年3月24日,日本高知市青少年修学旅行团在我国遭遇的沪杭铁路列车相撞特大交通事故就是一个佐证。该事故导致此团的日本旅客死亡27人,重伤9人,轻伤28人。这是研学旅行史上一次惨重的安全事故。又如2014年4月16日,韩国发生的载有476人的“岁月”号客轮沉没事故,造成314人遇难,其中大部分遇难者为参加修学旅行的韩国某高中的学生。随着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快速推进,2018—2019年,因食物中毒、意外原因导致的各种研学旅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系列的事故案例表明,虽然研学旅行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和危害性,但也有不少事故的发生还是人为因素所致。因此,有效遏制中小学研学旅行安全事故的发展势头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

图1-1 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也为国内的研学安全敲响了警钟

2.中小学研学旅行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随着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开展,研学旅行安全这一最基本的问题也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家长、研学承办机构等多方面的日益重视。但近些年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事故率有所增长,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查找和分析。

(1)从政府层面来看,政策法规不健全或过于宏观,操作性不强。

政府是研学实践教育的决策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从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宏观发展政策,到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实施政策,政府在研学旅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但目前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①政策体系不完善。自2013年《纲要》发布以来,相关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有关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政策文件,但这些政策文件政出多门,没有形成统一的研学旅行安全标准,尤其是未对研学旅行安全制定具体详细的实施准则;未颁布以“研学旅行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文件,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开展难以得到有效的制度支撑。

②管理制度不健全。国内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研学旅行安全规范体系,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制度处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阶段,造成行政监管力度弱。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通常直接将上级有关研学旅行的文件和决定下达到各地区中小学校和承办机构,未对中小学校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贯彻落实和安全应急措施作出有力的监管。(www.chuimin.cn)

③政府权责规定不明确。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关联的部门众多,如教育部门、文旅部门、交通部门、保监会等,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是保障研学旅行有序发展的核心,但政策文件未对各部门的相关权责作出明确规定。

(2)从学校层面看,主要是力量不够与监管乏力。

作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主导者,学校在研学旅行安全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连接政府、研学承办机构及学生家长的桥梁。学校在研学旅行安全管理中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①师资力量缺失。研学旅行在我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对这种校外的教学活动缺乏研学课程开发和组织的经验,能充分认识到研学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的教师严重不足。

②安全教育课程缺失。中小学校的教学大纲是依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制定的,但这些政策文件未明确强调开发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因此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尚未重视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更未开设关于研学旅行安全教育的课程,一套系统有效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③安全管控不力。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多是由学校组织、相关研学机构承办的,有些学校对研学旅行承办方的监督不力,甚至将一切安全工作交由承办方执行,留下极大的安全隐患,更有存在向教育主管部门瞒报安全事故的现象。教育等相关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研学旅行安全监管也存在漏洞。

④安全意识薄弱。我国绝大部分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驱动力,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未加以重视,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薄弱,这是中小学校研学旅行安全教育的普遍现象。

⑤管理制度不全。很多学校的研学策划方案步骤简单,研学手册的安全保障方案也趋于形式化,没能发挥安全风险管控应有的作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安全应急小组分工不明确,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3)从学生层面看,安全意识与自我防范能力不足。

中小学生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在研学旅行这一新型的综合实践教育课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①安全意识薄弱。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群体,自我保护能力欠缺,加之学校和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导致中小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不足。加之学生缺乏相关社会活动的经验,其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②身体素质偏弱。因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学习压力增大,学校对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不高,近些年,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适应能力较差。大部分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生长环境优渥,家长宠爱有加,不太适应校外实践教育环境。又因家庭环境影响,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孤僻,存在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甚至有暴力行为倾向。上述这些情形,在一定程度上都加大了研学旅行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④家庭安全教育缺失。家庭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空间,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具有持续性的影响。但大多数家长对中小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他们安全教育的重视,家长未能积极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和生命观。

(4)从承办机构层面来看,市场竞争的压力也容易导致他们忽视安全风险。

作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实践教育的承办方,其核心目标在于争取承办资格获取利润,研学旅行安全未成为其核心考量。

①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教育培训。研学旅行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花费大、耗时长,不为研学旅行承办机构所关注。目前研学市场的从业人员很少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缺乏,应对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

②研学市场存在恶性竞争。研学旅行市场竞争激烈,各承办机构为抢夺市场客源,故意压低市场价格,引发了研学机构间的恶性竞争。同时,为降低成本,研学机构大多雇用市场经验缺失的在校大学生担任研学导师,既降低了研学旅行教育质量,又增加了研学旅行安全风险的发生率。

③研学旅行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实践中,各研学旅行承办机构各自为战,自行设计了一套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和安全管理制度;研学基(营)地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种类繁多,而整个行业缺乏国家统一的研学旅行安全防控标准和安全风险量化标准,市场对研学旅行安全风险的识别难以清晰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