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研学旅行安全管理-研学旅行安全管理

研学旅行安全管理-研学旅行安全管理

【摘要】:近年来,研学旅行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增加,使研学旅行市场发展遭遇巨大瓶颈。根据国家政策、教育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的文件及文旅部出台的行业标准,结合“安全”一词的基本内涵,研学旅行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研学旅行安全,是指研学旅行活动中涉及研学参与者人身财产安全现象的总称。中小学研学旅行安全则指中小学校或教育部门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及财产不受威胁的安全状态。

(一)安全的含义

“安全”的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在《周易·系辞下》中就出现了事关安全的字词,“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段话中的“安”是与“危”相对的,这里的“安”表达的是“安全”的概念。“危”则表达的是现代汉语“危险”的概念。“安”字在许多场合下表达着现代汉语中“安全”的意义,表达了人们通常理解的“安全”这一概念。“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常用语中的“安”意味着没有危险,“全”意即尽善尽美,与人们传统的安全观念极相吻合。不过,在汉代以前,“安”与“全”二字一直是分别使用的。

“安”与“全”结合为一词,在我国汉代才出现,汉代著名哲学家焦赣在其著作《易林·小畜之无妄》中描述:“道里夷易,安全无恙。”(道路无碍,平安未遭损害。)此处“安全”意即“平安、无危险”。《南史·陈纪下·后主》一书中说:“隋文帝以陈氏子弟既多,恐京下为过,皆分置诸州县,每岁赐以衣服以安全之。”苏轼的《徐州谢上表》中“察孤危之易毁,谅拙直之无他,安全陋躯,畀付善地。”都有“安全”一词,意为“保护、保全”。“安全”一词的这层含义在现代文学大师巴金作品《军长的心》中也被运用,如“他衣服都烧起来了,他还忍住痛把老大娘放到安全的地方,才扑灭自己身上的火”。

以上分析可见,“安全”一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平安、无危险”,第二种含义为“保护、保全。”《现代汉语词典》吸纳了此两义,将“安全”解释为:“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安全”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基本语词,在各种现代汉语辞书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由此,“安全”可定义为:无论是受外部环境作用,还是自身因素作用,抑或二者的相互作用,使在一定区域内活动的主体或对象没有发生危险,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依旧保持原状的现象。

英文中通常用“safety”和“security”两词表示“安全”。“safety”多指一种被保护的状态或感觉,人们可以掌控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威胁,不一定会造成伤害;“security”侧重保护安全的行动,确保外界的因素不会对相关的人或事物造成伤害。可见,英文“safety”和“security”分别有所指,并不能完全对应我国“安全”一词的整体内涵。(www.chuimin.cn)

(二)研学旅行安全的概念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划、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其活动参与者的特殊性和活动范围的广阔性决定了研学旅行安全的特殊性,研学旅行安全问题是影响研学旅行质量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研学旅行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增加,使研学旅行市场发展遭遇巨大瓶颈。随着研学旅行的不断深入发展,对研学旅行安全给出定义十分必要。

根据国家政策、教育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的文件及文旅部出台的行业标准,结合“安全”一词的基本内涵,研学旅行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研学旅行安全是指研学旅行实践教育中,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研学旅行活动中各种相关的安全现象,也包括人类活动中与研学旅行相关的安全事态和社会现象中与研学旅行相关的安全现象。狭义的研学旅行安全,是指研学旅行活动中涉及研学参与者人身财产安全现象的总称。中小学研学旅行安全则指中小学校或教育部门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及财产不受威胁的安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