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方著名学者的时间和空间理论中的缺陷分析

西方著名学者的时间和空间理论中的缺陷分析

【摘要】:尽管牛顿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做出过许多杰出而重大的贡献,如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等,但他所提出的时间理论和空间理论却是有缺陷的。因此,牛顿的绝对时间观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空间这一问题上,牛顿的理论也是有缺陷的。

上面已经提及,对于什么是时间,即什么是时间的本质和种特征这一问题,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仍无一致的意见。在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的问题上,以往的许多学者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有所涉及。这是因为,如何尽量准确地测度和标度绝对时间,是天文物理学和其他一些涉及物理学科的事情。但是,笔者认为他们的时间理论和空间理论都是有缺陷的。这里需要简单指出一些对当今哲学界和科学界非常有影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时间理论和空间理论上的缺陷。

第一,英国的大科学家和哲学家牛顿(Issac Newton,1642—1727)。

尽管牛顿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做出过许多杰出而重大的贡献,如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等,但他所提出的时间理论和空间理论却是有缺陷的。首先,他没有定义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也就是说他没有说明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概念和种特征。他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曾公开承认说:“我没有定义时间、空间、处所和运动,因为它们是人所共知的。”[45]同时,他对绝对时间的定义也是有缺陷的。他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曾说:“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由其本性决定,自身均匀地流逝,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又名延续……天文学中,由表象时间的均差或勘误来区别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因为自然日并不真正相等,虽然一般认为它们相等,并用以度量时间。天文学家纠正这种不相等性,以便用更精确的时间测量天体的运动。能用以精确测定时间的等速运动可能是不存在的。所有的运动都可能加速或减速,但绝对时间的流逝并不迁就任何变化。事物的存在顽强地维持不变,无论运动是快是慢抑或停止;因此这种延续应当同只能借着感官测量的时间区别开来,由此我们可以用天文学时差把它推算出来。这种时差的必要性,在对现象作时间测定中已显示出来,如摆钟实验,以及木星卫星的食亏。”[46]他所说的绝对时间,实际上是指人类在自己的头脑中将各种运动加以主观处理,将地球自转一圈的过程平均地分为24个小时,每个小时60分钟;将地球的公转过程,量化为人类可把握的东西,如地球每年围绕太阳公转365天多。这是因为,只有人类的主观处理过程才可以不迁就任何外界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不以某个人类个人或是某个人类共同体的主观意志,在互相影响着并产生着因果关系。因此,牛顿在这里所说的绝对时间,实际上是在说时间的测度和标度问题。

在笔者看来,真正的绝对时间,是指以相同的坐标系和相同的时间计量单位,来测量、标度和计算不同的人类个体和群体,在相同时间段内的测时、授时和守时活动。绝对时间能使在同一个实践共同体内的人做到程度不同的同时性。因此,牛顿的绝对时间观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相对时间问题上,牛顿曾说过:“相对的、表象的和普通的时间是可感知和外在的(不论是精确的或是不均匀的)对运动之延续的量度,它常被用以代替真实的时间,如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一年。”[47]在这里,牛顿把可感知的时间测度和标度当作了相对时间。在笔者看来,真正的相对时间,是指以不同的坐标系和相同的时间计量单位,来测量和计算不同的人类个体和群体在相同时间段内的测时、授时和守时活动。因此,牛顿的相对时间观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并且,仅仅有相对时间的概念,无法使在一个实践共同体内的人做到程度不同的同时性和守时性。只有同时具有绝对时间概念,才能使在一个实践共同体内的人,做到程度不同的同时性和守时性。因此,后来的爱因斯坦只承认有相对时间而不承认有绝对时间的观点,也是有缺陷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当然,只要是同一个实践共同体内的人,最终还是会找出办法,使其相对时间变为绝对时间,以便于同一个实践共同体内的人做到程度不同的同时性和守时性的。牛顿在上述引文中论述他的绝对时间观时,实际上也曾说到了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之间相互转化的问题。但是,由于他对人为什么要想出时间这一概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或者说还没有认识,只说“什么是时间”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他说着说着就跑题了,从说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之间相互转化和过渡等哲学问题,到了说具体的时间测定和标定等物理学技术问题上了。

牛顿在有关时间的理论上出现问题/错误的更深一层原因是,由于在拉丁语[48]里时间这一词语是个多义词,并且所有的拉丁语系里的动词的使用都涉及动词时态问题,也就是涉及表达者表达的时间与所表达的事件发生时间的关系问题,而表达者可以主观设定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自己的表达时间;因此表达者对同一个事件可以用多种时态来表达。再加上动词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使用,致使表达者和听者或读者极容易产生思维混乱,或者是使表达者产生同义反复/循环定义的问题。也就是说,牛顿在有关时间的理论上出现问题/错误的更深一层原因是,拉丁语系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很难在涉及什么是时间的理论上做出清晰的思维和表达。[49]相应地,拉丁语系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也就很难在涉及时间的理论问题时,把主体、客体、主观、客观这几个因素分清楚。在分不清主体、客体、主观、客观这几个因素的情况下,包括牛顿在内的科学家,也就很难把时间、绝对时间、相对时间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说得清楚了。这也可能就是作为独立语系的汉语可能有利于哲学的发展,甚至中国传统医学理论都会涉及哲学理论;而古希腊语和古今拉丁语系各具体存在形式可能有利于数学的发展,甚至有人想把语言乃至人类的所有思维都变成数学,并创造出数理逻辑以及数是世界的本原这一命题的原因之一吧。

在空间这一问题上,牛顿的理论也是有缺陷的。

牛顿除了没有定义空间这一概念外,还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中说:“绝对空间: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相对空间是一些可以在绝对空间运动的结构,或是绝对空间的量度,我们通过它与物体的相对位置感知它;它一般被当作不可移动空间,如在地表以下、大气中或天空中的空间,都是以其与地球的相互关系确定的。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在形状与大小上相同,但在数值上并不总是相同。例如,地球在运动,大气的空间相对于地球总是不变,但在一个时刻大气通过绝对空间的一部分,而在另一时刻又通过绝对空间的另一部分,因此,在绝对的意义上看,它是连续变化的。”[50]在这段话中,牛顿把同一个坐标系当作了绝对空间,把物质的运动当作了相对空间。这样一来,牛顿不但忽略了人为什么要想出空间、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这三个概念的问题,而且忽略了人为什么要使相对空间概念向绝对空间概念过渡这些天天都发生于各人类共同体中的真实事件。换句话说,牛顿是把被表达的东西,也就是事物的各类存在和变化,尤其是其地理位置上的不同,当作表达本身。这就像一个厨师把他做出的几道菜当了菜谱一样。这也是牛顿没有把空间、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这几个概念分清楚,没有分别对它们进行属加种差式的定义惹的祸。

第二,世界近代史上的德国大科学家和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康德曾在他的三大批判之一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以近百页的篇幅专门讨论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的属概念和种特征问题。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其余部分,也曾多次提到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在我们思维中所起到的功能问题,并把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作为论证他的纯粹理性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例证之一。但是,他的时间理论和空间理论也是有缺陷的。最重要的是,康德没有把空间概念、空间的测度和标度、绝对空间、相对空间、时间概念、时间的测度和标度、绝对时间、相对时间这几个概念分离清楚。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办法说清楚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说它们是客观的,那是因为什么?说它们是主观的,那又是因为什么?说它们既跟客观有关又跟主观有关,那又是因为什么?而且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既跟客观有关又跟主观有关呢?

他把空间这一概念定义为:“空间是一个作为一切外部直观之基础的先天表象……空间绝不是关于一般事物的关系的推论的概念,或如人们所说,普遍的概念,而是一个纯直观……在空间方面一切有关空间的概念都是以一个先天直观(而不是经验性的直观)为基础的。”[51]按照当代形式逻辑的规定,表象的意思就是对外界事物直接反映,如回忆、联想、想象,等等。这样一来,他就把人们想出空间概念的来源完全归于个人的主观处理,而始终没有把人类想出空间这一概念的原因归为群体实践的需要。在康德的这几句话中,先天反映就是指人们头脑中的必然反映。但是,这一观点与人类实际历史事实完全不符。在人类的实际历史中,对同一个历史事实有着不同的反映和描述是再普遍、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例如,对时间的称呼中国人就与英国人不一样,中国人称呼为时间的东西,英国人则称呼之time。

他把时间概念定义为:“时间是为一切直观奠定基础的一个必然的表象。”[52]为此,他曾说明道:“时间不是什么从经验中抽引出来的经验性的概念。因为,如果不是有时间表象先天地作为基础,同时和相继甚至都不会进入到知觉中来。只有在时间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想象一些东西存在于同一个时间中(同时),或处于不同的时间内……我们不能在一般现象中取消时间本身,尽管我们完全可以从时间中去掉现象。所以时间是先天被给予的。只有在时间中现象的一切现实性才是可能的。这些现象全都可以去掉,但时间(作为这些现象的可能性的普遍条件)是不能取消的。”[53]这样一来,他就把人们想出时间概念的来源也完全归于个人的主观处理,而始终没有把人类想出时间这一概念的原因归为群体实践的需要。为此,他还提出了“只有一个时间,在它里面一切不同的时间都必须不是同时的、而是相继地被设定”[54]这一观点。但是,他的这一观点却与人类群体实践的事实相悖。人类群体实践的事实是,人们为了实现群体实践的需要,不但各自设定了不同的相对时间和相对时间的标度,而且还各自设定了不同的绝对时间和绝对时间的标度,就像当年毛泽东规定以聂荣臻所使用的怀表的标度为红军东渡黄河发起东征战役的标准时间标度,变聂荣臻所使用的表的标度为当时参战部队的标准时间标度,即把聂荣臻所使用的表所显示的相对时间标度变为参战部队的绝对时间标度一样。实际上,有多少个不同类型的人类共同体,就可以有多少个绝对时间和绝对时间标度;有多少次不同类型的人类共同体注意到的历史事件,就可以有多少个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就可以有多少个相对时间标度和绝对时间标度。例如,1958年到1979年中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集体生产制度时代,很多生产队就是以敲钟、敲盆的声音和生产队队长的喊声为每天开始到地里上工的绝对时间标度。记得笔者在1966年至1968年期间,由于当时全国大中小学因“文化大革命”全部停课,笔者被母亲安排到山西省农村老家照顾腿有残疾的奶奶,同时参加生产队布置的具体劳动项目,每天挣4—6个工分帮助父母养家糊口时,笔者所劳动过的两个农村生产队就是以生产队队长的喊声和敲盆声为每天开始到地里上工的绝对时间标度的。由于当时中国农村有上千万个集体生产队,因此当时中国农村每天都会出现上千万个绝对时间和绝对时间标度。而且由于当时中国农业几乎完全靠天吃饭,因此连哪天该不该上工都要视天气情况而定。下雨和下雪天可能就不需要上工。至于每天开始上工的时间,则更是要看每天天亮和天黑的早晚,从来就没有人去关注北京时间或者格林尼治时间。这也是因为当时很多乡亲因家庭贫困,根本就没有钱去买钟表。倒是当时村里有当天婚丧嫁娶的人家,十分关注太阳升起、当空和西下的时刻。这是因为按照笔者老家当时的风俗习惯,新娘子出嫁要在上午离家、中午前赶到婆家,死人要在下午出殡、天黑前埋葬。当然,那时的每个村甚至许多家庭总还是有张日历的。这是因为,从隋代发明雕版印刷起,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开始陆续使每个县乡乃至许多有识字人员的大户人家,都具有了每年买上一本或是一张老黄历的经济实力了。

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有多少个人类个体,就可以有多少个时间观念。至于时间标度的数量,则可以比每个时代人类个体的总数量多得多。这是因为,只要两个人共同去做一件事,就可以提前商定好一个时间标度,如敲门几声、咳嗽几声,等等,只要双方能会意即可。而每个人的一生不知要做多少件事情,谁也搞不清楚、说不清楚。当然,在时间标度上使用不同的方法,其所能实现的同时性的范围是不一样的。例如,目前使用的格林尼治时间,就是一个能使世界上许多人都能理解和实现同时性的方法。而使用咳嗽声来标度时间,恐怕就是一个只有几个听得见咳嗽声并提前与之商定过的人才能理解和实现同时性的方法了。

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或者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在什么条件是与客观世界相联系这个问题上,康德也没有说得很清楚。[55]笔者认为,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在本质上都是一个主观思维环节。但是,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又要通过时间测度、时间标度、空间的测度和空间的标度这四个思维环节,与客观世界和人类的实践保持着直接的联系。假如去掉了时间及空间的测度与标度这四个思维环节,与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相关的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量化主客体存在和变化过程中的顺序性、前后秩序性、持续性、延展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一些可以让相关人类个体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标度,实实在在地把握主客体存在和变化的情况,来为提高自己的绝对生活水平服务。否则,时间和空间就不会成为两个具有公共意义并能取得其语言表达方式的概念了。因此,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既是主观的,同时又反映着客观世界;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是通过时间及空间的测度与标度这四个思维环节,来与客观世界和人类的实践保持着直接和直观的联系,并为人类的实践服务。此外,在当代,如何正确量化主客体存在和变化过程中的顺序性、前后秩序性、持续性、延展性,如何正确把握主客体存在和变化的情况,在很多情况下都属于理工科的事情,需要由人数众多的理工科人员来处理。

总之,康德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上提出了不少极具启发性的命题和观点,如他近乎明确地把时间概念定为主观的东西,同时又把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重新纳入哲学研究的重点范围,这就比前人前进了许多。海德格尔认为:“曾经向时间性这一度探索了一程的第一人与唯一一人……是康德。”[56]所以,康德的论著在人类对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康德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上所提出的具体命题和观点,也有许多不符合历史事实,或者是说服力不强的地方。因此,对于康德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上所提出的命题和观点,即使写上几大本书来加以评论和评价也不为过。因为通过对他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上所提出的全部命题和观点加以评论评判,可以大大加深人类对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

黑格尔对时间、空间、绝对空间、绝对时间等概念也有过一些论述和定义。他在《逻辑学》,也就是中国人在研究外国哲学时常说的“大逻辑”一书中曾说过:“时间、空间等是广延,是多,它们都是超出自身之外,是奔流,但是又不是过渡到对立物去,不过渡到质或一;而作为到了自身以外,是它们的统一体的永久的自身生产……空间就是这种绝对的自身以外的有,它同样是绝对不间断的,一个他有,又一个他有,而又与自身同一。时间是绝对到了自身以外,是一、时间点、或现在之产生,那直接是这种现在的消逝,而又永远重复这种过去的消逝;所以这种非有的自己产生又同样是与它自身的单纯相等和同一。”[57]

黑格尔在上述引文中说的“有”,就是前文曾详细论述过的英文中的being。纵观黑格尔有关逻辑学的全部著作,其所说的being实际上基本相当于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的感性知识,而不包括理性知识在内的全部主观处理过程及其结果。但是,笔者认为,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既连接着感性知识,同时又连接着理性知识。黑格尔把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属概念定在了广延、多、奔流,这是一种模仿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早已提出的“一切皆流,一切皆变”[58]的思想的思维方式。黑格尔把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属概念定在了广延、多、奔流,就有了把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完全属于客观之嫌。

黑格尔把空间的种特征定在了“绝对的自身以外的有”,把时间的种特征定在了“绝对到了自身以外,是一、时间点、或现在之产生,那直接是这种现在的消逝,而又永远重复这种过去的消逝;所以这种非有的自己产生又同样是与它自身的单纯相等和同一”[59]。显然,这种定义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属加种差式定义,尤其是在包括黑格尔本人在内的学者都还没搞清楚什么是being,以及在主观辩证法还没有公理化的情况下。这是因为,这种定义是把人的思维引导到更加难以捉摸的事情上,而不是把人的思维引导到让人更加容易把握的事情上。还是那句话,在一些抽象概念上,把人搞糊涂容易,搞明白难。这一情况说明,黑格尔对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和种特征,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清楚和正确的认识或交代。

黑格尔还对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这两个概念做过一些论述。他在《小逻辑》一书中曾说过:“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其实不过指抽象空间、抽象时间罢了。”[60]但是,由于他并没有对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上位概念,也就是这两个概念的上位词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概念做出一个好的属加种差式的定义,因此他对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这两个概念所做的属加种差式的定义,也就不可能是好的属加种差式的定义了。更何况,黑格尔在此处也没有对具体和抽象这两个概念做出过属加种差式的说明,因此黑格尔对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这两个概念所做出的说明和定义,并不能使我们的认识比前人多走一步。

笔者认为,抽象和具体是两个相互对立、相互限定的概念。其中抽象是指一个概念距离客观现象,也就是距离人类可直接感知的事物远一点的那端。相反,具体是指一个概念距离客观现象,也就是距离人类可直接感知的事物近一点的那端。但是,抽象和具体这两个概念都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在没有上下文限定的情况下,同一个事物、同一个客体,既可以处于具体一端,也可以处于抽象一端。例如,当“苹果”与“红富士苹果”相对立时,“苹果”这一概念就处于抽象一端;而当“苹果”与“水果”相对立时,“苹果”这一概念就处于具体一端。

笔者还认为,在抽象和具体是两个相互对立、相互限定的概念中,我们既不能过分强调抽象的一端,也不能过分强调具体的一端。这是因为,具体的一端可以使许多人类个体通过一步步演绎推理,最终推理到可以使这些人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感觉器官直接感觉的客体身上,从而使这些人最终理解和认定有关的客体和事件。抽象的一端可以使许多人类个体对每一客体的认识与该人类个体所在人类共同体的整个知识体系联系在一起,从而为该人类共同体进行有效率的分工打下基础。

第四,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与牛顿一样,尽管爱因斯坦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曾做出过许多杰出而重大的贡献,如提出质能转换公式等,但他所提出的时间理论和空间理论却是有缺陷的。首先,他在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问题上,并没有比以往的哲学家更前进一步。他在其晚年所写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附录Ⅱ中曾说过:

“对于我们的科学以前的概念来说,我们关于本体论问题所处的地位……可以说,我们已经忘却了究竟是经验世界里的哪些特征使得我们能够造出这些概念,而且要是不戴上概念的传统解释的眼镜,我们就非常难以想象经验世界。另外还有一种困难:我们的语言不得不用到同这种原始概念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词。当我们试图说明以前的空间概念的根本性质时,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障碍。[61]

“概念同感觉经验有关,但在逻辑意义上,它们绝不能由感觉经验推导出来。由于这个缘故,我始终未能理解为什么要去寻求康德所说的那种先验的东西。在任何本体论问题中,我们唯一可能做的是,在感觉经验的复合中找出这些概念所指的那些特征。

“现在来看空间概念:它似乎要以固体概念为前提。那些大概能引起空间概念的感觉经验复合和感觉印象的本性,常为人们所描述。某些视觉印象同触觉之间有对应关系,这些印象(触觉、视觉)在时间上可以继续追踪下去,以及它们随时都可以重复,这些就是上述感觉印象的特征。固体概念一旦从刚才所说的经验关系中形成——这概念绝不是以空间概念或空间关系概念为前提的——以后,就要从理智上去掌握这样一些固体之间的关系,这种愿望必然引起了一些同它们的空间关系相对应的概念。两个固体可以互相接触,也可以互相分开。在后一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可以插进第三个物体,而丝毫不牵动它们;在前一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如此——如果有两个物体,它们对于填满一个这样的间隔是等效的,那么它们对于填满别的间隔也会是等效的……依我看来,这个间隔的概念是全部空间概念的出发点……”[62]

比起前面所列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来说,爱因斯坦在空间概念的本质问题上,想到了本体论(ontology)、概念、词(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这表明,爱因斯坦在解决空间概念的本质问题时,特别关注到了哲学。这是他比前面所列的自然科学家有所进步的地方。从他对“康德所说的那种先验的东西”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对哲学的研究还是非常深入的。从他对相对论的论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是想从物理学和哲学这两个学科的角度,来说明他的狭义时空相对论和广义时空相对论。为此,他还提出了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可分割性”[63]的观点。但是,由于爱因斯坦在本体论(ontology)、概念和语言表达的本质和种特征等方面比起以往的哲学家来并没有前进一步,也没有对什么是主观处理有新的见解,因此他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本质和种特征问题上也没有比前人前进一步。

在这里,我们需要辨析一下在当代汉语中“时间和空间”,以及“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或者是“时空概念”这三个词或者是词组的涵义。在当代汉语中,“时空概念”毫无疑义就是“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简写。关键是“时间和空间”这个词组。在当代汉语中,“时间和空间”这个词组既可以表示完全客观的东西,也可以表示完全主观的东西。因此,为了正确地表达笔者的观点,笔者在不少地方使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或者是“时空概念”这两个词或者是词组,用以表达笔者所要表达的东西是主观方面的。这样做,虽然在行文方面显得不够精练,但为了精确地表达笔者的意思,也只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在经过上述辨析之后,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把物质在空间中的客观存在和运动状态,以及人类对物质在空间中的客观存在和运动状态的测度和标度活动这些完全客观的东西当成了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这样一来,他就得出了“空间——正如黎曼所猜测的那样——不再是绝对的了”[64],并以此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许多当代自然科学家乃至一些哲学家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把一家饭店做出的少数几种菜肴当作表达该饭店所能做出的全部菜肴的菜谱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只承认相对而不承认绝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只承认有左而不承认有右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只看到客观存在和运动而无视主观处理过程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无法使人绝对把握客体而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和分工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使人无法想起人为什么要想出时间概念的思维方式。同时,这也是一种在说不清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相对、什么是绝对的情况下,就只承认相对而不承认绝对的思维方式。这就像某个人在还说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情况下,就去判断某个人是好人、某个人是坏人一样。

1919年由英国科学家爱丁顿所率领的科学观测队在西非的普林西比岛所拍摄的日全食时太阳附近的星空照片,只能证明太阳引力可以导致光线弯曲,仅此而已。太阳引力可以导致光线弯曲这一事实并不能导致光速减慢,不能改变人类通过长、宽、高这三维就可以从量上把握空间这一事实,不能改变人类用一维的思维就可以从量上把握时间这一事实,也不能改变人类用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思维(爱因斯坦所赞同的“四维空间”思维[65])就可以从量上基本把握物质的运动这一历史事实。

最近,美国物理学界提出他们找到了存在引力波的证据,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爱因斯坦时空相对论的正确性。但是,他们这一新的发现只能说明引力波对宇宙空间中的各有关物质存在方式有着影响或者是有重大影响,并不能证明引力波就是时间或是相对时间。这种思维方式仍是一种把客观现象当作主观处理的思维方式。

如前所说,从还原论的角度来看,时间、相对时间、空间和相对空间这些概念都是一种主观处理的结果和语言表现,它们所表现都是一些客观现象。但它们本身都不是它们所表现的客观现象本身。这就像一个饭店里的菜谱一样,菜谱可以表现该饭店所经营的菜肴,但菜谱本身并不是菜肴本身,仅有菜谱并不能填饱人的肚子,也不能说这家饭店所做的饭菜是否好吃。这是因为,有的饭店把菜谱印得非常好、非常漂亮,但是其所做出的菜肴并不一定就非常可口。但是,凡是好一点的饭店,一般都会印刷一份尽量好的菜谱。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方便顾客,大大缩短顾客点菜的时间,从而使该饭店多赚一些钱。因此,说引力波就是时间或是相对时间,或者说引力波就是相对时空存在的证明的说法,或者说时间是弯曲的说法等,都是错误的,都是把客观事实当作主观处理的错误。我们只能说,引力波的发现证明了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并不是直线的而是弯曲的,仅此而已,而不能说时间和空间是弯曲的。我们还必须坚持说,时间是一维和直线的。这是因为,我们的主观处理必须想出和设定出一些在客观世界中根本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和规定。假如我们不假定时间是一维和直线的话,人类就将无法理解、处理和描述世界上所存在的任何东西和它们的运动是弯曲的。这就像为了计算一个外形复杂的物体的体积,或者是精确描述这个物体的外形,我们必须在几何学中想出、设定、虚构出没有面积的点、没有宽度的线、没有体积的面,以及在自然界很难找到的笔直的线等概念一样。否则,我们将无法正确计算世界上所存在的任何一个外形复杂的物体的体积,或者是精确描述这个物体的外形。甚至从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也是人类主观处理的结果和表现。目前世界上各人类共同体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一个人可以掌握两门乃至更多语言这些事情本身就说明,语言和文字并不是人类个体的自然本能,而是各人类共同体根据自己的历史通过主观处理这一环节创造出来的。如前所述,为了能够理解、把握和表述人类所面对的客观世界,我们必须想出、设定和虚构出一些在客观世界中根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东西和规定。时间、相对时间、空间和相对空间这些概念,就是在客观世界中根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东西和主观规定。

近些年来,常有人说发现了比光的运动速度还要快的物质,并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此将要崩溃。但是,这种说法所犯的错误同爱因斯坦所犯的错误一样,都是把客观现象当成了主观处理过程。假如真的发现了比光的运动速度还要快的物质,就把那种物质当作测度时间的一种新物质就可以了,并且它只影响人们对其他物质运动速度的测度和标度工作。但这种事不应当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本质和种特征的理解,也不能因此就说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思路是错的。真正能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思路是错的事实只能是,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把人类不同思维环节的事情搞混了,把客观事实当作主观处理本身了。

当然,自从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诞生以来,大大开拓和启发了人们的思维,为人类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到现在为止,人们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本质和种特征问题上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因此,各有关学科的科学家还是按照各人自己的理解,来对待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属概念和种特征问题。而自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诞生以来,许多科学家在思维宇宙万物的存在状态时,都会进一步重视宇宙万物自身的变化情况,以及人类会处在不同的位置和条件下来考察、观测宇宙万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情况。但是,笔者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本身所存在的上述缺陷并不能因此就被忽视。假如我们对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本质问题有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理解和定义,就可能更能促进科学的发展,至少不会再为发现了比光的运动速度还要快的新物质这类事情而烦恼了。在加闰秒这件事上,也会把这一问题从科学问题转化为经济问题,使人更容易和更好地解决这件事情,就像包括教皇格里高利在内的历代教皇那样。第五,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海德格尔是自黑格尔去世以来,在哲学方法论方面,在西方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最著名的学术著作是《存在与时间》。这里“存在”的英文译名为being。从他的这部著作可以看出,由于海德格尔的古希腊文和古拉丁文都非常好,而且他对自古以来的西方辩证法理解得非常深刻,因此他非常系统地梳理和重新叙述了一遍自古希腊到今天西方哲学界对being和时间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历史。但是,在这部著作中,他除了再次强调应当正确认识和解释好being和时间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尤其是必须首先正确认识和解释好being外,[66]他自己也承认,他本人并没有解决好什么是being以及什么是时间这两个对于当今西方哲学方法论界来说最为重大、最为难解的问题。[67]也就是说,他自己也承认,他没有给being和时间这两个概念做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属加种差的定义,甚至还比较明确地同意了“存在(being)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68]这一观点。

但是,由于海德格尔非常系统地梳理和重新叙述了一遍自古希腊到今天西方哲学界对being和时间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历史,而且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对许多与解决好being和时间这两个概念的属概念和种特征的相关概念,如空间、现象(phenomenon)、主观化(subjectivizing)、逻各斯(logos)、生存论(existential justification)、人、精神物(spiritual thing)、实践活动(practical behavior)、操心(care)、操劳(concern),等等,从两个相关角度(存在论(ontical,ontology)和生存论(existential,existentiality)做了比较深入的剖析,这就为后来的学者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解决好being和时间这两个概念的属概念和种特征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其实在许多地方,海德格尔离解决好being和时间这两个概念的属概念和种特征这两个问题只差一步之遥,或者是只差一层纸了。但是,正如海德格尔本人在《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一处注释中所引用的帕斯卡(Pascal)在《思想录》中所说的一段话,“人无法在试图确定存在[是]的同时,不陷入这样一种荒谬之中:无论通过直接的解释还是暗示,人都不得不以‘这是’为开始来确定一个词。因此,要确定存在[是],必须说‘这是’并且使用这个在其定义中被确定的词”,[69]也就是开启了一个循环定义和同义反复的过程。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正是拉丁语系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阻碍了西方人两千多年来未能解决好being这个概念的属概念和种特征这两个问题。海德格尔也不例外。而且海德格尔和帕斯卡也都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只是他们自己都已深深地陷在了拉丁语系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之中,使他们既想不清楚也说不清楚being这个概念的属概念和种特征。

第六,英国当代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1942—,Stephen Hawking)。

斯蒂芬·霍金曾在1988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时间简史》的科普著作。据该书中译本前书舌介绍,该书在2002年中译本出版之时,已被翻译成40种文字,并销售了1000万册。估计到现在,该书的销售量在2000万册以上了。但是,这本书的名字与其内容完全不符。正如原北京大学哲学系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吴国盛教授所说的:“显然,霍金并不是在叙述人类时间概念或时间观念的历史,他说的是宇宙的历史,而在他们理论物理学家看来,宇宙就是时空。那该书的恰当标题就应该是‘宇宙简史’或‘时空简史’,而不是‘时间简史’。我总觉得,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在谈论时间的本质这样的哲学问题时,并不总是对时间问题有足够的反省意识。”[70]

吴国盛教授的上述评论非常精准。斯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一书中并没有对时间这个概念进行属加种差的定义,而是在总结理论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说明,自宇宙大爆炸发生以来,宇宙经历了大约150亿年的演变史。[71]而笔者认为,凡是说宇宙的开端就是时间开端的说法和观点,就是一种把我们的主观处理活动与客观客体的存在和运动混为一谈,用客观客体的实际存在和运动来代替主观处理的一种说法和观点。而且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这也是一种用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思维环节,即用人类的主观处理来代替客体客观的实际存在和运动的一种说法和观点。其实,假如人类不进行群体客观实践,人类头脑是否想对客体客观的实际存在和运动进行量化处理一事,对客体客观的实际存在和运动起不了任何作用。时间概念是与人类的主观处理和群体实践紧密相连的,不论人类头脑是否想对客体的实际存在和运动进行量化处理,客体照样还是会按照它们的存在和运动规律继续存在和运动的。即使将来人类灭绝了,客体还是会按照它们的存在和运动规律继续存在和运动的。例如,地球还会围着太阳转,直至太阳最后吞噬地球;月亮还会围着地球转,直至逐渐脱离地球引力控制,远离地球而去。这些事件将与人类的时间概念没有任何关系。只有人类存在,时间观念才会存在;人类灭绝,时间观念也会随之消失。

但是,由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远远超出哲学方法论发展的速度,因此现在世界上很多科学家和普通民众也开始持有类似于斯蒂芬·霍金对时间的看法。因此,我们哲学工作者应当积极努力,以便使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科学家和普通民众对时间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并使他们少浪费一些时间去琢磨思辨程度很低的观点和看法,如时间不动,只是世界在动、人类在动,时空事实上是一种超流体的液态物质,超流体是一种几乎没有摩擦或黏性的流体,等等。

在这里,笔者想再稍微说几句与“物理时间”这个概念有关的话。所谓的“物理时间”,实际是指人类通过一些物理的办法对某个客体的存在和变化进行秩序性、持续性的测度和标度,以及相互交流这种测度和标度的结果,如一天24个小时,这个人活了94岁,等等。但是,“物理时间”这个概念并不能说明时间这个概念的本质和种特征,因为它是时间这个词的下位词,或者说是时间这个概念的下位概念。时间这个概念的本质和种特征就是本章前面所说的,是指人类要对主体和客体的客观物质存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顺序性、前后秩序性、持久性和持续性进行量化处理的一种倾向、一种主观愿望、一个思维环节。

文章写到最后,笔者想重复前人说过的几句话:我们应该承认权威,尊重权威,但不要迷信权威。再伟大的科学家,再伟大的哲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有论述不足,或者是论述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地方。对于他们的错误观点,或者是论述不足的地方,我们应当采取的态度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注释】

[1]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42页。

[2]夏天保:《怎样数出时间的脚步?》,原载《北京日报》2012年10月10日,《新华文摘》2012年第24期,第125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第1032页。

[4]康德认为时间有三种样态,即“持存性、相继性和同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6页。)不过笔者认为,从人对客体存在状态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把相继性和同时这两个概念合并为一,因为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相继性的存在形式。

[5]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版,第131页。

[6]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版,第131页。

[7]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IME,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Edward Robins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62,p.147-148.

[8]余明:《地球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71页。

[9]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版,第5页。

[10]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6页。

[11]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第24页。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计量组织曾不断更换更精确的米的计量标准。1960年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长度米等于氪-86原子在2P10和5D5能级跃迁时,其辐射光在真空中的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计量标准的复现精度可达二亿五千万分之一。

[13]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6页。(www.chuimin.cn)

[14]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第24页。

[15]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第13页。

[16]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第362页注释①。

[17]拃zhǎ,量词,表示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间的距离。

[18]“空间只有三种度量”。(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19]汪洁:《时间的形状》,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第266页。

[20]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第13页。

[21]慕平译注:《尚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页;G.伏古勒尔:《天文学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22]《圣经·新旧约全书·创世纪》,香港:香港圣经公会印发,第一章,第1—20句。

[23]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5、100页;李忠:《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84页。

[24]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8、42页。

[25]文聘元:《西方科学的故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第531页。

[26]具体变化规律和数据请参见余明主编:《地球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168-186页。

[27]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上,北京:战士出版社,1983年,第308页。

[28]实际上,绝对时间是指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说的,“一切经验性的时间规定都必须服从普遍的时间规定之规则”中的“普遍的时间规定之规则”。(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29]夏天保:《怎样数出时间的脚步?》,原载《北京日报》2012年10月10日,《新华文摘》,2012年第24期,第126页之《相关链接》。

[30]康德曾说:“时间只有一维……只有在时间里,两个矛盾对立的规定才会在一个事物中被发现,即前后相继地被发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36页。)

[31]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页。

[32]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33]1945年7月4日下午,黄炎培应邀到毛泽东家里做客,两人整整谈了一个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吾生60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地方都没有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的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跳出这个周期率。”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与毛泽东的这段对话,人称“窑洞对”。

[34]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0页。

[35]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1页。

[36]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版,第411页。

[37]以前经常翻译为“超越”“超验”“先验”,等等。

[38]以前经常翻译为“思索”“沉思”“玄想”“推测”,等等。

[39]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25页。

[40]余明:《地球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43页。

[41]国内目前一般将此德语单词翻译为“此在”。(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版,第14-17页。)

[42]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IME,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Edward Robins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62,p.36.

[43]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版,第278页。

[4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61-366页。

[45]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王克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46]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王克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47]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王克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48]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一著作的原文,按照当时学术界的通例,是用拉丁语写的。

[49]海德格尔对此问题的看法是,“因为只有着眼于时间才可能把捉Being,所以,Being问题的答案不可能摆在一个独立的盲目的命题里面。”(Martin Heidegger,BEINGAND TIME,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Edward Robins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62,p.40;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版,第23页。)

[50]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王克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5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5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5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5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

[5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50页。

[56]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IME,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Edward Robins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62,p.436.;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版,第27页。

[57]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第197-198页。

[58]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1页;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9页。

[59]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第197-198页。

[60]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第248页。

[61]注意,爱因斯坦在这里也提到西方语言表达方式对西方人在思考和表达时间问题上所起的障碍作用,只是他想不出如何克服这类障碍的办法来。

[62]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杨润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9-180页。

[63]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杨润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2页。

[64]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杨润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65]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杨润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6-97页。

[66]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IME,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Edward Robins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62,p.436;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版,第492页。

[67]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IME,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Edward Robins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62,p.1,3-5,19,437;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版,第1、4-6、23、494页。

[68]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IME,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Edward Robins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62,p.4;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版,第5页。

[69]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IME,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Edward Robins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62,p.4;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版,第5页。

[70]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序,第1页。

[71]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许明贤、吴忠超译,长沙: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