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走向是超验现象学,包括实存论的虚无现象学和存在论的缺席现象学。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排除审美,他的范畴直观和先验还原与审美无关。这一学科的代表是英加登,他通过现象学还原发现了艺术作品的不同层次,包括形而上的层次。审美作为现象是存在的显现,因此美学与现象学是相通的。从审美意识与纯粹意识的关系上看,美学与现象学也是同一的。......
2023-11-17
与空间的维度问题一样,在这里我们也要谈一谈时间的维度问题。
笔者认为,就普通人类个体和人类共同体来说,时间只能是一维的,[30]只能是从过去到现在,再从现在到将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线性时间观。
笔者认为,在时间的测度和标度这件事上,一维就足够普通人类个体的思维和实践的使用了,维度多了会使人们的思维产生混乱,无法使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人类共同体在时间的测度和标度,以及人类实践等问题上完成绝对化这一过程,从而无法组织起有效率的分工和合作。这是因为,不论是主体还是客体,他们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可逆的。例如,秦始皇于公元前209年去世,秦王朝于公元前206年灭亡等,这些事件都是不可逆的。人死不可复生,王朝垮了就是垮了。虽然有些王朝可能恢复重建,如西汉被王莽改元,刘秀又重新恢复刘姓王朝,但此王朝已不是昔日的刘姓王朝,皇帝换了,大臣换了,东汉所实行的社会政策也同西汉末年的社会政策有所不同。
在自然科学领域,各种物质的存在和变化也是不可逆的。例如,玻璃瓶掉到地上摔破,就不会再合整了。再如,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的大地震对我国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和破坏是不可逆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是可逆的。例如,有的人在生病时因吃错药品而导致其他疾病发生,如药品过敏等,后又由于及时发现药品过敏,对症下药,很快就治好了。在医学上,往往称吃错药品这类事件是可逆的。但是,这一可逆是指药品过敏这一病症是可以治好的,而不是说该病人没有得过药品过敏这一病症,更不是说在该病人的生命历程中没有因药品过敏这一病症而导致他的生活质量下降了几天这件事了。在生活中,也可以出现将一些已毁坏的东西或建筑物恢复重建的现象,但是将已毁坏的东西或建筑物恢复重建,并不能消除这些东西曾被毁坏的历史事实,而且将一些已毁坏的东西或建筑物恢复重建,还要花费一些人力和物力。因此,医学和生活中所说的可逆,与哲学意义上的可逆是两码事,不可混淆。而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间的本质等问题,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时间是不可逆的,只能是一维的。当然,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以及数不清的非著名科学家也曾研究过时间问题,但是他们有的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有的主要从时间测度和标度的角度来研究。在西方,自然科学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被称为自然哲学。直到1830年,英国才有人主张将自然科学家与哲学家分开。但是今天,西方各科技大国还是把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依靠学习和研究得以毕业的博士,统统都称为哲学博士(PhD/Philosophical Doctor/Doctor of Philosophy)。这是因为,不论从事哪个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包括医学各学科在内,都离不开哲学思维。他们在每次思维的过程中,都要限定思维范围。限定思维范围就是哲学的事情。
但是,由于很多自然现象是可以重复发生的,如太阳东升西落、冬寒夏热,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凡是表现科学规律的东西都是可以重复出现的。而且,在人类政治经济生活领域内,也有貌似重复的现象发生,如封建王朝的不断更替。为此,过去一些人提出,世界历史总是重复的,因此他们提出了循环时间观。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曾说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31]。另外,中国古代也有人提出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32],等等。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著名政治家、教育家黄炎培也提出过所谓的历史周期律。[33]从时间观上来看,这些都是产生循环时间观的一种历史基础和表现。亚里士多德似乎也持有一种循环时间观,因为他在《物理学》一书中曾说:“无论是性质变化还是增长和生成,都不是匀整的,只有移动匀整。因此,时间被认为是天的运动,因为其他运动都被这种运动所度量,时间也要被这种运动所度量。正是这样,就得出了一种惯常的说法;因为人们断言,人类的事务以及其他具有自然的运动和生灭变化的事物就是一种循环。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所有的这些事物都是被时间所判别的,而且都有终结和起始,仿佛是按某个环形路线在周而复始地进行着;甚至时间本身也被认为是某种循环。其所以如此,因为时间是这种移动的尺度,时间本身又被这种移动所度量。所以,说事物的生成循环,就是说时间有某个循环;而时间有循环又是因为它被循环的圆周移动所度量;因为除了这个尺度外,没有其他能被看成被度量的东西,而整体就是众多的尺度……这个说法也正确。”[34](www.chuimin.cn)
但是,重复不等于可逆。这是因为,凡重复的东西,在其重复时,有关的主体和客观条件都已发生了变化——有关人员的年龄在增加,有关客体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据当代天文科学家观测,目前太阳在不停地膨胀,太阳离地球之间的距离每时每刻都在缩短,尽管相对于太阳离地球之间的距离来说,每天缩短的距离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再如,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向外喷发大量的物质,给整个太阳系带来光明和温暖。还有,地球的自转速度每天都在减小,尽管每天自转速度减小的数值非常低,只可以以微秒、纳秒等来计算。这也就是说,人类活动的条件在逐渐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对于每一代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总是在变化着。用古希腊哲人的话来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而又新的水不断地往前流动”[35]。所以,对于人类来说,世界万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是不可逆的,因此用以量化物质存在和变化过程的时间也是不可逆的。笔者认为,古希腊哲人说出上一段话的根本目的就是想说明时间是一维的。只是由于当时他们还没有抽象出这一命题,因此不得不用直观的自然现象来表达这一道理。
当然,在人类的主观处理过程中,任何东西都是可逆的,这是因为,发生在我们大脑中的主观处理过程是一个回忆、联想、假设、判断、推理、虚构的过程。在我们的主观处理过程中,连无中生有的事情都随时可能发生,更何况我们根据当前的一些现象来回忆和想象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是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事情。
此外,笔者在这里还想强调的是,时间不仅是一维的,而且是直线型的,这是因为,时间概念本身只是人类思维的一个显性思维环节。现在有些人提出,由于受到宇宙各大星体引力的影响,光线在宇宙中的行走路线是弯曲的,而时间又是以光速来计量的,因此时间是弯曲的。但是,人类思维与其对象和客体是有区别的,说时间是弯曲的这种观点,混淆了客体和主观处理这两件事情。实际上,主观处理往往要想出或虚构出一些客观世界难以找到对应实例的观念,才能对有关客观现象予以了解和把握。例如,我们要从几何学角度,对一个外形复杂的客体进行精确的把握,就必须虚构出笔直的线、没有面积的点、没有宽度的线、没有体积的面等在客观世界难以找到对应实例的观念,并且还要想出该客体不能自我标明的数目字和计量标准,等等。假如我们没有想出直线型一维的时间观念,我们也就无法想象空间物质的实际存在状态,如光线在宇宙中的行走路线是弯曲的,等等。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只有研究者领会到原则上并没有‘纯粹事实’,‘事实科学’的论证才是可能的。”[36]海德格尔的这句话,也是他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一句话。这句话实际是在说,所有客体的存在和变化,只有经过人的主观处理,才能被人所把握,而人的主观处理就包括片面观察、虚构,等等。
笔者认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多次提到的transcendental,[37]黑格尔在其著作中经常提到的speculation,[38]主要是指,主观处理往往要想出或虚构出一些客观世界难以找到对应实例的观念,才能对有关客观现象予以了解和把握。只是他们本人对此并不那么清楚,还没有形成公理化的认识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承认,海德格尔确实比他的前辈前进了一步。
这里需要重复一下的是,绝对时间强调的是时间测度和标度的群体性、公共性、目的性和理想性,相对时间强调的是时间测度和标度的个体性、实在性和实践性。每一次历史上实际存在的时间测度和标度都具有二重性/两种功能,即既是绝对时间的测度和标度,也是相对时间的测度和标度。说它是绝对时间的测度和标度,是因为测量者的每一次具体的测量和授时,都是为某个人类共同体进行分工与合作服务的,是为某个人类共同体实现同时性服务的。说它是相对时间的测度和标度,是因为测量者的每一次测量和标度活动以及守时者的每一次守时活动,总是与相关人类共同体理想中的测量和守时活动有着一定的差距的。这是因为,凡是由不同的人操作的事情,或者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操作的事情,总是有差别的。同时,时间的测量者、授时者及守时者的相关活动,又是为了实现该人类共同体理想中的守时性和同时性,以满足相关人类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
有关主观辩证法公理化的文章
第二种走向是超验现象学,包括实存论的虚无现象学和存在论的缺席现象学。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排除审美,他的范畴直观和先验还原与审美无关。这一学科的代表是英加登,他通过现象学还原发现了艺术作品的不同层次,包括形而上的层次。审美作为现象是存在的显现,因此美学与现象学是相通的。从审美意识与纯粹意识的关系上看,美学与现象学也是同一的。......
2023-11-17
哲学的前提批判不仅意味哲学具有自己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和特殊的思维方式,而且意味哲学具有自己的特殊的存在方式。正是对哲学的“表述”与“表达”两种职能的双重否定,对哲学的“科学化”和“文学化”两条道路的双重封闭,引发了我对哲学的存在方式的新的理解。“表征”,是哲学的特殊的存在方式。整个传统哲学都以寻求某种“终极性”存在的方式提出问题,并以各自所确认的“终极性存在”来作为生活意义的“最高支撑点”。......
2023-11-17
美学史上,许多美学家喜欢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这些美学家将审美对象视为一种心理对象,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意象”或“胸中之竹”。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明确将审美判断的对象归结为心理对象,而不是物理对象,当时流行的看法是“美在观念”。美存在于观念领域,是心灵感知的对象。朱光潜对美或审美对象的认识就比较接近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这种看法。这是心理学美学对审美对象的认识的典型表达。......
2023-11-17
对于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身份说来,其所体现出来的时间维度属性非常明显。学习意义的不同也就意味着学生对于学习及自我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投入的不同,最终体现为学生对于自我作为一名学习者的认知程度有所差异。上述关于学习经历的划分相对而言属于长时间维度层面,学习经历也有长短之分,短期的学习经历主要是一种情境性的,即在当前学习情境或学习活动中所获得及体悟到的学习经历。......
2023-10-21
哲学不仅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而且具有体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的特殊的工作方式。依据对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和“表征”的存在方式的理解,我把哲学的工作方式概括为“时代精神主题化、现实存在间距化、流行观念陌生化和基本理念概念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流行观念陌生化”,也就是具体地展开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思想的前提批判”是哲学的工作方式。......
2023-11-17
哲学的理论性质与哲学的思维方式是相互规定的。正是思维对存在的这种反思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决定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特性。然而,哲学自我理解中的最大问题,却莫过于以“非反思”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其实,人类“反思思想”的哲学思维并不神秘,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之中。......
2023-11-17
笔者认为,从哲学角度来说,人类自身思维的最小单位应该被定位成思维环节。所以说,与义素相对应的思想内涵是思维环节。“研究”是指对象化过程,即把一个个隐性思维环节逐步变为显性思维环节的过程。对一个事物的观察、考察和思维,只有达到显性思维阶段,即给该事物起名称的阶段,也即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念”阶段,人类才有条件对该事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考察。......
2023-10-26
尽管在鲍姆嘉通提出美学的名称之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学学科,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已经存在美学思想。事实上,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丰富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关于美的思想。这种动与静的结合,被许多美学家认为是希腊艺术中的美的理想的体现。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美只是表达主观情感的感叹词而不是描述对象性质的形容词,因此传统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极大的误会。......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