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空间概念的重要特性及其相对性

空间概念的重要特性及其相对性

【摘要】:因此,当我们把空间概念与空间的测度和标度、时间概念、时间的测度和标度、绝对空间、相对空间这几个概念相对立时,客体的特征和特性就不应当被列为空间概念的内容。

目前,世界上对空间概念的本质还没有一个正确并得到哲学界和科学界普遍承认的统一说法或定义。针对这一情况,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在其1953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一书的第七版中说,“空间存在的阐释工作直到今天还始终处于窘境”。[5]他对人们在空间本质问题上处于这种“窘境”的原因的解释是:“这主要不是由于对空间的内容本身缺乏知识,倒主要是由于对一般存在的诸种可能性缺乏原则性的透视,缺乏通过存在论概念进行的阐释。要从存在论上领会空间问题,关键在于把空间存在的问题从那些偶或可用、多半颇粗糙的存在概念的狭窄处解放出来,着眼于现象本身以及种种现象上的空间性,把空间存在的讨论引领到澄清一般存在的可能性的方向上来。”[6]他这段话中的存在就是指being,存在论就是指ontology,[7]即关于being的学问。他的这段话确实从某个角度上说出了应当如何解决空间本质问题的方法。可惜的是,他对这一方法本身却没有提出多少新的正确的观点和看法(更加符合客观事实的观点和看法)来,其原因就在于前面所述的拉丁语系的语法缺陷,使他陷入了思维不清楚和表达不清楚的境地。

笔者认为,当我们把空间概念和空间的测度和标度、时间概念、时间的测度和标度、绝对空间、相对空间这几个概念相对立时,也就是与这几个概念相联系并受这几个概念限定时,空间概念是指我们要对主体和客体的物质存在、运动和变化的延展性进行量化研究、量化处理时的一种倾向、欲望和要求,是指我们对主体和客体的体积大小(包括真空体积和虚空体积)以及距离远近进行量化研究和量化处理时的一种倾向、欲望和要求的一个显性思维环节。所谓的延展性就是指某个客体大小,即指某个客体在真空或虚空状态中的长、宽、高。

人类从远古时期就知道,人类实践的客体有千千万万种,人类生活的周围环境,就是由这些人类已知的和不知的客体组成的。由于长时期的观察、研究和知识传承,人类早已得知,人类生活周围的客体的特征和特性是不一致的,有的可以被用来满足人类吃喝的需要,有的可以用来保证人类抵御严寒和酷暑。由人类客观实践制造出来的各种生产工具和武器,以及由某个人类共同体制定出来的社会行为规范,更能帮助人类解决各种生产问题和保障人类的群体人身安全问题。

人类也早已知道,各种客体的体积都有一定的大小,并且它们的大小又有所不同,都要占用物理学意义上的一定的虚空地带。每个人类个体所占有的虚空地带,要比一粒谷子所占有的虚空地带大得多,同时,从物理学意义上看,每个客体离每一位思维者和实践者的距离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而为了利用好这些客体,人类就需要对这些客体的体积大小和距离远近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因此,人类需要对这些客体的体积大小和距离远近有一个把握的愿望,就是人们想出空间概念的第一个主要原因。

在这里,我们需要辨析一下物理学意义上的虚空地带与真空地带之间的区别。物理学意义上的真空地带,是指理论上没有任何比光子大的物质的地区,如太空真空地带。物理学意义上的虚空地带,是指一个物体的密度比我们所要研究或处理的客体的密度小的地方。例如,假如我们要处理的客体是一块铁块,那么相对于这块铁块来说,大气层、普通水体就是虚空地带。假如我们要处理的客体是人体,那么相对于人体来说,大气层就是虚空地带。当然,所有的真空地带,除光子和更小的基本粒子外,对于包括铁块和人体在内的所有物体来说,也都是虚空地带。但是,对于普通人类个体来说,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所要处理的都是虚空地带。只有人数很少的从事宇宙空间探索的人员、研究高能物理的人员以及其他需要抽真空才能进行科研和生产的人员,才会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处理一些涉及真空的问题。

在当代汉语中,不少人在思想交流中常常把各种客体不同的特征和特性,如客体的硬度、光度、颜色、材质等因素也算在空间概念应当包含的内容之内,这是因为这些因素可以被认为是客体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而不被时间概念所包含。因此,在日常思维和交流之中,人们把客体的特征和特性也包含在空间概念之内并无不妥之处,只要它能方便人们的日常思维和交流就行,因为这是人类通过几百万年进化所得到的一种生物学本能的表现。

但是,当我们把空间概念与空间的测度和标度、时间概念、时间的测度和标度、绝对空间、相对空间这几个概念相对立时,也就是与这几个概念相联系并受这几个概念所限定和引导时,就需要把客体本身的特征和特性这些因素排除在空间概念之外。这是因为有了空间的测度和标度、时间概念、时间的测度、绝对空间、相对空间这几个概念的限制和引导,实际上就已为空间概念所应包含的内容设置了前提,规定了空间概念所应包含的内容和所应达到的抽象程度。客体的大小、客体距离思维者或当事者的远近,以及客体本身的特征和特性等,在抽象程度上是不一样的。一个客体可以有多种特征和特性,如在硬度、光度、色度、材质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性。而客体的大小及其距离思维者或当事者的远近,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只有一种。在很多情况下,把客体的大小及其距离思维者或当事者的远近与客体的特征和特性平行对待,有文不对题之嫌。这就像人们要求某人列举水果的存在形式时,某人在列举过香蕉苹果、梨、桃、杏等之后,又说苹果的味道是酸甜的,苹果的硬度比香蕉大。听者会认为说者有逻辑不通之处,所说的东西的抽象程度不一样。因此,当我们把空间概念与空间的测度和标度、时间概念、时间的测度和标度、绝对空间、相对空间这几个概念相对立时,客体的特征和特性就不应当被列为空间概念的内容。

空间概念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由于主体本身的变化和运动导致客体与思维者和实践的当事人之间的距离远近也在不断变化,以及由于各种客体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导致客体的大小和存在状态在不断变化,并且这些变化是不一致的,因此人类需要通过空间这一概念来量化这些变化和运动,以便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客体和这些客体的变化和运动,也就是利用这些客体与其他客体之间的关系,即物质间必然发生的关系和运动规律来造福人类。例如,主体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把他们的栖息地往东迁徙了10千米。这样一来,原来一些近在咫尺的东西可能就会需要往西走上10千米才能看到或取到。再如,有人走得快些,有人走得慢些;许多动物见了人就跑掉或者是飞走,有些动物跑得有些远,有些动物跑得有些近;一个普通成年人可以在一小时内负重10公斤的情况下走3千米左右;一辆大型载重汽车走高速公路,可以在一小时内把几万公斤重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运到100千米外的另一个地方;一架航天飞机,可以以每小时数万千米的速度环绕地球飞行;一个婴儿经过20年的发育成长,可以从一个体重只有六七斤重什么劳动都干不了的婴儿,成长为体重可以超过百斤能干不少具体劳动项目的大小伙子或大姑娘,同时他所占用的虚空地带,也就是物理空间也随之变大;人们既可以在几年之内建起一座几百米高的摩天大楼,也可以在几分钟内用爆炸的办法将它夷为平地。如果算上地球以大约每秒钟30千米的速度环绕太阳公转这一事实,[8]那么地球上的一切东西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和变化。为了保持和提高自己的绝对生活水平,人类需要了解和把握这些客体的大小和距离远近的变化,这是人们需要想出空间概念的第二个重要原因。(www.chuimin.cn)

当我们把空间概念与空间的测度和标度、时间概念、时间的测度和标度、绝对空间、相对空间这几个概念相对立,也就是说通过这几个概念把空间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全都给限定死,那么留给空间概念的内容就只剩下我们要对客体的物质存在、运动和变化的延展性,即对主体和客体的大小、运动和变化进行量化研究、量化处理这么一种想法、倾向和要求了。

另外,在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这两个思维环节里,每一个人、每一个思维者、每一个思维主体,都需要把其他思维者个体和思维者群体变为自己的思维客体。这样一来,所有的思维者都彼此把对方看作思维客体,彼此对立了。

人类的主观处理分离于个体思维,统一于群体思维和群体实践。分工是打破个体思维对立,实现群体思维的关键环节。群体思维是由作为人类共同体代表的个人思维来实现的。由于实践分工的不同,因此人类每个个人的思维对象也有所不同。例如,开公共汽车的个人,其在工作时所思维的对象就与种苹果的个人在工作时的思维对象有所不同,但他们的个人思维都代表着其所在人类共同体的群体思维。因此,社会分工和合作是打破和统一不同个人之间的个体思维对立,实现人类思维统一的关键环节和实现形式。

本书前面已比较详细地论述过,从还原论的角度来看,社会分工是人类群体实践的社会存在形式,而人类群体实践则是社会分工的内容,人类个体实践又是人类群体实践的自然存在形式,是分工使得个体实践和群体实践统一起来,并使每项个体实践具有了二重性,具有了两种功能,即每项个体实践既是个体实践又是群体实践的自然存在形式。在这一二重关系中,群体实践是个体实践的社会内容,而个体实践则是群体实践的自然存在形式。

在仅有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这两个概念对立的情况下,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的属概念是指“主观处理”“概念”,或者是“显性思维环节”,这是因为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这两个概念都是抽象程度极高的概念,除了“主观处理”“物质”和“精神”等少数概念之外,恐怕没有几个比它们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了。而形式逻辑讲究的是,“定义来自最近的属加种差”。[9]

为了使空间这个概念能对人类的实践有意义,并对人类的实践有所帮助,我们又不得不再进行一次思维的否定、一次主观扬弃,将我们的思维从空间概念这一思维环节过渡到空间概念的子概念,即空间的测度和标度这两个思维环节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