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西北水资源“九五”攻关研究,提出了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式,提出了基于二元模式的水资源评价层次化体系,建立了干旱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研究结论。......
2025-09-29
如上所述,在1956~2000 年45 年中,受自然驱动力中水文变化的影响,全流域降水呈减少趋势;另外由于日照、相对湿度、日均风速三项因子的影响,水面蒸发总体略有下降。对于人工驱动项,流域用水增长较大,下垫面变化明显。在“自然—人工”二元驱动力作用下,三川河流域水资源也必然发生深刻变化。以下在对全流域水资源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模拟的基础上,分析了“自然—人工”二元驱动力作用下的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
具体流域水资源演变过程模拟是利用二元水循环模型对1956~2000 年系列实际过程进行不同历史下垫面“仿真”模拟。主要数据包括各历史时期实际系列的气象信息、下垫面信息和供用水信息。其中对于难以得到的逐年下垫面情况,研究采用时段代表方法,分别选用了6 期下垫面信息,代入对应时段模拟。6 期下垫面分别为:1956~1959 年系列代表下垫面、1960~1969 年系列代表下垫面、1970~1979 年系列代表下垫面、1980~1989 年系列代表下垫面、1990~2000 年系列代表下垫面和2000 年下垫面。在具体模拟过程中,将上面6 期下垫面组成下垫面系列,与人工取用水的逐年过程共同形成两大人类活动影响要素系列,再与逐年气象信息一起作为水资源系列模拟仿真的基础。
1.广义水资源演变
通过以上模拟,得出三川河流域1956~2000 年系列广义水资源评价的“历史仿真”结果,见表7-7。
表7-7 三川河流域广义水资源系列仿真评价

① 根据前面所述,有效蒸发主要包括农田有效蒸散发、林草有效蒸散发和居工地有效蒸散发三大类,潜水蒸散发已统计在狭义水资源中,故此处的有效蒸散发不包括潜水蒸散发,林草的有效蒸散发根据其覆盖度来确定。
从表7-7 可以看出,全流域1980~2000 年系列平均年降水量较1956~1979 年系列低4.2%,径流性水资源量减少了20.3%,广义水资源量减少了2.9%,而生态对降水的有效利用量略有增加。
2.狭义水资源演变(https://www.chuimin.cn)
三川河流域1956~2000 年系列不同时段狭义水资源评价的“历史仿真”结果见表7-8。
从表7-8可以看出,在“自然—人工”二元驱动力作用下,三川河流域1980~2025年系列平均狭义水资源总量较1956~2025年系列低20.3%,其中地表水资源衰减22.3%,但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加了80.2%。
表7-8 分区“片水”资源系列仿真评价

为综合描述子流域内部以及子流域出口断面到控制断面之间的河道共同引起的水资源演变,表7-9 给出了三川河后大成断面不同时期水资源评价结果。
从表7-9 可以看出,后大成断面1980~2000 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80 亿m3,比1956~1979 年减少了26.2%;地下水不重复量为0.182 亿m3,比1956~1979 年增加80.2%,狭义水资源总量为1.98 亿m3,比1956~1979 年减少了22.0%。
表7-9 后大成断面水资源系列仿真评价

相关文章
通过西北水资源“九五”攻关研究,提出了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式,提出了基于二元模式的水资源评价层次化体系,建立了干旱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研究结论。......
2025-09-29
从控制论的角度出发,根据有无人工控制,“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系统可以分为自然水循环系统和人工水循环系统两个子系统。根据r 的取值,把水循环系统分为纯粹自然水循环系统、纯粹人工水循环系统和“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系统三类。......
2025-09-30
本研究基于WEP L模型构建渭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拟模型。模型验证包括两个方面:历史下垫面系列、分离人工取用水过程时的天然河川径流模拟结果与本次全国水资源规划还原河川径流过程相比较,历史下垫面系列、耦合取用水过程时的河川径流模拟结果与实测河川径流过程相比较。......
2025-09-30
水循环具有下列特征:全球多年平均总蒸发量和全球多年平均总降水量相等。全球总水量为13.86亿km3,而参加水循环的水量只有52.0万km3,参加水循环的水量占全球水量的0.04%,若循环水量略增加一小部分,将使全球水资源利用量大为改观。海陆之间水交换的有效水量只占水循环量的极小部分。海洋输送到陆地上空的水汽只占海洋总蒸发量的8%,而92%的水汽以降水形式落回海洋。不同水体的循环速度相差甚大。大气圈中有52.0万km3水参加全年水循环。......
2025-09-29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的时空尺度一般较大,加上定量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为规划服务的水资源评价当中不作考虑。因此,水资源动态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下垫面条件的动态化,即根据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确定其下垫面条件;二是开发利用条件的动态化,即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的开发利用条件。......
2025-09-30
根据《水资源公报》统计,2006 年,全国总供水量为5795 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706.8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1065.5 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22.7 亿m3。由于我国各地水资源条件以及开发利用方式差异显著,因此地区间供水组成也不相同,南北方供水组成差异较大。据分析,北方六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5%,其中海河区高达75%,黄河区为61%;南方四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4%,其中长江区、珠江区、东南诸河区在18%左右,西南诸河区不足2%。......
2025-09-30
基于可持续性评价准则的国民经济可利用量,是在狭义水资源量内,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维持流域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循环为宗旨,考虑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水资源分配准则之上的社会经济可以利用的最大水量。......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