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下的水资源评价技术方法主要面临主体演变和客体需求变化所带来的两方面挑战。我国现行的水资源评价模式属于一元静态评价模式。因此,现行一元静态评价手段难以系统描述水资源二元动态演变过程,难以评价出人类活动密集流域/地区的实际水资源系列“真值”。......
2023-10-26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温室效应”。有研究表明,大气二氧化碳倍增将造成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1.5~3.5℃,而人类释放的气溶胶则会出现反作用,可部分抵消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升温效应。温室效应对降水系统也有重要的影响,根据IPCC报告,气候变化对全球降水的影响包括:降水时空分配将发生变化;GCMs模拟结果表明气温升高将导致全球平均降水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将会增加。
图3-2 流域水循环过程示意图
全球气候变化改变了流域水循环外在的动力学条件,对流域水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分析1956~2000年黄河流域降水发现,1956~1969 年降水量高于多年平均值5.4%,1970~1989 年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1990~2000 年低于多年平均值5.8%,全流域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黄河流域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与降水类似,但衰减程度更加剧烈,1990~2000年黄河天然径流量小于多年平均值14.8%。
另外,人类活动也对流域水循环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1956 年黄河流域花园口以上地表水实际灌溉面积为1685 万亩,到1980 年增至3561 万亩,增幅为2.11 倍。1980年以后农业用水比较稳定,但是工业和生活用水增长较快,2000 年生活用水为1980 年的2.0倍,工业用水为1980年的2.2 倍。大规模引用水使得河川径流量大量减少,地下水漏斗越来越严重。在1999 年开展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之前,无序引水造成的黄河断流现象非常严重,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www.chuimin.cn)
除了大规模引用水以外,人类对下垫面的改造也是巨大的。仍以黄河流域为例,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田面积增长规模很大,2000 年水田面积比50 年代增加了19.1%,旱地总面积2000年比50年代增加了12.2%。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得比较快,梯田面积自70年代以来增长较迅速,2000年比70年代增加328%,坝地面积增长也很快,2000年比70年代增加232%。受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影响,城镇用地稳定增加,2000年比50年代增长了14.4%。大量研究表明,下垫面的剧烈变化会造成流域水资源衰减严重。因此在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工作中,提出“还现”的评价方法,力图反映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影响。
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循环演变指的就是这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流域水循环从内在机制到外在表现发生的深刻变化。人类对流域水循环的深刻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驱动力、循环结构和循环参数。首先是流域水循环的驱动力发生改变,由于人类影响的加入,流域水循环的驱动力由“自然”一元的驱动力演变为“自然—人工”二元驱动力,而且人工驱动力作用的范围和强度还在扩大;其次是流域水循环的结构发生改变(图3-3),由于大规模人类用水活动,在自然水循环的四水转化基础上出现了以“取水—输水—用水—耗水—排水”为主要特征的人工侧支水循环过程,而且人工侧支水循环的通量越来越大;第三是水循环参数发生改变,大规模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改造,使得水循环参数也带有典型的“自然—人工”二元的性质。
图3-3 流域二元水循环结构示意图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强烈人类活动作用的环境下,水循环系统演化模式已经由原有的“自然”一元演化模式转变为“自然—人工”二元演化模式。对于这种具有二元特征的水循环系统,原有水循环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很多现象。因此,王浩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新的水循环模式,即所谓的流域二元水循环理论。
下面基于现代系统论理论,对比分析流域一元水循环系统演化模式和二元水循环系统演化模式,提出二元水循环模式的模拟认知方法。
有关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评价方法的文章
现代环境下的水资源评价技术方法主要面临主体演变和客体需求变化所带来的两方面挑战。我国现行的水资源评价模式属于一元静态评价模式。因此,现行一元静态评价手段难以系统描述水资源二元动态演变过程,难以评价出人类活动密集流域/地区的实际水资源系列“真值”。......
2023-10-26
基于以上水资源内涵的分析可见,水资源评价应遵循三大基本准则并具有不同层次的评价口径,即基于有效性准则的广义水资源量、基于可控性准则的狭义水资源量和基于可持续准则的国民经济可利用量。为指导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在狭义水资源评价口径范围内,引入第三层次评价准则,即可持续性评价准则。......
2023-10-26
水资源有效保护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有效手段。因此,现代水资源评价方法是实现流域水资源有效保护的实践需求。水资源统一管理是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理念,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各项功能和用途所进行的管理。......
2023-10-26
虽然两种下垫面条件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较大,但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互相影响,增水和减水效应相互抵消,对狭义水资源量及其构成分量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有效蒸散发与植被覆盖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对广义水资源量的影响较大。草地恢复700km2对水资源的影响趋势与林地相同,但是草地对于地表水的减少量以及有效蒸散发的增加量小于林地的影响,详见表8 25。......
2023-10-26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的时空尺度一般较大,加上定量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为规划服务的水资源评价当中不作考虑。因此,水资源动态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下垫面条件的动态化,即根据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确定其下垫面条件;二是开发利用条件的动态化,即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的开发利用条件。......
2023-10-26
供水、发电、航运用水量根据统计数据得出,供水包括引用地表水和开采地下水,发电、航运主要是利用地表水;人工生态系统维持在本书主要考虑耕地及居工地对降水的有效利用量,可利用模型计算求出。当湿地系统维持水量不能满足湿地基本生态需水量时,则生态服务水量按零计算。......
2023-10-26
由于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系统演变的复杂性,加之研究时间有限,仍存在一些方面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水资源效用评价方面,本次研究提出的水资源生态和经济服务量评价仅停留在物质量的基础上,没有对相应的价值量进行评价,这不足以支撑以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配,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023-10-26
对二元水循环系统的研究,要坚持系统方法论的指导。水循环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水分运动和转化过程,单独把某一个水循环过程拿出来详细研究就是还原论的方法、分解的方法、局部描述的方法,把对各个环节的认识综合起来,形成对整个水循环过程的认识就是整体论的方法、综合的方法、整体描述的方法。这些看似对立的方法互相促进,辩证统一,共同促进水循环系统的研究。......
2023-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