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最早进行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国家,随着不同阶段水资源问题的差异,评价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总之,分析美国水资源评价工作的进展,其评价的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多少水;二是需要多少水;三是供需平衡关系;四是为解决水资源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与美国水资源评价相比,其范围较窄,有关社会经济方面的评价内容较少。......
2023-10-26
由于水资源不仅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全球水资源匮乏的状况日益严重,地区性水危机已凸现。为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的紧张态势,世界各国政府以及联合国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相关水资源的研究,我国也不例外。由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丰富的国家,且具有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雨热不同期和天然来水与作物需水不相匹配等特征,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的不足,也引发了大量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为解决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我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有关水资源的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部先后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设置四期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流域水资源展开了大量研究。在“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中,提出了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华北地区的地表、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之后,在“七五”期间,提出了华北地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为核心的“四水”转化模式,并利用“四水”转化规律提出了地表水—地下水的补偿运用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八五”攻关项目中,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人为与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具体方案。“九五”攻关西北水资源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持研究”,以水为纽带研究水资源,将水资源、国民经济、生态环境放置在流域水资源演变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统一背景下,提出了西北干旱区的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和基于二元模式的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理论框架,在生态蓄水量计算方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同时,通过连续四期国家攻关研究,有关人工水循环过程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也取得了新的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将河道外人工侧支循环过程中的水资源输移、转化按照水循环过程分为取水、输水、配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回灌等环节进行了研究;在单项人类活动对流域的产流、汇流、蒸发、入渗特性的改变方面,从影响参数到水资源转化规律进行了程度不等的研究;且通过大量试验和调查分析,对典型城市、典型灌区的水资源在人工水循环过程中单环节的转化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有了初步认识。这些均为“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全过程的水资源研究奠定了基础,使我国在对水资源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方面均取得了极大进展。(www.chuimin.cn)
在水资源评价内容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水资源评价内容就其发展历程可集中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指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阶段,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水源污染评价以及对水汽输送量计算、江河天然湖泊水化学特征分析等相关评价。此次水资源评价工作基本查明了全国各地区地表水资源数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为全国各地区水资源评价、水利规划和农业区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第二阶段是指按照1999 年水利部颁布的《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开展的水资源评价。其评价的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质量、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影响因素评价在内的三方面内容。第三阶段,即目前水资源评价所处的阶段,主要围绕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除此之外,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剧和水资源匮乏程度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非常规水资源被纳入到水资源评价的范畴。特别是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项目(以下简称“黄河973”),结合水资源动态转化的全过程,依据水资源的内涵和可利用潜力,以降水为最大潜在可利用水资源,提出广义水资源评价。这不仅包括对传统的径流性狭义水资源的评价,也包括非径流性水资源评价,如对土壤水的评价,同时又进一步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做了初步评价。
在评价方法方面,有关水资源的评价方法多年以来基本集中于由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确立的方法,即以径流性水资源为基本评价口径,以静态天然水资源量为评价目标,分离式评价为具体评价模式。尽管此评价方法对摸清流域/区域的水资源家底、合理利用流域/区域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非径流性水资源却并不涉及。在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干扰下,非径流性水资源通过水循环的动态转化过程,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径流性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替代作用。因此,以分离式评价方式开展的以径流性水资源为基本评价口径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就如何全面利用不同赋存形式的水资源,开展包括非径流性水资源在内的评价已表现出严重不足。为此,“黄河973”项目,结合水资源的动态转化的全过程,提出的基于“分离—耦合”方式的二元水循环模式下的全口径水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为全面评价不同赋存形式的水资源数量和动态转化关系奠定了基础。但该方法目前仍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并未应用到国家水资源评价的实践中。
有关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评价方法的文章
美国是最早进行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国家,随着不同阶段水资源问题的差异,评价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总之,分析美国水资源评价工作的进展,其评价的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多少水;二是需要多少水;三是供需平衡关系;四是为解决水资源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与美国水资源评价相比,其范围较窄,有关社会经济方面的评价内容较少。......
2023-10-26
基于以上水资源内涵的分析可见,水资源评价应遵循三大基本准则并具有不同层次的评价口径,即基于有效性准则的广义水资源量、基于可控性准则的狭义水资源量和基于可持续准则的国民经济可利用量。为指导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在狭义水资源评价口径范围内,引入第三层次评价准则,即可持续性评价准则。......
2023-10-26
水资源有效保护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有效手段。因此,现代水资源评价方法是实现流域水资源有效保护的实践需求。水资源统一管理是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理念,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各项功能和用途所进行的管理。......
2023-10-26
比如,1956 年黄河流域花园口以上地表水实际灌溉面积为1685 万亩,到1980 年增至3561 万亩,增幅为2.11 倍。大量研究表明,下垫面的剧烈变化会造成流域水资源衰减严重。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循环演变指的就是这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流域水循环从内在机制到外在表现发生的深刻变化。......
2023-10-26
虽然两种下垫面条件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较大,但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互相影响,增水和减水效应相互抵消,对狭义水资源量及其构成分量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有效蒸散发与植被覆盖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对广义水资源量的影响较大。草地恢复700km2对水资源的影响趋势与林地相同,但是草地对于地表水的减少量以及有效蒸散发的增加量小于林地的影响,详见表8 25。......
2023-10-26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的时空尺度一般较大,加上定量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为规划服务的水资源评价当中不作考虑。因此,水资源动态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下垫面条件的动态化,即根据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确定其下垫面条件;二是开发利用条件的动态化,即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的开发利用条件。......
2023-10-26
供水、发电、航运用水量根据统计数据得出,供水包括引用地表水和开采地下水,发电、航运主要是利用地表水;人工生态系统维持在本书主要考虑耕地及居工地对降水的有效利用量,可利用模型计算求出。当湿地系统维持水量不能满足湿地基本生态需水量时,则生态服务水量按零计算。......
2023-10-26
由于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系统演变的复杂性,加之研究时间有限,仍存在一些方面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水资源效用评价方面,本次研究提出的水资源生态和经济服务量评价仅停留在物质量的基础上,没有对相应的价值量进行评价,这不足以支撑以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配,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023-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