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不管如何,永愿在生命路上持续学习

不管如何,永愿在生命路上持续学习

【摘要】:“比如电话、手机、汽车、摩托车、电梯这些以前传统节目里面没有的声响,我现在也在研究咋个刻画出来,你看,比如电梯停了,”鲁国华立刻就模仿出电梯停后打开门的声响效果,“只是这些声响效果都是比较轻微的声音,需要通过比较灵敏、高端一点儿的音响设备才能够被观众感受到。不管怎样,反正我是要做到老,学到老。”

“相书不好学,除了口技技巧之外,还要会说谐音、方言打油诗等来逗乐观众,要懂得如何营造气氛,还要博览群书,会编故事。”鲁国华反复强调,相书比口技复杂得多,它是有剧情、有人物的。

相书借助口音来塑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这就需要相书艺人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捕捉和收集各种人的语音和语调,揣摩人物的心理,并进行模仿和创造。这些典型的声音和语言,最开始有部分是老师口传心授的,后来鲁国华也常常自己在生活中慢慢琢磨,一发现有特色的声音就要模仿,反复练习,“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在学习中第一个就是要观察生活,才能够模仿得像,在表演时别人才会觉得逼真”。

相书里的人物,少则两人,多则十余人,一般的也有四五个人出场,要使观众可以区别出谁是年轻女孩、老太婆、老大爷或者孩子等,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骗子、谁是商人、谁是官吏等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在一个有限的布帐里,一个人再现这些复杂的情况,就需要相书艺人运用唇、齿、口腔、喉和鼻腔等部分,快速地变换着不同的声音造型。鲁国华对人物声音的模仿极其精到,曾经有人赞赏:“(鲁国华)扮演的人物,用声音突出,高低和粗细,变化很自如。若是个姑娘,声音细又昂;角色是大汉儿,马上就变莽。表演很老到,惟妙又惟肖。一句话概括,简直太精妙。”[6]尤其是他的仄音因为清亮脆响,最为人称道。他在《瞎子算命》里模仿剧中年轻女孩的声音时,一声妩媚娇柔的“大姨妈,大姨妈”一出场就能博得无数人的掌声。

除了能够模仿不同人说话的不同语音,相书艺人在表演时还必须表现出剧中人物活动的方位,他们在小小的布帐里时而左,时而右,时而背身于后,时而俯身于下,时而仰面,时而蒙口捂鼻,以此将声音塑造得生动而立体。表演中,他们不仅一会儿演张三,一会儿演李四,要将剧中所有人物一一展现,还要作为导演,时时跳出角色来指挥角色,确定角色的方位和顺序等。“比如人走远了,人走近了,或者由远及近,由近及远,这些表现在相书里都是有一定的技巧。你想,观众看不到人,就全凭听声音,我们只有靠声音来抓住观众”。鲁国华特别喜欢钻研相书的各种表演技艺,将自己的表演细节打磨得越来越精致,“你把角色的枝叶分开了,观众就以为后头好多人,结果演出结束一看,原来才一个人。我们就是要给观众这种惊喜感”。

相书表演一个节目短则几分钟,长则半个小时,完全是靠一个人独立撑起所有的表演时间,全程一点儿都不能松懈,“就是说相声,你还有个搭档,可以歇口气,我们相书就不行,全靠一个人演。”为了确保演出效果,鲁国华每次上台前都会留出时间反复在心里排练几次节目内容,“一定要在脑筋中多默几次,思想上有一定的准备,才能保证台词流畅,节奏稳当,观众才会满意。”

或许正因为相书技艺学习和锻炼实践的难度都不小,再加上民间曲艺社会发展中逐渐失去大众的市场,相书慢慢地走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学习和表演相书的艺人也越来越少。“我的师父本来还有几个徒弟的,有些去世了,有些改行了。”鲁国华叹了一口气,“我现在还有几个学生,他们学了些基础的口技,可以谋生了,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时间静下来打磨相书的其他技艺,毕竟还是要讨生活嘛。相书的这些技艺,都要靠时间来打磨啊,没有时间练习咋个得行哦。”

尽管在守护相书的路上有些孤独,可是鲁国华还是凭着自己的热爱继续着对相书的钻研。虽然相书是传统艺术,但是他要利用相书来表现现在的新生活,他不仅在琢磨新剧本的内容,还在琢磨新的声响。“比如电话、手机汽车摩托车电梯这些以前传统节目里面没有的声响,我现在也在研究咋个刻画出来,你看,比如电梯停了,”鲁国华立刻就模仿出电梯停后打开门的声响效果,“只是这些声响效果都是比较轻微的声音,需要通过比较灵敏、高端一点儿的音响设备才能够被观众感受到。不管怎样,反正我是要做到老,学到老。”

【注释】
(www.chuimin.cn)

[1]李相书,即李相成,有两个徒弟,大弟子邹明德,二弟子就是后来成为相书大师的曾炳昆。

[2][清]傅崇矩编:《成都通览》,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1月,第140页。

[3]唐杰:《“曾派”相书传人:鲁国华》,载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编《巴蜀曲苑群芳谱》,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8月,第128页。

[4]沈允宁:《抢救古老的民间文化遗产——隔壁戏:浅议四川相书的历史及其现状》,《长江文化论丛》2007年。

[5]宋磊:《四川相书——暗相声的“活化石”》,《曲艺》2012年第7期。

[6]唐杰:《“曾派”相书传人:鲁国华》,载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编《巴蜀曲苑群芳谱》,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8月,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