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双桥子,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没有种类丰富的零食,也没有应接不暇的电子产品,更没有惊险刺激的游乐场,而大多数父母都忙于应对生活的窘迫,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对于孩子们而言,“田坝头就是我们的游乐场”。除了油蚱蜢,诸如董鸡、秧鸡、屎壳郎等很多小动物都是男孩们的“猎物”。秋天收割稻谷之后,田野空荡荡的,没有可供秧鸡藏身的地方,男孩们就利用秧鸡的这个习性把它吓到谷草垛里捉住。......
2023-10-26
“相书是从口技发展而来的,它除了有口技,还有人物、有剧情。你看这个《杀猪过年》,原来节目很长,我把它改编成歌颂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富裕了的故事。这个节目表演最多十分钟以内,快的话七八分钟,但那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十种声响,有六个人的说话声,再加上鸟鸣、公鸡叫、猪叫和狗叫。”鲁国华说起相书就滔滔不绝,“鸟鸣和鸡叫是要给人们营造一种乡下早晨的感觉,然后是人物入场,不同的人物该咋个说话,那头猪在什么情况下是咋个叫的,辨起来就要花点时间咯。”《杀猪过年》是鲁国华根据传统相书剧目改编的,曾在2003年获得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四川省首届“剑南春”杯群众曲艺大赛银奖。
相书,也叫隔壁戏,起源于江浙一带,清咸丰、同治年间传入四川。经过几代艺人的改良和创新,吸收其他民间曲艺的丰富养料,再加上极具幽默性的四川方言,四川相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书于1909年的《成都通览》在介绍成都的游玩杂技时曾记载:“相书,现经警局禁止,然有雅不伤俗者。成都只有李姓说得好,名李相书[1],每日工钱六百文,夜间三百文,住东华门街一瞎子耳。”[2]艺人在一个高约五尺、宽约二尺见方的布帐里,凭着一张嘴,借助大板、闹子、纸扇、铜铃等简单的道具,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以此描绘环境、刻画人物、讲述故事。观众看不到布帐里艺人的动作,艺人却通过听觉来启发观众运用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来补充、丰富,进入演员所创造的场景中,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20世纪50年代初,很多民间艺人都集中在成都市北门城隍庙卖艺,说评书的、唱清音的、打竹琴的……热闹得很。刚刚十岁的鲁国华因为上学的地方离那里很近,一有空就跑过去。“我就是在那里第一次见到我的师傅罗俊林,他就是一个口技相书艺人,每天下午都有表演。”鲁国华回忆着自己最初与相书的结缘,“他一个人在布罩子后头就可以模仿很多人物,还有很多动物的声音,我觉得太神奇了,一下子就产生了兴趣。”后来他才知道罗俊林师从相书大师曾炳昆,深得其真传。
那时,如果要去艺人帐篷内听相书表演,半个多小时就要收一分钱。鲁国华的家境贫困,于是他每天就站在外面听,因此被大家叫作“站(战)国”。不管站得多累,他总是要等相书、评书等曲艺都表演完了,才依依不舍地回家,有时听完相书后,他自己回家还要模仿表演。
▲ 鲁国华凭着一张嘴,借助大板、闹子、纸扇、铜铃等简单的道具,就可以模仿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舒欣摄
初中毕业后,鲁国华的家里再也无力负担他的上学费用,他被分配到渔场工作。“我在渔场干了五六年,养鱼工这个工作和我的志向不大一样。”鲁国华执着地喜欢着相书,想要学习相书,可家里的父母根本看不上相书这个行业,“老一辈人就觉得这是讨口子行当,下九流的。但是后来他们也没办法,想着只要我能够挣钱生活就可以了,不管我做什么行业。对于我而言,只有是你自己喜欢的,你才有钻劲的。”
鲁国华有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竹琴盲艺人,叫作肖必达,1963年,在他的引荐下,鲁国华终于站到了自己的偶像罗俊林的面前,他激动地说:“你的相书,我都会一些了。”罗俊林便微笑着让他说来听听,听后放声大笑:“和我差别不大了。好,我收下你这个徒弟。”经过渔场领导同意,鲁国华于同年12月12日如愿调往成都市西城区曲艺队从事演艺工作。
在罗俊林的指导下,鲁国华开始系统地学习相书技艺。他每天早上六点起来,先练声两个小时,“练声就是练气息、练鸟叫、练公鸡叫这些,相书演员的口技技艺越多越好,表现力就会越强。”罗俊林给予了鲁国华很多一对一的指导,比如哪些地方台词不对,哪些地方发声不对,他都会一一纠正。相书艺人还有很多专练唇、齿、舌、喉等各音的绕口令,鲁国华经常念这些绕口令,念得滚瓜烂熟,练到口齿不绊不错不吃力为止。(www.chuimin.cn)
不到半年,肯钻研、记忆力又好的鲁国华就开始登台演出了。在布帐里的他看不见观众,而观众也看不见他,这让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演出中。“刚开始我倒是不怯场,只是还有些小毛病,台词不流利,偶尔要停顿一下,演出的次数多了,就越演越熟了。”颇有天赋的鲁国华一上台就很受观众们的喜欢。“他演《双灵牌》,观众乐开怀。一段《骗总爷》,掌声接到来。说《找鸡作对》,那才叫开胃。要是《霉登堂》,效果还更对。演《花子闹街》,瞌睡不得‘栽’。《瞎子算命》吗,嘴巴都笑歪。”[3]
当时的西城区曲艺队位于西玉龙街26号,那里有一个比较简陋的曲艺场子,可以坐两百人左右,每天有两场演出,每场大约两个小时,包括车灯、评书、花鼓、金钱板、相书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观众可以一边品茶一边看表演。平时的上座率是一百人左右,一到周末,附近的老百姓和曲艺爱好者就纷纷赶来,几乎场场爆满。
寓庄于谐、俗中见雅是四川相书的一大特点。它的内容多来源于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故事情节往往简洁生动、活泼风趣,艺人常用谐音、语误、吟诗、作对、说浑话、作打油诗、用歇后语、开玩笑等手法来取得喜剧效果,博得满堂大笑,而观众往往又可以从大笑中收获一些生活的启发,引人深思,回味无穷,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
20世纪30—50年代,是四川相书发展比较好的时期,当时从事相书表演的艺人有八九个,并且有四十多个传统隔壁戏段子保存下来。[4]1961年,成都市文化局组织罗俊林、曾小昆赴北京向中央领导人作汇报演出,表演了《骗总爷》《写对杀猪》《化子闹街》《双灵牌》《推磨》等优秀传统书目,得到了朱德、陈云、陈毅、董必武等领导人的赞赏和重视。回川以后,有关部门开始策划相书的传承和发展,招收培养学员,并出现了不少现代题材的新段子,比如《卖西瓜》《送汤圆》《抬花轿》《雷锋让饭》等。可惜20世纪70年代后期,罗俊林去世,曾小昆退休,相书艺人逐渐减少,四川相书开始走向衰落。[5]
而鲁国华的相书从艺之路也同样充满了曲折。1986年,西城区曲艺队解散,他被分配到区交通局一个挂靠的小单位,从事重体力活。后来,他不得不和妻子赵新明一起,以为幼儿园表演手掌木偶戏为生计。“小幼儿园演一场二十块钱,中等的四十块钱,大点的六十块,收入也不高,只是能保证基本生活而已。”鲁国华回忆起那段极其艰难的日子,有点辛酸,“但是我一直都没有放弃相书,那种热爱是小时候就扎根印入脑海中了,再艰苦也不会丢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鲁国华对四川相书的坚守终于再次被人们看见。1995 年,成都市举办“绝技、绝艺、绝活”三绝赛,鲁国华带着相书亮相,荣获大赛绝艺奖。2004年,待业在家的鲁国华和省曲艺团签约,每周二下午在川剧艺术中心“悦来茶园”演出。2011年12月,他被评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相书的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6月,又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相书的代表性传承人。
有关双桥子的文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双桥子,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没有种类丰富的零食,也没有应接不暇的电子产品,更没有惊险刺激的游乐场,而大多数父母都忙于应对生活的窘迫,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对于孩子们而言,“田坝头就是我们的游乐场”。除了油蚱蜢,诸如董鸡、秧鸡、屎壳郎等很多小动物都是男孩们的“猎物”。秋天收割稻谷之后,田野空荡荡的,没有可供秧鸡藏身的地方,男孩们就利用秧鸡的这个习性把它吓到谷草垛里捉住。......
2023-10-26
不过,这条新修的双桥路还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那时,由于420厂是军工企业,对外称为“新都机械厂”,所以工人们把这条路称为“新都路”或者“上班路”,1962年以它所在的地区旧地名“双桥子”正式命名为双桥路。“我那时晚上加班回宿舍,都不敢一个人走双桥路,一定会拽上一个同事一起走。”厂里陆续在双桥路上修建了厂俱乐部和医院、子弟校,双桥路才慢慢热闹起来。......
2023-10-26
刘敏终于决定换部智能手机,开始使用微信,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把画作配上相关的文字发在朋友圈里,这些共同的记忆引起了无数老职工的共鸣和怀念。“双桥子这边,哪栋老房子在哪个位置,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张地图就装在我的头脑里,我从小到大都是在这里长大的。我不晓得自己还会画多少,延续多少期,不过,这些对于我自己、我的父辈来说,都是一个纪念,要是我不画下来,很多事情就会忘记了。”......
2023-10-26
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它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在那个热火朝天建设祖国的年代,东郊有无数工人怀着一腔热血投身建设,他们在忘我的工作中脚踏实地,播下希望的种子,绽放出各自的青春芳华。严谨认真的刘敏凭着年轻人的冲劲和钻劲,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先后担任工艺室主任、技术科科长。......
2023-10-26
走在双桥子的街上,不熟悉这里的人们常常会心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双桥子”“水碾河”这些一看就知道是和河流有关的地名,可如今它们的所在地偏偏全是水泥路面,根本没有什么河流,甚至连小小的沟渠都没有?“水碾河那里,以前真的有条河,就叫水碾河。”清同治年间,人们在这条河沟上修建了一座水碾,供附近村民打米、磨面用,后来,人们以此为标志性建筑,将小河沟及其附近的区域称为“水碾河”。......
2023-10-26
“好听是好听,但为什么就没有人来学呢?”唐荣基从2001年就开始等待自己的“大徒弟”,他希望有人可以把竹琴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无论男女,只要愿意学,只要自身条件还合适,我都愿意教,不收一分钱。”2005年6月,唐荣基在新华公园进行竹琴表演,吸引了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老师和四名同学前来学艺,可他们只坚持了一周的时间。......
2023-10-26
双桥路上的420厂俱乐部,可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双桥子的地标建筑,不仅仅是厂里的人会自豪地说起它,就连附近居民的童年回忆里也有它的身影。为了丰富广大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420厂在建厂初期便开始修建职工俱乐部,位置就在今天的双桥路聚乐苑附近。2001年左右,俱乐部被拆除,在这片土地上盖起了居民楼。......
2023-10-26
成都的高层房屋建筑,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位于蜀都大道东段一环路与水碾河交叉口的成都饭店,主楼高13层,是当时成都市内第一幢宾馆高层建筑。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地标建筑,人们都用“港得很”来形容成都饭店。除了“身高”优势以外,成都饭店的配套设施更是让人们感叹“港得很”。成都饭店拥有标准房、套房及豪华房共310间,走进宽敞舒适的客房,每一间都干净整洁、典雅华贵。......
2023-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