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竹琴艺人带我重获乐趣,感受青春韵味

竹琴艺人带我重获乐趣,感受青春韵味

【摘要】:“小时候一听到打竹琴的来了,我就赶紧跑去凑热闹,哧嘭嘭,咿咿呀呀,越听越觉得有意思。”他一直都记得有一次父母带他去成都,他在青石桥的茶铺里遇到了竹琴艺人,那次唱的是八仙过海的传奇,下面座无虚席,“太精彩了,听得我简直入迷了。”竹筒和简板是竹琴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竹琴声韵再次响起,儿时的记忆回来了,自己也有事做了,唐荣基开心得很,仿若重获青春。

四川竹琴,又叫道情、道琴、渔鼓,是四川民间以唱为主、说唱故事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1]最早是由云游道人手持渔鼓在城乡间演唱以劝善化缘,故称“道情”。竹琴要求的道具很简单,一根竹筒和一副简板即可,场地可大可小、可宽可窄,竹琴艺人可站可坐。弹唱的内容既有正儿八经的竹琴戏文,又有现场即兴的滑稽段子,曲调时而悠扬婉转,时而高亢激昂,唱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以前的娱乐形式比较单调,因此竹琴深得老百姓的喜欢,他们习惯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往茶馆里的竹靠椅上一坐,一边喝茶一边听竹琴,一整天的疲惫便随着耳边的竹琴声烟消云散了。

“小时候一听到打竹琴的来了,我就赶紧跑去凑热闹,哧嘭嘭,咿咿呀呀,越听越觉得有意思。”家住新华社区的唐荣基的老家在泸州,那时经常有打竹琴的道人走街串巷地哼唱着劝人为善的曲目,在茶馆、市集、院坝,都能碰到不少卖艺为生的竹琴艺人,尤其一到节庆或者寿宴之类,大户人家还会请道人去家里表演竹琴。“我就在台下边听边跟着学,多听几回,还记住了不少调子。”他一直都记得有一次父母带他去成都,他在青石桥的茶铺里遇到了竹琴艺人,那次唱的是八仙过海的传奇,下面座无虚席,“太精彩了,听得我简直入迷了。”

唐荣基央求父母给他做了一套竹琴的道具,一有空就自弹自唱起来,有时还自个儿跑去找竹琴艺人请教,很快就熟悉了竹琴技艺。大家都觉得他唱得不错,有模有样的,十二三岁时便开始登台演出。那时因为个子小,他还得搭着板凳登台。后来,由于学业繁重,在家人的要求下,唐荣基不得不放弃了竹琴表演。

1992年,早已退休的唐荣基闲在家里无聊,突然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竹琴表演,想起自己曾经心爱的竹琴,便决定重新拾起。他到处找都没有找到卖竹琴道具的店家,后来就买回竹筒、铜铃、土漆、猪板油皮等材料,凭着自己的记忆,亲手制作了一套竹琴道具。(www.chuimin.cn)

竹筒和简板是竹琴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竹筒,即渔鼓,长三尺、直径二寸,一端用鱼皮、猪小肠膜或者猪板油皮蒙住,演唱者斜抱竹筒,用右手大拇指外的四根指尖拍击下端蒙皮处,发出低沉的嘭嘭声;而简板,则由一对长短不同的竹板组成,演唱者左手夹击分开的两片竹板,两片竹板就会相互敲击,再加上竹板上端的铜铃,声音更加悦耳悠长。竹琴艺人依靠这两样打击乐器营造出来的节奏和氛围,来协助说唱故事的情节展开。

竹琴声韵再次响起,儿时的记忆回来了,自己也有事做了,唐荣基开心得很,仿若重获青春。为了演出,唐荣基还定做了十多套丝绸演出服,单用作演艺的帽子就有二十来顶。每次外出演出时,他都穿戴整齐,身着唐装或汉服,头戴演出帽,给人们留下又古雅又精神的印象。他对表演特别讲究和重视,有时每唱两三支曲子,还要重新换一套演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