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解读终身使命的双桥子-揭示授业传道的奥秘

解读终身使命的双桥子-揭示授业传道的奥秘

【摘要】:▲ 陶亮生与夫人周兆蓉 陶映宇供图陶亮生一直对子女说,我是一个教书匠,传道授业解惑是终生使命。陶亮生二话不说,选择了留在母校任教。陶映宇供图考古学者于豪亮[2]曾经称赞陶亮生是影响他一生的老师。该校长几度登门恳请陶亮生出任校长,均拒不受。后来有一天中午,陶家门外突然鞭炮齐鸣,师生再次登门邀请,陶亮生只好答应。中午刚办完学校的交接手续,下午全校的伙食问题就摆在了陶亮生的面前。

“三年之间,陶铸恩深,同班四十余人,一时秀出,皆先生化育之功。”曾在高中和大学时代均受教于陶亮生的李国瑜[1]一直都记得老师在课堂上的风采,“先生在教学中,词采纷披,气韵高华,引证博洽。听课诸生,如坐春风,如饮醇醪,潜移默化,成绩斐然。”1933年,他考入成都县中高中部,由陶亮生负责教授史汉、六朝、唐宋以至明清文学;1936年秋考入华西大学中国文学系,再次得到陶亮生的教诲。那时虽然战火纷飞,日机频繁轰炸成都,但师生们依然讲习不辍,坚忍不拔。

▲ 陶亮生与夫人周兆蓉 陶映宇供图

陶亮生一直对子女说,我是一个教书匠,传道授业解惑是终生使命。他十七岁中学毕业担任荥经县高小教师,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华西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担任教授、指导教授,并在成都石室、树德、省成、培英等中学执教,以真才实学驰骋教坛数十年。他因长相白皙俊美被誉为“白将”,与之媲美的是同班同学、江安才子文百川先生,同样才气纵横,誉满教席,因肤黧黑被誉为“黑将”,他们的故事一时被传为美谈。

1922年,陶亮生还在读大学四年级,成都宾荫公学国文教师张秀熟先生因故离校,由于当时学生年龄偏大者居多,国学基础较好,频频向教师提问,学识不广的教师很难应对,换了好几位教师都无法胜任。正好有老师推荐了陶亮生,饱读诗书的他一登堂授课,便可随口答问,授课精彩,谐趣横生,让全校师生为之折服,从此名声大噪。

大学毕业后,陶亮生由于品学兼优,由当时北洋政府中央教育部公费派遣,赴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市考察观摩教学,他的老师林思进特意为他赋长诗一首,以壮其行,期待他在国家动荡时代以教育救国。陶亮生在上海考察期间,被上海浦东中学礼聘执教,还未到校,就收到母校高师急电:成都高师升为四川省立高等师范大学,母校想聘他为讲师,教授古典文学。陶亮生二话不说,选择了留在母校任教。

由于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陶亮生所授课程涵盖经、史、子、集及《说文解字》,对《昭明文选》尤深有研究,旁及诗赋辞章,无所不精。他在教授《哀江南赋》一文时,教室内外,虽人满为患,但寂无声息。在课堂上,他谈吐机趣隽永,板书清晰隽秀,令人忘倦;对于执经问难的学生,他必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把问题讲解得鞭辟入里;在课后,他批改学生作业总是循循善诱,既快又准,切中要害,学生无论程度高低,皆获益匪浅。每当他上课时,其他班次甚至连教师也静立窗外,全神贯注,凝神屏息做笔记。抗战爆发后,他和其他志士仁人一样爱国忧心,时时对学生晓以民族大义,鼓励学生树立中国不会亡的必胜信念。而时至今日,他教过的学生还对其讲课的特色仍记忆犹新、赞不绝口。

从20世纪30年代起,陶亮生逐步将精力集中于高校讲座,主要培养研究生,比如对其研究生之论文命题,能搜到者凡三例:一为《〈史记〉〈尚书〉学通诠》,一为《〈汉书〉改〈史记〉评》,一为《魏晋六朝姓氏门阀考》,均有相当难度,借此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独创见解,使人才脱颖而出。向楚担任公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院长时,曾想聘请林思进讲授《史记》,但当时林思进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便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陶亮生,那时的陶亮生才三十岁出头,登台讲《项羽本纪》,继承师说,深得学生欢迎。(www.chuimin.cn)

民国十三年(1924),成都高师暑假补修学校教职员摄影纪念。 陶映宇供图

考古学者于豪亮[2]曾经称赞陶亮生是影响他一生的老师。1942年,于豪亮考上树德中学,在那里得到了陶亮生老师的教诲,被他渊博的学识所打动,一起跟着他徜徉在历史文献的长河中,遍览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史籍。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陶亮生一家生活极其窘迫时,同住上升街的于豪亮还常常邀请老师来家里吃饭,或者买上一包花生米、一些卤菜去陶老师家,师生二人一边喝酒,一边探讨学问。

1943年,成城中学校长因挪用学生膳食及学杂费,从事经商,亏空破产,市教育局准备关闭该校,师生有失业、失学之忧。该校长几度登门恳请陶亮生出任校长,均拒不受。后来有一天中午,陶家门外突然鞭炮齐鸣,师生再次登门邀请,陶亮生只好答应。

中午刚办完学校的交接手续,下午全校的伙食问题就摆在了陶亮生的面前。庆幸慈惠堂总理尹仲锡赶紧派人用鸡公车送米过来,解了燃眉之急,之后陶亮生的姻兄见三先生贷法币(当时的币名)二十万元维持学校开支,陶亮生又将家产作抵,向成都通汇银行贷款,才终于渡过难关。

他大力整顿教学,聘请了很多名师执教,尤其是刚好河对面就是四川大学,得以请了部分大学教师来校兼职。不到一年,学校重新恢复生机,升学率得以逐年提高,跻身成都名校之列,以名人办校、治学严谨的崇高学府著称。随着学生的增多,学校收入也跟着增多,还清债款后还得以扩建校舍,改善环境,学校的面貌彻底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