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专研蚕桑技术,科学救国《双桥子》

专研蚕桑技术,科学救国《双桥子》

【摘要】:四川素有“蚕丛古国”之称,是中国蚕丝业的发祥地之一。而生丝和丝绸是当时我国非常重要的出口农副产品,张振华就暗下决心要学习蚕桑技术,提高蚕丝业的产量和质量,以科学报国,造福社会。成都女子蚕桑传习所就是这一年创建的,张振华如愿考入这所学校,成为蚕桑传习所的第一届毕业生。

“你一定是日本人?”法国里昂大学校长看完张振华撰写的一篇关于通过蚕种改良使其越冬即可产蚕的新技术的论文后问张振华。

“不,我是中国人!”张振华在惊异之后高声回答道。这篇论文里所介绍的养蚕新技术一经发表就受到了法国当地科学界的高度重视,里昂大学校长这次专门找到张振华就是想带她去意大利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张振华原本兴奋地期待着,但这件事情让身在异乡的她更加思念祖国,更加迫切地希望可以把自己这几年所学全部带回去。之后,尽管里昂大学还有一位教授想高薪聘请张振华做自己的助教,她还是婉言谢绝了,于1932年回到祖国。

张振华,1894年12月(清光绪二十年冬月)出生于四川隆昌县。她的父亲张冕堂曾经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吴玉章是同盟会的好友,辛亥革命后曾在四川督军尹昌衡手下担任军长。张冕堂是一位思想比较开明的父亲,他深信“有书不读子孙愚”,虽然张振华是女儿,可小小年纪也依然跟着哥哥姐姐一起在私塾里读书习字。父亲对女儿寄予厚望,希望她将来学业有成,可以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于是起名“振华”。在家庭的熏陶下,张振华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喜欢。

汉代扬雄《蜀王本纪》中曾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教民蚕桑”。四川素有“蚕丛古国”之称,是中国蚕丝业的发祥地之一。那时,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不仅是农户们的家庭副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收入,丝绸产品也是历朝历代赋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方的老百姓甚至会在山顶上修建蚕神庙,敬香供奉,保佑蚕茧丰收。

还在读私塾的时候,张振华听到了轩辕黄帝的元妃西陵氏嫘祖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的传说,那时人们饲养的多为原种蚕,茧子为黄茧,产量不高,蚕丝品质也一般。而生丝和丝绸是当时我国非常重要的出口农副产品,张振华就暗下决心要学习蚕桑技术,提高蚕丝业的产量和质量,以科学报国,造福社会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周孝怀任四川劝业道台,积极发展四川的蚕丝业。他在劝业道下设四川省蚕务总局,分推广、养蚕、栽桑、茧丝四课,同时在成都设省立高等农业学校蚕桑科和省立女子制丝讲习所,在各县设县立蚕桑传习所,普及蚕丝技艺。成都女子蚕桑传习所就是这一年创建的,张振华如愿考入这所学校,成为蚕桑传习所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年仅十六岁的张振华就被聘为隆昌县立女子学校校长,之后又任安岳女子学校校长。

1920年,应吴玉章的邀请,我国驻法公使馆高级官员、吴玉章的留法同学郑毓秀来到四川考察实业,积极宣传女权思想,倡导女子赴法勤工俭学,于是,张振华和张雅南、李鸿鸣、潘惠春、朱逸恂五个女生均被录取,跟着郑毓秀前往上海等候乘坐海轮前往法国。她们成为四川最早留学法国的女学生,自1918年到1921年的四年间,几乎每一艘开往法国的海轮上,均有四川的青年学生。[1](www.chuimin.cn)

有一次,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邀请郑毓秀到位于莫里哀路29号的寓所午宴,郑毓秀带着这几个即将赴法留学的女生一同出席。“孙先生和宋夫人见到我们很高兴,都勉励我们去法后要勤苦学习,将来好报效祖国。”[2]数日之后,带着众人殷切的希望,张振华和大家一起登上法国“波尔号”轮船,在海上颠簸了一个多月,终于抵达法国。

女生们和郑毓秀一起住在她在巴黎的寓所,为了尽快提升大家的法语水平,郑毓秀专门聘请了一位法国妇女来教授法语。郑毓秀的法国干妈于格儒夫人特别喜欢好学上进的张振华,便每月资助五百法郎,帮助她住进修道院进行正规学习。一年以后,张振华考入巴黎高级蚕桑学校。面对如此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张振华除了打工之外,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学习上。1924年,她从巴黎高级蚕桑学校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法国著名的里昂大学理学院攻读蚕桑改良专业。她的博士论文《蚕软化病预防研究》在法国科学院发表后,引起西方一些专家的极大关注。1930年,张振华获得里昂大学理学博士学位,被聘任为巴黎巴斯德学院研究员

1932年,三十八岁的张振华踏上了归国之路,为我国蚕桑改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35年,她在南京担任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蚕桑改良场的技术专员兼试验部主任,并同时担当场部意大利顾问马利博士的助理兼翻译,后来,她受竺可桢邀请前往国立浙江大学蚕桑系执教。

那时,她虽然远在江浙一带工作,可心里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蚕丝业。当时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丝价也跟着衰落,再加上日丝的倾销和人造丝的兴起,丝价已经一落千丈,四川的不少丝厂陆续倒闭,农民因为无利可图,也不愿意养蚕。眼见着原本福国利民的好产业逐渐衰退,无人问津,张振华心里特别难受。她在《蜀农》1936年第2期发表《复兴四川蚕丝业我见》,针对四川蚕丝业整体的衰退,结合她在国外学习的技术,并参考江浙一带已见成效的改良方法,从人才的培植、改良蚕种、改良桑树、改良烘茧技术、改良缫丝、设立茧行、组织生丝贩卖合作社等方面,严谨细致地提出了各项改良方案,真切地希望四川蚕业“锐意改良,不出数年,非但可与江浙蚕丝业并驾齐驱,且可维持中国蚕丝之国际地位。外足以对日丝之倾销,内足以恢复农村之繁荣”[3]

后来,她先后在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省立成都女子职业学校校长,可谓桃李满天下。她一生都关心教育,甚至在去世前就嘱咐晚辈要在她过世后,将部分财产捐赠给自己早年读过书并任过教的隆昌中学(当年的隆昌女子学校)和成都商务职业学院(当年的四川省立成都女子职业学校)。

即便到了六十几岁,张振华也不愿意让自己闲下来,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她还是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再多做一些实事。1956年3月,她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正局级参事,积极参政议政,通过调查研究,对成都市政府的工作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由于她工作出色,1983年被推选为第八届成都市政协委员,1988年她又荣获成都市“老有所为”精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