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对饭店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多层次,成都饭店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开阔的视野,认真地分析入住宾客的各种需求和喜好,多次走在饭店业的前列,创新性地推出各种特色的服务项目,常常让宾客眼前一亮,满足了宾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很多入住过的宾客都心满意足地成了“回头客”,还十分乐意地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2023-10-26
“那个时候成都饭店里面有电梯,好洋盘哦!我们小学的时候很喜欢约到同学一路去坐电梯耍,不停地上上下下,惹得保安都来赶我们了!”
“我外婆以前就住在水碾河,我每个周末都要过去,我哥就带起我去成都饭店耍,那是我第一次坐电梯哦!激动惨了!”
成都的高层房屋建筑,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位于蜀都大道东段一环路与水碾河交叉口的成都饭店,主楼高13层,是当时成都市内第一幢宾馆高层建筑。截至1990年,全市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才64幢。[1]为了方便宾客轻松到达各楼层,成都饭店在主楼安装了4部由乘客自己操作的自动电梯,速度为2.5米/秒。当时,电梯这个新潮玩意儿在身处内陆的成都并不多见,自然引起了无数人,尤其是孩子们的好奇。
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地标建筑,人们都用“港得很”来形容成都饭店。饭店占地1.5万平方米,主楼呈一字型,剪力墙结构,全长50.4米,宽17.4米,层高3.3米,总高50.4米。建筑结构简洁,造型高低结合,平面布局为U形三合院,外墙采用清新的天蓝色,与天际相衬。最有特色的是在临街南面设大片阳台,每间竖板相隔,横粗竖细线条交织,使其立面丰富,极具韵律感。[2]成都饭店整体气势恢宏,端庄典雅,在当时附近还只是一片片平房的水碾河,它就像一个魁梧的巨人,显得尤其突出。
除了“身高”优势以外,成都饭店的配套设施更是让人们感叹“港得很”。1984年成都饭店正式营业,系成都市政府招待所;1986年成为涉外旅游宾馆;为满足中外宾客的服务需求于1986年底开始全面改建,1987年5月重新开业时,已达到现代化国际旅游饭店水平;1992年,成为当时西南地区首家四星级饭店。
客房,是一个宾馆最主要的功能空间。成都饭店拥有标准房、套房及豪华房共310间,走进宽敞舒适的客房,每一间都干净整洁、典雅华贵。中央空调为宾客营造了一个温度宜人、空气清新的环境,房间里装有当时并不多见的闭路电视、程控电话、音响系统、电冰箱等电器,以及国际标准的卫生间、现代化消防系统,使每一位入住宾客都能充分感受方便、舒适、安全。[3]
成都饭店的餐食服务丰富多彩,品种齐全,当时各种类型的大小餐厅就有13个,其中大型豪华宴会厅芙蓉厅可供500人同时进餐,中型宴会厅银杏厅能容纳100人左右,是当年很多大中型酒会、会议、婚礼的首选之地。小餐厅为了突出四川特色,特意借四川旅游名胜地青城、峨眉、九寨、望江、草堂、桂湖而命名,很多宾客都说在这里吃川菜有种亲临名山胜地的情趣。每日宾客盈门的“成都食街”以经营四川名特小吃、腌卤制品而闻名省内外,宾客都愿意将其作为伴手礼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让四川的味道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为了满足外国宾客的饮食要求,方便本地人体验西方饮食文化,成都饭店特聘上海锦江饭店曾为英国女王主厨的西餐特级厨师为技艺指导,在紧依庭院池塘、环境优雅的兰香阁西餐厅提供精致的各式西餐。(www.chuimin.cn)
那时候,很多人路过水碾河时都会特意走到成都饭店门口,以无比羡慕和好奇的眼神透过玻璃看里面的人来人往。“不要说在成都饭店办婚礼,就是吃个饭,都不得了得很,可以拿出去吹很久!”老双桥子人唐大妈回忆起当年的成都饭店,“我有个同事屋头好有钱,就在成都饭店办的婚礼,八几年的时候哦,说是洋盘得很!”80后晓君说自己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去成都饭店吃顿饭,结果等她长大了,自己挣钱有能力了,可成都饭店已经不在了。
袁庭栋曾在1984年秋天,陪同从北京返乡的川籍著名学者、烹饪史专家王利器教授到成都饭店尝新,那次宴席由成都饭店名厨师长、曾于1980年作为第一批川菜厨师赴美国纽约荣乐园川菜馆任主厨的胡先华亲自操刀,饭后王教授欣然挥笔:“制作工艺好,上菜衔接好,菜肴滋味好,服务态度好。”袁庭栋、吴红极其详细地记录了那次宴席的精彩菜品,让我们得以小窥成都饭店当年备受赞誉的厨艺:
进入成都饭店这座有十三层楼高的天蓝色现代化建筑,穿过布置得广敞而雅致的接待大厅,来到二楼宴会门旁的“水榭”,这里窗明几净,陈设典雅,墙上挂着名人书画,竹制的沙发,几案颇富乡土特色。这正是四川十月小阳春季节,室外阳光灿烂,假山叠翠,瀑布飞泻,水声潺湲。佩银杏叶店徽、身着天蓝色西服的年轻女服务员,向我们亲切问候:“顾客好!”彬彬有礼地引导我们就座饮茗。
开始进餐了。铺着净白暗花桌布的圆桌中央转盘上,摆着八小盘不同形状、颜色、味道,烹调方法各异的荤冷菜,分量虽然不多,但精致异常。尤其是用玻璃盒盛装放于转盘中心的“九色素攒盒”更是别具一格。这本是川菜中一项传统菜式,过去有荤有素,现在适应人们好素食的需要,改为全素,用各种本地出产的蔬菜精心制作而成。鲜红的甜椒、翠绿的莴笋、雪白的萝卜、碧玉般的葱卷、晶莹可爱的蘑菇球,色泽鲜艳,味美极了。
大步
接着是陆续而来的八道热菜。第一道菜熘菊花海参,在这室内室外正是丛菊盛开的季节,吃着用熘菊花烹制的海参,真有当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第二道菜是彩蝶戏芙蓉,这是一道工艺菜,当年轻的姑娘捧菜上桌,大家不由惊叹起来:瓷盘中一泓清汤,中间盛开一朵芙蓉花,周围十只黄翅红眼珠的彩蝶随汤荡漾,翩翩起舞。蝶翅是用名贵的四川特产竹荪做的,蝶身则是鱼糁,眼珠用黑芝麻点成,触须则用鱼翅,真是惟妙惟肖,巧夺天工。汤味异常鲜美,人们情不自禁赞叹:好汤!王利器教授也频频点头,并兴致勃勃告诉大家:“天下最佳汤在武汉,武汉厨师精于做汤,这汤的滋味不下于武汉最佳汤。”第四道菜是双脆鱿鱼卷,王利器教授又告诉我们:“这道菜看似平常,但很考厨师手艺,鱿鱼和猪肚都要炒脆,很不容易!”我们尝了尝,果然双料皆脆、清爽上口。第五道菜是银杏冬寒叶,它是用成都市已有两千年种植历史的“冬寒菜”(葵菜、冬苋菜)精心烹制之后,周围镶上一圈银杏果,苋叶碧绿,银杏乳黄,真令人赏心悦目。冬苋菜是我们祖先最早种植的蔬菜之一,今天,在高明川菜厨师手下,也得到推陈出新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道柠檬酥鸡肾,将西菜柠檬用于川菜,味道新鲜别致。这些年川菜厨师也在努力借鉴各国菜肴,增加了菜肴原料,这是十分可喜的尝试。
在一道道热菜上来的同时,服务员又陆续送上著名的成都小吃:芦叶裹着甜咸糯香的叶儿粑,五味俱全的担担面,红亮而袖珍的钟水饺,玲珑剔透的玻璃烧麦等。[4]
有关双桥子的文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对饭店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多层次,成都饭店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开阔的视野,认真地分析入住宾客的各种需求和喜好,多次走在饭店业的前列,创新性地推出各种特色的服务项目,常常让宾客眼前一亮,满足了宾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很多入住过的宾客都心满意足地成了“回头客”,还十分乐意地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2023-10-2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双桥子,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没有种类丰富的零食,也没有应接不暇的电子产品,更没有惊险刺激的游乐场,而大多数父母都忙于应对生活的窘迫,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对于孩子们而言,“田坝头就是我们的游乐场”。除了油蚱蜢,诸如董鸡、秧鸡、屎壳郎等很多小动物都是男孩们的“猎物”。秋天收割稻谷之后,田野空荡荡的,没有可供秧鸡藏身的地方,男孩们就利用秧鸡的这个习性把它吓到谷草垛里捉住。......
2023-10-26
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它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在那个热火朝天建设祖国的年代,东郊有无数工人怀着一腔热血投身建设,他们在忘我的工作中脚踏实地,播下希望的种子,绽放出各自的青春芳华。严谨认真的刘敏凭着年轻人的冲劲和钻劲,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先后担任工艺室主任、技术科科长。......
2023-10-26
走在双桥子的街上,不熟悉这里的人们常常会心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双桥子”“水碾河”这些一看就知道是和河流有关的地名,可如今它们的所在地偏偏全是水泥路面,根本没有什么河流,甚至连小小的沟渠都没有?“水碾河那里,以前真的有条河,就叫水碾河。”清同治年间,人们在这条河沟上修建了一座水碾,供附近村民打米、磨面用,后来,人们以此为标志性建筑,将小河沟及其附近的区域称为“水碾河”。......
2023-10-26
“好听是好听,但为什么就没有人来学呢?”唐荣基从2001年就开始等待自己的“大徒弟”,他希望有人可以把竹琴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无论男女,只要愿意学,只要自身条件还合适,我都愿意教,不收一分钱。”2005年6月,唐荣基在新华公园进行竹琴表演,吸引了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老师和四名同学前来学艺,可他们只坚持了一周的时间。......
2023-10-26
不过,这条新修的双桥路还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那时,由于420厂是军工企业,对外称为“新都机械厂”,所以工人们把这条路称为“新都路”或者“上班路”,1962年以它所在的地区旧地名“双桥子”正式命名为双桥路。“我那时晚上加班回宿舍,都不敢一个人走双桥路,一定会拽上一个同事一起走。”厂里陆续在双桥路上修建了厂俱乐部和医院、子弟校,双桥路才慢慢热闹起来。......
2023-10-26
刘敏终于决定换部智能手机,开始使用微信,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把画作配上相关的文字发在朋友圈里,这些共同的记忆引起了无数老职工的共鸣和怀念。“双桥子这边,哪栋老房子在哪个位置,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张地图就装在我的头脑里,我从小到大都是在这里长大的。我不晓得自己还会画多少,延续多少期,不过,这些对于我自己、我的父辈来说,都是一个纪念,要是我不画下来,很多事情就会忘记了。”......
2023-10-26
双桥路上的420厂俱乐部,可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双桥子的地标建筑,不仅仅是厂里的人会自豪地说起它,就连附近居民的童年回忆里也有它的身影。为了丰富广大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420厂在建厂初期便开始修建职工俱乐部,位置就在今天的双桥路聚乐苑附近。2001年左右,俱乐部被拆除,在这片土地上盖起了居民楼。......
2023-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