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上下班路线发现双桥子

上下班路线发现双桥子

【摘要】:不过,这条新修的双桥路还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那时,由于420厂是军工企业,对外称为“新都机械厂”,所以工人们把这条路称为“新都路”或者“上班路”,1962年以它所在的地区旧地名“双桥子”正式命名为双桥路。“我那时晚上加班回宿舍,都不敢一个人走双桥路,一定会拽上一个同事一起走。”厂里陆续在双桥路上修建了厂俱乐部和医院、子弟校,双桥路才慢慢热闹起来。

“我们到成都的时候,双桥子还是一片荒郊野岭,420厂宿舍区还在修建,周围都是菜地,还有些坟墓,有的白骨还翻露在外。那时连双桥路都还是一条烂泥路呢!”在当时才上小学一年级没几天的刘敏的眼里,双桥子就是农村,而成都就像是一个小县城,“那时东北可是重工业基地,共和国的长子啊,成都可比沈阳差了好大一截。”

建厂初期,无论是工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420厂能够提供给职工和家属的条件都极其简陋和艰苦。那边厂房工地正在抓紧修建,施工现场从1958年国庆节开始就取消了每周唯一的休息时间星期天,工人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厂里号召职工“黑天到白天,一天当两天”,有些人甚至连续24个小时工作,累了就只能靠在椅子上睡一会儿;这边职工的宿舍不够,有好几百人只有和家人分开,按男女性别分别在厂房里打通铺。

那时,为了尽快将420厂建设好,厂里提倡“先生产,后生活”。来自重庆万州的李举亮1960年分到420厂,单身的他最开始住在今天宿舍楼10栋附近,“那好像是西南勘察地质队留下来的房子,我们见没有人管,就在那里打地铺;没有床,厂里就给了一个草垫子。”后来他又搬到了跳蹬河附近的408库房居住,“那边有床了,不过除了床就什么都没有,库房嘛,差不多200多米长、100多米宽,都是通的,没有墙。”

上海人孔祥富于1964年被分配到420厂,虽然那时厂里已经初具规模,开始正常生产,但生活条件依然简陋。他一开始住在由教室改造的宿舍区,一间教室用竹篾片编织的竹笆子分割成几个房间,竹笆子的表面糊上报纸当作墙,每一间里面再摆上十几二十张双层床,“一个房间里面住了好几十个人,上面都是通的,你打个屁隔壁都能听到。不过那个时候也不在意这些,白天上班很累,要加班到很晚,晚上回来倒头就睡。”

而如今连接一环路东三段与二环路东三段的双桥路,其实就是当年420厂那些住在水碾河的工人从家里走到厂区的上班路。原本只是一条田坎上的小路,后来厂里组织了四五百人的修路大队,那时候没有什么机械,全靠人力一锹一镐,肩扛手抬,填土打夯,手磨起泡了,肩磨出血了,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修通了双桥路,路面并不宽,差不多能并排过两辆卡车而已。不过,这条新修的双桥路还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www.chuimin.cn)

那时,由于420厂是军工企业,对外称为“新都机械厂”,所以工人们把这条路称为“新都路”或者“上班路”,1962年以它所在的地区旧地名“双桥子”正式命名为双桥路。后来,双桥路慢慢改造成为碎石路,直到1965年左右,双桥路才铺上水泥,彻底告别了让人们头疼的烂泥路,真正成了一条笔直干净的马路,厂子弟校的学生还在路的两边种上了法国梧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双桥子一到晚上基本漆黑一片,而双桥路的两边只有零零星星的一些宿舍和民居,还有几个荒坟隐藏在草丛里,就算是男职工也不敢晚上独行。“我那时晚上加班回宿舍,都不敢一个人走双桥路,一定会拽上一个同事一起走。”1961年进厂的一位老职工说,“背后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就害怕得很。”厂里陆续在双桥路上修建了厂俱乐部和医院、子弟校,双桥路才慢慢热闹起来。如今双桥路的两边有几百户商家,他们以经营干杂、百货、副食品、餐饮、服装业为主,尤其是晚上和节假日特别热闹,家家店铺都有不少顾客光临。

【注释】

[1]曹树清:《八千里路云和月——420厂初创纪实》,载王春才主编《三线建设铸丰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