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深化改革迎接市场挑战->市场挑战:深化改革加速迎接

深化改革迎接市场挑战->市场挑战:深化改革加速迎接

【摘要】:同时,由于国家进入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国家开始对国有企业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主辅分离、住房、医疗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多种因素叠加,使这个职工、家属数万人的“小社会”迅速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与众多国有企业一样,五冶进入了艰难的时刻。在深入改革的阵痛中,五冶再次面临了新时代的考验。三次奋斗,三上台阶,五冶实现了全方位的变革,在新世纪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巨变。

在那个历经战乱之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岁月里,五冶人凭着不怕难、不怕苦的精神,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过程。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严控基本建设规模,本来“僧多粥少”的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之冶金市场逐步萎缩,五冶单一主业的弊端开始显现,成为市场竞争的严重短板,过去单纯依靠国家下达任务“等米下锅”,如今不得不面向社会“找米下锅”。同时,由于国家进入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国家开始对国有企业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主辅分离、住房、医疗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多种因素叠加,使这个职工、家属数万人的“小社会”迅速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与众多国有企业一样,五冶进入了艰难的时刻。

在深入改革的阵痛中,五冶再次面临了新时代的考验。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五冶人没有退缩,他们一方面在体制、组织结构等方面积极执行和落实国家的各项改革措施,另一方面继承五冶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开拓精神,走出“舒适区”,抛弃“等靠要”,主动出击找任务、寻出路,开启了改革创新、脱困振兴的奋斗之路。早在1979年,善于开拓创新的五冶就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上了议事日程,开始了立足主业、多种经营的改革,逐步使公司从单一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变。1998年9月,五冶正式成为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现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成员单位。2010年,五冶更名为“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为中冶股份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几十年的南征北战,已经为五冶培育出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创新基因。2002年底,面对严峻的内外部形势,五冶为了解决断米之炊的生存问题,制定三年脱困发展规划,明确了2003~2005年的奋斗目标:搞活企业,努力解困脱贫;走出困境,实现跨越发展。五冶人首先理顺战略目标,确定了上海地区率先发展、四川地区自我脱困的战略;同时,为了迅速搞活企业,五冶针对市场形势,在公司内部增加经济主体,相继成立多个区域分公司,作为增强内部活力的突破口和强攻市场的先行者。

而五冶在成都龙泉西河新建的成都钢结构生产基地就是在那时应运而生的,它是五冶破釜沉舟拓展其他产业板块,促进五冶再次勃发生机的一个缩影。钢结构生产基地的前身其实是五冶的钢瓶厂,主要业务是压力容器生产,比如医院用的氧气瓶等,另外还有一些机械制造乙炔气生产以及简单的钢结构加工等业务。

21世纪初,五冶在改革内部机制的同时,也改革主业板块,除了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从冶金建设向民用建筑、市政交通领域转型的同时,也开始进一步拓展其他产业板块,实现多元发展,从而分散风险。2001年8月,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成都市政府提出实施“东调”战略工程,而钢瓶厂所在地正好处在“东调”战略的范畴内,五冶计划以钢瓶厂为基础,把老钢瓶厂简单的钢结构加工业务作为未来的主业进行发展,在新基地建立全新的生产线,添置全新的设备。

钢结构产业在当时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市场成熟度不够,而老钢瓶厂虽然技术含量小、利润薄,但毕竟是成熟的业务。对于那时还没有完全脱困的五冶而言,如此破釜沉舟,贸然进军新领域真的值得吗?有不少人提出过疑虑。

在经过详尽细致的调研和慎重的考虑之后,既百折不挠又科学严谨的五冶人心里有了底气,既然要干,就要干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毅然决定上马钢结构生产基地项目,为五冶开辟新领域。

说干就干,不过,新的挑战又来了。新基地是一片300亩的荒芜之地,五冶人又将经历一次从无到有的磨炼,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一个全新的生产基地。虽然人力、物力、财力极其困乏,可五冶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都在,短短一年时间就自主设计、建造了新的钢构厂,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旧厂搬迁。2003年,新的钢构厂建设完工;2004年3月18日,正式投入生产。自此,原有钢瓶厂的钢结构生产车间脱胎换骨,以全新的面貌和昂扬的姿态投入一轮市场经济竞争的洪流中。(www.chuimin.cn)

东方锅炉是新钢构厂建成投产后承接的第一个加工制作任务,这是五冶钢构人第一次涉及锅炉钢结构,第一次接触到厚板焊接技术。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对钢构的技术工艺、加工效率都提出极高的挑战和要求。当时,精通焊接的作业工人也很少,比如厚板焊接技术,一个1.3米的厚板焊缝,最初需要4个作业工人连续焊接一周才能焊完,这样的速度只会拖延工期。为了优化焊接工艺,工程师们绞尽脑汁想办法,白天反复地进行各种实验、收集数据,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地总结经验、培训工人。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重来,焊接的速度终于提升了,同样1.3米的焊缝,如今就只需要一个工人焊接一天就能完成。

正是靠着骨子里这股不认输的拼劲,坚忍不拔、不断进取的五冶人在钢结构产业慢慢站稳脚跟,短短几年间包揽了成都市区七成以上的市政桥梁建设,并顺利开拓了内江、南充、宜宾、西安、太原、贵阳等区域市场,赢得了业界的良好口碑。

用两年时间基本实现了三年脱困目标的五冶,紧接着解决规范企业运行的健康问题,通过制定“二五”规划,把企业从量的增长转为质的提升;再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把企业做强做大。三次奋斗,三上台阶,五冶实现了全方位的变革,在新世纪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巨变。

【注释】

[1]《党解放了我们的创造精神——记先进的建筑工人于东海》,载《荣誉属于创造性劳动的人们》,青年出版社,1953年4月,第160页。

[2]双革,指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