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行业前沿:勇于技术创新

行业前沿:勇于技术创新

【摘要】:在钢铁冶金建设领域,五冶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为先,获得过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内的一系列技术奖项,以宝钢焦炉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烙着五冶印记的冶金工程搭起了共和国的“钢筋铁骨”。五冶尤其注重广泛调动职工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取得了多项成果,有的成果当时已达到了全国或行业领先水平。尊重科学,勇于革新,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一直都是五冶人信奉的工作理念。

五冶是中冶集团冶金建设国家队的主力军之一。在钢铁冶金建设领域,五冶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为先,获得过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内的一系列技术奖项,以宝钢焦炉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烙着五冶印记的冶金工程搭起了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新中国刚成立时,整个国家尚在经济恢复时期,五冶的施工工艺及操作方法很原始,一切都依靠手工劳动和习惯操作来完成,缺乏施工机械,技术知识陈旧。那时,配制混凝土不进行强度检验;木结构及砖石工程也都是人工操作,凭经验控制工程质量;土石方工程以肩挑杠抬人力操作较为普遍,工作效率也较低。

在“一五”时期,通过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五冶加紧学习先进经验,在施工技术及技术管理上逐步有所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改善,施工技术水平进入一个较快发展阶段,成长为一支勇于技术创新、严格苛求质量的队伍。早在20世纪50年代,五冶就在全国首创了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子吊装和混凝土屋面制作综合吊装施工新方法;在冶金建筑系统首先采用“一次提升式集中搅拌站”,试制成功“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法”等施工工艺。

五冶尤其注重广泛调动职工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取得了多项成果,有的成果当时已达到了全国或行业领先水平。1951年,瓦工于东海为了提高工地上的勾缝质量,和小组工作人员一起钻研技术,不断地找窍门、改溜子(勾缝用的工具),经历了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创造了墙面勾缝流水作业法,勾好的砖缝不仅笔直整齐,而且工作效率提高200%,以前一个工人每天只能勾三四十米,而于东海可以勾六七十米。[1]这一技术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深受建筑工人们的好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施工生产条件简陋,为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节约工程费用,五冶人常常自己动手生产、修配材料和工具。在参与重钢扩建项目期间,五冶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仅1959年一年,职工就提出创新和双革[2]建议27万多条,改进和创造各种新机具计3000 多种、5000多台套,使施工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得到飞速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1958年,五冶负责建设重钢4号620立方米的高炉基础,底盘面积363平方米,混凝土量1460立方米。为了加快浇灌混凝土的速度,五冶人采用钢栈桥汽车运输的浇灌法,把混凝土用汽车开上栈桥,直接将其翻入高炉基础内,而周围方脚标高较低,混凝土量小,用手推车辅助。这次浇灌集中了36台自卸汽车正班使用,另外4台备用,震动器160台,每台震动器负担8-10立方米混凝土,由4个班组负责。最后,五冶人只用了8小时53分钟就浇灌完1460立方米混凝土,创造了当时浇灌混凝土的全国纪录。(www.chuimin.cn)

尊重科学,勇于革新,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一直都是五冶人信奉的工作理念。1966年,在修建成都无缝钢管厂时,需要将25吨塔式起重机(以下简称塔吊)从管加工车间移至平炉车间,两地相距不足200米,但需转两个90度角。塔吊是钢管厂平炉施工的主要设备,高52.5米,自重198吨,如果采用拆装的方法将消耗不少人力、物力,还会延误工期。

机装公司的技术人员聚在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施工经验丰富的他们发现塔吊迁移的关键在于转弯。塔吊的下部门形框架有4根横梁,每根横梁下有2个车轮支架,他们用千斤顶同时顶起前端或后端的2根横梁,顶起高度40-50毫米,及时拆卸车轮支架与横梁的连接螺丝,这样就可以把车轮自由取出。再将车轮支架和车轮一起调向90度,然后把两者重新架固好。顶起的同时还需拆掉原有的轨道,换上与原轨道方向垂直的2根新轨道,这样将车轮落到新轨道,然后用同样方法换另一端2根横梁下的4个车轮支架和8个车轮,塔吊就可以在新轨道上行驶至平炉现场。这一全国首创的25吨塔吊不撤除、不转弯、不移动的总体安装法,缩短了工期48天,节约投资2万元。

▲ 五冶双林路生活区 中国五冶供图

尤其是在焦炉领域,自20世纪50年代建设重钢焦炉开始,五冶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随着我国在宝钢一期工程首次引进日本6米大型焦炉工程的建设开始,五冶又进行大型焦炉施工的技术研究与实践,开创了我国冶金工业现代化大型焦炉建设的新纪元。近三十多年来,五冶先后服务于宝钢、首钢、济钢、莱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施工技术,拥有独有的核心技术优势,占据了国内焦炉市场的“半壁江山”,是焦炉工程领域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和“国家队”,被誉为“全国焦炉之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五冶一直注重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鼓励员工进行科技创新。除了焦炉之外,五冶在多年发展中还形成了冷轧、大型烧结、球团等拳头产品,拥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迈步新时代,在业务不断增多、产业板块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五冶始终都坚持“冶”字为先,把冶金建设作为企业的“看家本领”,结合自身产品优势,着力在焦化、烧结、球团、棒材、冷轧及钢管等产品领域,持续推动冶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