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端三子只必帖木儿继承父位,镇守西凉。1260年六月,阿里不哥叛军攻入凉州,只必帖木儿逃往宁夏中兴路,凉州城遭到浩劫。后来,只必帖木儿屡屡出现贪婪、违法的劣迹。只必帖木儿的一贯违法乱纪,终于在一年多后为其招来灾祸。有史料表明,这一次只必帖木儿还被削夺了大部分封地。只必帖木儿没有后代,其在凉州的封地由其侄子别铁木儿承袭。......
2023-08-07
“宝剑锋从磨砺出”,五冶是一个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老企业,这七十多年里,它跟随着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起成长壮大,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南到东海边,转战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西藏、北京、山东、湖北、浙江、上海等十多个省(区、市),征程3.4万公里,在磨砺中前行,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大的干劲、最多的激情,修建一座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厂房,为振兴新中国工业的伟大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中央大街25号,坐落着一座饱经沧桑的灰色多层建筑,它坐西朝东,主体楼共三层,四翼两层,整个一层至二层呈放射状,四角突出,形成了一个钢筋混凝土的X形建筑。这座风格与众不同的建筑,是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办公楼,也是如今深深扎根于成都的五冶生命的起点。
五冶诞生于1948年10月31日,其前身系伪满时期抚顺矿务局工事事务所属下的营缮队,主要承担矿务局的营缮及土木建筑,因此诞生之初名称沿用“抚顺矿务局工事事务所”,有职工六百余人。新中国成立后,五冶经过多次改组,成为中央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第四工程公司,参与抚顺铝厂、发电厂宿舍、招待所、制钢厂热处理工场等工程的建设。
为响应国家建设东北工业的号召,1953年末,五冶开始向位于松花江畔的吉林搬迁,承建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之一的吉林炭素厂,之后又建成了吉林电石厂、吉林染料厂、吉林肥料厂、吉林铁合金厂。从抚顺到吉林,从长白山脚到松花江畔,第一代五冶人个个意气风发,以一腔沸腾的热血和脚踏实地的作风,靠双手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建起一个又一个结构严谨、坚固宏伟的厂房,成为第一批投身东北工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1956年5月,国家撤销重工业部,成立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和建筑材料工业部。1956年8月初,五冶被划归冶金工业部。为支持重庆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重钢)、重庆特殊钢厂改建和扩建的需要,组成第十一冶金建筑总公司,由时任党委书记洪坚、经理成克、副经理王绳武带领2023名职工,拖家带口迁往重庆,成为四川省第一支冶金专业施工队伍。[1]1958年3月,为了加快重钢建设,五冶与重钢合并,参与重钢老区改扩建和新区建设。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山区,而吉林市则地处东北地区,两座城市相隔数千公里,气候环境和生活、饮食、语言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当时五冶的职工大多数出生于东北,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到南方,还偏偏遇上了酷热的炎夏。与北方夏天的凉爽干燥不同,这里的夏天不仅温度高,常常连续数日40℃以上,空气湿度也很大,让人感觉闷热难熬。
今年七十二岁的山东人马建军是五冶的退休职工,他中学时跟着在五冶工作的父亲来到重庆,“那个时候我们上学都是光脚丫子,夏天马路晒得很烫,我们就只有找马路边有草窝的地方,一跳一跳地走,这样才舒服一点儿。”在重庆生活的那段日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上屋子里面太热了,我们就在屋外的地上洒点水,把重庆的凉板放在上面,就在外面睡觉。”刚来时他们也不习惯吃大米,一到过年就背着米到李家沱去换面粉,“北方人还是喜欢吃面粉,但重庆的面粉那时特别少。”
“来了就要做好,干了就要争第一。”虽然背井离乡,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虽然还没有完全适应在重庆的生活,五冶人依然全力以赴地投入长寿化工厂和重钢的建设当中。在“大跃进”时期,为了抢速度,数千名职工挤在工地的帐篷里,在工地餐、随工地眠,常常是几天几夜不下火线,有的甚至连续几十天不回家,最终胜利完成了重钢的扩建任务,将其建成当时西南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结束了西南土法炼焦的历史,支持了内昆铁路、武汉长江大桥等多项重大工程的建设。(www.chuimin.cn)
重庆是一座山城,城市建筑都是依山势而修筑,很少有一块面积较大的平地,位于大渡口区的重钢也是如此,地形崎岖,面积窄小,有效利用面积仅为1.7平方公里,长3.5公里,宽0.5公里,形如一弯月牙,不仅旧址拥挤,而且扩建的新区又出现滑坡;同时,由于地形限制,导致内部运输条件也极差;再加上当时我国的工业尚在复苏阶段,建筑技术、工艺与材料都非常匮乏。这是摆在五冶人面前的又一场严峻的考验。
五冶将公司的全部施工力量投入这场战斗中,施工高峰的1959年,现场施工职工甚至多达2.5万余人。五冶的各级领导每天都深入现场,每天都有电话亲自调度、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广大职工劳动热情空前,积极参与各种内容、不同形式的劳动竞赛,争当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不计报酬地忘我劳动。
在五冶人的进取开创和奋力拼搏下,困难一一被克服:1958年,他们采用钢栈桥汽车运输的浇灌法浇灌重钢620立方米的高炉基础,只用8小时53分钟就浇灌完成1460立方米混凝土,创造了当时浇灌混凝土的全国纪录;虽然砌筑焦炉耐火砖仅有一台皮带式车床及两台半自动车床,他们白天忙工程,晚上学技术,最后自力更生制造出多台磨砖机等专用焦炉设备;没有大型吊车可供高炉炉体的安装,他们自制可起重60吨、63米高的大型抱杆安装高炉炉体金属构件和设备,用土方法吊装完成了任务;工人李万森改革铝接头压接钳子,比A型焊机提高工效20倍;当时水泥奇缺,为不影响施工进展,他们又自制了简易设备生产湿辗矿渣混凝土,保证焦炉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进度……五冶的筑炉专业之所以在后来享有全国“焦炉之冠”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从那时开始打下的基础。
在基本完成重钢的建设任务之后,1961年4月,经过四川省委同意,五冶与重钢分建,组成四川省冶金建筑安装总公司,承担全川的冶金建设任务,迁往成都,陆续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工程,三线内迁企业,钢铁企业和化工、矿山项目的建设等数十项工程。
刚到成都时,国家开始压缩基本建设战线,五冶的工程任务非常少。1962年初,五冶有职工1.6万人,而年初的工作量只有800多万元,预计全年要亏损400多万元,当时五冶已经向银行贷款110万元,欠省财政厅40万元,连职工的工资都难以支付,这是五冶财政最困难的一年。除了抢干已有工程外,五冶人开始第一次外找工程,并处理积压物资,甚至到自由市场摆摊出售,也开始生产农民需要的产品。为了维持生计,有些职工还到自贡、乐山等地给别人做木工家具。咬紧牙关过完这一年,能够吃大苦耐大劳的五冶人没有倒下,盈利少有盈余,终于渡过了难关。1964年,公司改名为第五冶金建设公司。
【注释】
[1]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冶金工业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月,第58页。注:当时重庆市尚未成为直辖市,在行政规划上依然属于四川省。
有关双桥子的文章
阔端三子只必帖木儿继承父位,镇守西凉。1260年六月,阿里不哥叛军攻入凉州,只必帖木儿逃往宁夏中兴路,凉州城遭到浩劫。后来,只必帖木儿屡屡出现贪婪、违法的劣迹。只必帖木儿的一贯违法乱纪,终于在一年多后为其招来灾祸。有史料表明,这一次只必帖木儿还被削夺了大部分封地。只必帖木儿没有后代,其在凉州的封地由其侄子别铁木儿承袭。......
2023-08-0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双桥子,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没有种类丰富的零食,也没有应接不暇的电子产品,更没有惊险刺激的游乐场,而大多数父母都忙于应对生活的窘迫,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对于孩子们而言,“田坝头就是我们的游乐场”。除了油蚱蜢,诸如董鸡、秧鸡、屎壳郎等很多小动物都是男孩们的“猎物”。秋天收割稻谷之后,田野空荡荡的,没有可供秧鸡藏身的地方,男孩们就利用秧鸡的这个习性把它吓到谷草垛里捉住。......
2023-10-26
不过,这条新修的双桥路还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那时,由于420厂是军工企业,对外称为“新都机械厂”,所以工人们把这条路称为“新都路”或者“上班路”,1962年以它所在的地区旧地名“双桥子”正式命名为双桥路。“我那时晚上加班回宿舍,都不敢一个人走双桥路,一定会拽上一个同事一起走。”厂里陆续在双桥路上修建了厂俱乐部和医院、子弟校,双桥路才慢慢热闹起来。......
2023-10-26
刘敏终于决定换部智能手机,开始使用微信,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把画作配上相关的文字发在朋友圈里,这些共同的记忆引起了无数老职工的共鸣和怀念。“双桥子这边,哪栋老房子在哪个位置,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张地图就装在我的头脑里,我从小到大都是在这里长大的。我不晓得自己还会画多少,延续多少期,不过,这些对于我自己、我的父辈来说,都是一个纪念,要是我不画下来,很多事情就会忘记了。”......
2023-10-26
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它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在那个热火朝天建设祖国的年代,东郊有无数工人怀着一腔热血投身建设,他们在忘我的工作中脚踏实地,播下希望的种子,绽放出各自的青春芳华。严谨认真的刘敏凭着年轻人的冲劲和钻劲,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先后担任工艺室主任、技术科科长。......
2023-10-26
张亚子为何从地方神变成天下神穿过魁星楼就是文昌正殿9,位于大庙建筑群中轴线正中的位置。七百多年后的元仁宗时期,文昌被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成为专管文人学士考试的天下神,但其中也有波折。嘉庆帝就敕命各省建文昌庙,文昌帝君被列入国家祭典,地位几乎与孔子并尊。自此,文昌帝君享尽人间香火,并显赫于天下。......
2024-09-06
走在双桥子的街上,不熟悉这里的人们常常会心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双桥子”“水碾河”这些一看就知道是和河流有关的地名,可如今它们的所在地偏偏全是水泥路面,根本没有什么河流,甚至连小小的沟渠都没有?“水碾河那里,以前真的有条河,就叫水碾河。”清同治年间,人们在这条河沟上修建了一座水碾,供附近村民打米、磨面用,后来,人们以此为标志性建筑,将小河沟及其附近的区域称为“水碾河”。......
2023-10-26
“好听是好听,但为什么就没有人来学呢?”唐荣基从2001年就开始等待自己的“大徒弟”,他希望有人可以把竹琴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无论男女,只要愿意学,只要自身条件还合适,我都愿意教,不收一分钱。”2005年6月,唐荣基在新华公园进行竹琴表演,吸引了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老师和四名同学前来学艺,可他们只坚持了一周的时间。......
2023-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