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索神秘的田坝头:双桥子

探索神秘的田坝头:双桥子

【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双桥子,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没有种类丰富的零食,也没有应接不暇的电子产品,更没有惊险刺激的游乐场,而大多数父母都忙于应对生活的窘迫,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对于孩子们而言,“田坝头就是我们的游乐场”。除了油蚱蜢,诸如董鸡、秧鸡、屎壳郎等很多小动物都是男孩们的“猎物”。秋天收割稻谷之后,田野空荡荡的,没有可供秧鸡藏身的地方,男孩们就利用秧鸡的这个习性把它吓到谷草垛里捉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双桥子,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没有种类丰富的零食,也没有应接不暇的电子产品,更没有惊险刺激的游乐场,而大多数父母都忙于应对生活的窘迫,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于是,家门口的那片田野就成了孩子们撒欢玩耍的地方,那些大自然“生产”的宝贝,那些花草虫鱼、日月云霞、沙土石子、河渠小溪,在孩子眼里都是好玩有趣的玩具。对于孩子们而言,“田坝头就是我们的游乐场”。

成都的气候宜人,适合植物生长,很多人都习惯在房前屋后种上一些花花草草,这些植物也不需要人们太多的关照,只要有点阳光和雨露就可以破土而出,长出一大片红红绿绿的风景,它们虽然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却也质朴而绚丽,装点着人们普通的生活。其中那些绽放的花朵,往往便是女孩们的心头好,尤其是夏季盛开的指甲花和胭脂花,单听这两种花的名字就可以猜出女孩子喜欢它们的原因了。

一到6、7月份,长在墙脚的那几蓬指甲花就开花了,娇艳粉嫩的小花绽放在碧绿的叶丛中,或嫣红,或粉白,头尾的花瓣高高翘起,好似凤凰,因此又被人们称作凤仙花。女孩们放学之后约上几个小伙伴,掐几朵指甲花,和着明矾或者盐一起捣碎,然后把汁液涂到指甲上,用叶子或布包上一夜,等着点点丹霞染上,便凑在一起相互攀比谁的更红、更好看。据说早在宋代民间就有人用指甲花染指甲,而这个方法大多都由女孩的妈妈或者外婆口口相传、手手相授。

等指甲花开上一段日子,胭脂花也来凑热闹,紫红色的小喇叭挂在葱葱郁郁的枝头,三五朵地簇拥在一起,热烈而妩媚。男孩们喜欢直接把喇叭的底部扯掉,将细细的花颈含在嘴里吹奏,发出细细的声响;而女孩们则摘一朵下来,将绿色的花萼和喇叭底部的小圆球轻轻撕开,将那根最粗最长的花丝拉出来,再把小圆球塞进耳朵里,轻晃脖颈,纯天然的花朵耳环也随之婀娜地摆动起来。等到胭脂花结了果,女孩们还会把地雷一样的黑色果实打开,用里面的白色粉末搽脸,“管它看起自然不自然的哦,女娃娃总是喜欢白一点儿,一白遮百丑嘛”。不管是“一夜深红透”的指甲,还是摇曳浪漫的耳环,这些小小的点缀无非都源自女孩们爱美的天性,也是她们在物质匮乏年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女孩寻思着如何用花草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时候,男孩则在草丛中寻找一种叫作“饿花”(音,也被称为油蚱蜢)的飞蝗。虽然成都平原上生活着好几种蝗虫,可油蚱蜢是最受男孩欢迎的,因为它吃起来非常美味,“逮到之后把翅膀扯了,把锅烧红后丢下去,噼里啪啦地响,还可以炒出一些油来,香得很!”杜路明津津有味地回忆起这道几十年前的“零食”。油蚱蜢体大而身上有绿色花纹,后腿发达,长着锯齿状的刺,特别有劲,善于跳跃,不易捕捉。男孩们一放学就钻到草丛里,捉到一只油蚱蜢就随手摘一根狗尾巴草,用茎秆穿过油蚱蜢的脖子,慢慢地,一根狗尾巴草上就串了很多油蚱蜢,等到父母呼唤吃饭,便提着一串串沉甸甸的狗尾巴草开心地跑回家。

除了油蚱蜢,诸如董鸡、秧鸡、屎壳郎等很多小动物都是男孩们的“猎物”。比如双腿又细又长的秧鸡,它比母鸡小一些,全身淡褐色间黑色条纹,喜欢栖息在芦苇丛、水稻田中,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有时也吃昆虫。民间有个歇后语“秧鸡钻草堆——顾头不顾尾”,说的就是秧鸡一旦被追急了,看到草堆就会钻,常常是头躲进草丛中,屁股还翘在外面,自以为已经安全。秋天收割稻谷之后,田野空荡荡的,没有可供秧鸡藏身的地方,男孩们就利用秧鸡的这个习性把它吓到谷草垛里捉住。“秧鸡逮回去,全家人都喜欢得很,那个时候,荤腥吃得少,也是给桌上添了一道荤菜哦。”

过年杀鸡时留着鸡毛做鸡毛毽,春末吃杏时把杏核洗干净用来玩抓子儿,仲夏在河沟池塘游泳戏水捉河蟹,秋收后将高高的谷草垛当作跳马,胆子大点的男孩还会跑到坟地里拣白骨看鬼火……“没有耍事,我们就自己找点耍事嘛!”付大姐回想起那些童年时的“耍事”,笑得合不拢嘴,“小时候家里穷是穷,可总有穷开心的办法。”(www.chuimin.cn)

正是这些“土里土气”的乡村游戏,它们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又简单又接地气,让孩子们在嬉戏中感受大千世界,不仅愉悦身心,更培养了勇于追寻、探索生活的优良品格,为生活在缺衣少食年代的人们带来了一段快乐而美好的回忆。

【注释】

[1]青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成都地名掌故》,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9月,第376页。

[2][南北朝]魏收:《魏书》卷66《崔亮传》,转引自魏明孔《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39页。

[3][清]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1月,第17页。

[4]施雅风:《川西地理考察记》,《地理》194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