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双桥子:我院种植的莲花白,宛如安逸之美

双桥子:我院种植的莲花白,宛如安逸之美

【摘要】:“我们家院坝以前就在这附近,我们属于菜农,冬瓜、茄子、豇豆、四季豆、莲花白、韭菜,啥子菜都种。”菜田里一片碧绿葱葱,在人们的精心照料下,莲花白长得茁壮鲜嫩,散发着沁人的清香。张阿姨当年就在生产队负责收割蔬菜的出菜组,“我们那阵种的莲花白,好安逸哦!剃得雪白,好干净,又大又紧,比现在的好吃多了。”

成都东门外的这片平原正好处于府河以东、沙河以西,沟渠小溪广布其间,并不是一望无际的平坦,而是到处低阜浅洼,如波浪起伏,不过小丘的坡度平缓,往往不超过十度,相对高差不过数米至四五十米。其土壤尽为现代冲积土,色灰黑,尚肥沃,多砂质,易漏水。[4]20世纪40年代,双桥子由于距离城区较近,肥料供应方便,灌溉便利,农产品销售不错,农户大多精耕细作,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兼有油菜蚕豆之类,后来这里慢慢以蔬菜种植为主,是城市民众蔬菜供应的来源之一。

“我们家院坝以前就在这附近,我们属于菜农,冬瓜、茄子、豇豆、四季豆、莲花白、韭菜,啥子菜都种。”家住新鸿社区的张阿姨曾是金牛区圣灯公社新鸿大队的菜农,她指着小区门口的车棚说,“车棚那个位置,以前叫作牛滚凼,每次打了谷子或者犁了地,牛又热又累,就来这个凼凼里面泡起,这儿可以泡两头牛。”

菜田里一片碧绿葱葱,在人们的精心照料下,莲花白长得茁壮鲜嫩,散发着沁人的清香。紫色的茄子、绿色的豇豆、青色的冬瓜把菜田装扮得五颜六色,生机勃勃。虽然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菜农的生活并不轻松简单。他们早上八点就要开始干活,挥锄播种、挑粪施肥、担水浇灌、除虫拔草,除了中午吃饭时可以休息一下,下午要六七点才能收工。“我们有时候割菜就拿起绳子,边做边裹,五斤一捆或者十斤一捆,全部都是蹲着的,从来没有坐过板凳,起码一厢地都是蹲着割完的。”张阿姨当年就在生产队负责收割蔬菜的出菜组,“我们那阵种的莲花白,好安逸哦!剃得雪白,好干净,又大又紧,比现在的好吃多了。”

在抢种抢收的日子里,生产队常常是凌晨四五点就开工,天色还半明半暗,田埂边已到处是晃动的人影,一组人员负责将田里的胡豆植株砍下来捆好,另一组人员则负责坐在小板凳上剥胡豆。“没办法,胡豆要是过了夜,颜色就不好看,就不好卖了。”剥胡豆的组员都会在拇指上套一个缝纫用的顶针,可每天下来手还是特别痛。很多蔬菜都和胡豆一样,比如豇豆、白菜、黄瓜等,为了保证新鲜都需要半夜采割,才能在天亮就送到蔬菜公司进行售卖。(www.chuimin.cn)

蔬菜采摘后还有专门的送菜组负责将蔬菜运往蔬菜公司(位于今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附近)。“我们这边都是女的送菜,我一次可以拉好几百斤呢,不相信吧!”看起来瘦瘦小小的杜阿姨很自豪地回忆。当时生产队主要依靠架架车运送蔬菜,这种人力车的样子和板板车类似,但要小一些,钢铁质横杆连接双轮,横杆上放置竹筐或者木板用以盛货。从菜地到蔬菜公司的这段路全是上坡,需要两个人并排一起拉,一趟就要走一个小时。“上坡真的恼火,我们还不是嘿作嘿作地拉起走了。”人们还编了一个顺口溜:“七十二行,架架车为王,衣服磨烂,颈项拉长,脚刹车,手加油,喇叭就在嘴巴头。”这是对当时拉架架车的真实写照。

20世纪80年代,双桥子的蔬菜不仅销往成都附近,还有部分莴笋、菠菜等会打包运到北方,甚至还有一些高档名优蔬菜如韭黄等运往中国香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以前韭菜一角钱一斤,韭黄我们都用帕子擦得干干净净的,要卖两角钱一斤,用稻草捆好后送到双流机场运往香港,就要一美元一斤哦。”当年的外贸出口商品并不多,所以林绍珍对这件事记得特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