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如何有效地读书

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如何有效地读书

【摘要】:所以,当我们把“共读”列为常态行走的方式之一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怎样去读书?随后就是征集领读人,寻找某一本书的明白人。我们的共读,不仅是书目上的统一,也不只是时间上的一致,更在于我们对阅读节奏上的提醒。提醒的方式,就是我们推出的“有声导读”与“文本导读”。在最初的尝试中,我们试图做到每天一次“有声导读”。综上,对于一本书,我们进行这样的阅读:每月前三周,属于自由阅读时间。

对于读书,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外行。我的阅读随性而随意,很少认真读完专业书籍,更谈不上指导别人去阅读。所以,当我们把“共读”列为常态行走的方式之一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怎样去读书?

思考良久,我觉得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请会读书的人来指导阅读。问题又来了,谁是会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就会读任何一本书吗?很显然,一个人可以博览群书,但却无法精读群书。经常会听到某个人被冠以“阅读专家”的称号,我向来不会把此事当真。阅读的事,谁又能成为真正的专家呢?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是读书人,都会有自己最喜欢,读得最透彻,理解得最深刻的那么一本书。对于这本书来说,他就可能是称得上会读的那个人,也就是这本书的明白人。

思路豁然开朗,我们不需要什么专家,我们只需要“一本书的明白人”。于是,我们开始征集阅读书目,通过各种渠道汇集了几十本经典教育著作,再通过投票筛选,最终确定了2016年要读的10本书。随后就是征集领读人,寻找某一本书的明白人。书目公示,引来众多读书人的关注,精心筛选的这些书终于被人认领完毕。谁认领了一本书,就成为这本书的导读专家,如何读好这本书,就成了一个专业项目,我们称为“一本书的项目”。就这样,读什么书,谁来导读的问题得以解决。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深度拥有一本书”。

阅读是件静默的事。每一人的阅读习惯不同,阅读进度和时间安排也会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是件私人的事情,本不该拿来“共同进行”。但是,有的教育专业书籍高深难懂,特别是经典著作往往并不具有趣味性。这个时候,一群人共同来读一本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知道还有很多人在啃这本书,阅读者就不会轻易放弃;另一方面,交流和碰撞历来是读一本书最为重要的环节,它可以让一本书变得丰厚。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共读”。我们的共读,不仅是书目上的统一,也不只是时间上的一致,更在于我们对阅读节奏上的提醒。提醒的方式,就是我们推出的“有声导读”与“文本导读”。

在最初的尝试中,我们试图做到每天一次“有声导读”。显而易见,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不仅撰写要点需要花费时间,每天的导读音频制作更是耗时耗力。因为缺乏专业设备,这些音频的效果有时候不尽如人意。并且,我们也听到了另外的一种声音:每天的导读,会影响静读。是的,共读也需要安静,也需要深刻的思考。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思考,重新开始谋划:如何导读一本书?

几经讨论,最终的模式基本成型。

在形式上,仍然是“有声导读”和“文本导读”共存。“有声导读”主要在微信公众号和QQ群内推送,“文本导读”则在叙事者博客和QQ群内推送。(www.chuimin.cn)

在方式上,导读共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规定性的专业导读,包括开启一本书的“启动导读”和首次阅读结束后的“问题导读”;另一种是倡导性的志愿导读,由阅读志愿者以“精彩书摘”的形式提供文本和音频,项目组择优选用进行推送。

综上,对于一本书,我们进行这样的阅读:

每月前三周,属于自由阅读时间。第一周的第一天,读书项目团队推送一期“启动导读”,开启一本书的阅读,然后不定期推送志愿者提供的“精彩书摘”,完成整本书的首次阅读。

第三周周末,项目团队提供一期“问题导读”,引导叙事者成员进行为期一周的反刍式深度阅读。本周内成员可自愿提供个人简短心得的文本及音频,供项目团队选择推送。

第四周周末,在周六的固定时间举行“线上书吧”读书交流,周日每人提交一篇读后感。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您的阅读带来一些影响,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句提醒:我们该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