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是全校唯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全员参与的一种德育活动,为什么不能成为校长们发挥影响力的一个机会呢?国旗下讲话,必定是校长发挥教育影响的理想阵地。由此可见,国旗下讲话完全可以开发成一门校本课程,并由校长亲自开发实施。但要谨记的一点是:国旗下讲话,不仅仅是讲话那么简单,它应该是一门课程,是一种课堂,专属于校长的课程和课堂。......
2023-10-25
对于读书,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外行。我的阅读随性而随意,很少认真读完专业书籍,更谈不上指导别人去阅读。所以,当我们把“共读”列为常态行走的方式之一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怎样去读书?
思考良久,我觉得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请会读书的人来指导阅读。问题又来了,谁是会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就会读任何一本书吗?很显然,一个人可以博览群书,但却无法精读群书。经常会听到某个人被冠以“阅读专家”的称号,我向来不会把此事当真。阅读的事,谁又能成为真正的专家呢?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是读书人,都会有自己最喜欢,读得最透彻,理解得最深刻的那么一本书。对于这本书来说,他就可能是称得上会读的那个人,也就是这本书的明白人。
思路豁然开朗,我们不需要什么专家,我们只需要“一本书的明白人”。于是,我们开始征集阅读书目,通过各种渠道汇集了几十本经典教育著作,再通过投票筛选,最终确定了2016年要读的10本书。随后就是征集领读人,寻找某一本书的明白人。书目公示,引来众多读书人的关注,精心筛选的这些书终于被人认领完毕。谁认领了一本书,就成为这本书的导读专家,如何读好这本书,就成了一个专业项目,我们称为“一本书的项目”。就这样,读什么书,谁来导读的问题得以解决。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深度拥有一本书”。
阅读是件静默的事。每一人的阅读习惯不同,阅读进度和时间安排也会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是件私人的事情,本不该拿来“共同进行”。但是,有的教育专业书籍高深难懂,特别是经典著作往往并不具有趣味性。这个时候,一群人共同来读一本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知道还有很多人在啃这本书,阅读者就不会轻易放弃;另一方面,交流和碰撞历来是读一本书最为重要的环节,它可以让一本书变得丰厚。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共读”。我们的共读,不仅是书目上的统一,也不只是时间上的一致,更在于我们对阅读节奏上的提醒。提醒的方式,就是我们推出的“有声导读”与“文本导读”。
在最初的尝试中,我们试图做到每天一次“有声导读”。显而易见,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不仅撰写要点需要花费时间,每天的导读音频制作更是耗时耗力。因为缺乏专业设备,这些音频的效果有时候不尽如人意。并且,我们也听到了另外的一种声音:每天的导读,会影响静读。是的,共读也需要安静,也需要深刻的思考。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思考,重新开始谋划:如何导读一本书?
几经讨论,最终的模式基本成型。
在形式上,仍然是“有声导读”和“文本导读”共存。“有声导读”主要在微信公众号和QQ群内推送,“文本导读”则在叙事者博客和QQ群内推送。(www.chuimin.cn)
在方式上,导读共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规定性的专业导读,包括开启一本书的“启动导读”和首次阅读结束后的“问题导读”;另一种是倡导性的志愿导读,由阅读志愿者以“精彩书摘”的形式提供文本和音频,项目组择优选用进行推送。
综上,对于一本书,我们进行这样的阅读:
每月前三周,属于自由阅读时间。第一周的第一天,读书项目团队推送一期“启动导读”,开启一本书的阅读,然后不定期推送志愿者提供的“精彩书摘”,完成整本书的首次阅读。
第三周周末,项目团队提供一期“问题导读”,引导叙事者成员进行为期一周的反刍式深度阅读。本周内成员可自愿提供个人简短心得的文本及音频,供项目团队选择推送。
第四周周末,在周六的固定时间举行“线上书吧”读书交流,周日每人提交一篇读后感。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您的阅读带来一些影响,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句提醒:我们该读书了!
有关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的文章
国旗下讲话是全校唯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全员参与的一种德育活动,为什么不能成为校长们发挥影响力的一个机会呢?国旗下讲话,必定是校长发挥教育影响的理想阵地。由此可见,国旗下讲话完全可以开发成一门校本课程,并由校长亲自开发实施。但要谨记的一点是:国旗下讲话,不仅仅是讲话那么简单,它应该是一门课程,是一种课堂,专属于校长的课程和课堂。......
2023-10-25
说实话,我以前是一个不大喜欢读书的人。思索良久,我掏出了自己的200元钱,谎称是在小娜的床底下发现的,并宣布“盗窃”事件是一场虚惊。至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弥补过失的教育方式,也比简单的感化更有意义。小男孩十分高兴,维佳却有些后悔了。说到这里,我觉得关于读书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都已经毫无意义。我觉得,读书对于教师成长的最简单的意义有两个:一是让你少走弯路,二是提高自己的教育品位。......
2023-10-25
至今天,王老师的“把我写给你看”系列已经写到了第20篇。从文章里,很容易可以看出王老师自我反思后带给学生的影响,以及班级里发生的可喜变化。按照王老师的说法,原来他的班级管理很“硬”,现在很“软”,但效果很好。这应该是对王老师系列写作的最好回应。在随后的QQ交流中,王老师一再强调,并不是一两个学生发生了改变,而是一群学生在改变着班级。这自然是叙事的力量。......
2023-10-25
适时转身,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专题性的写作任务代替零散的写作训练,激发了教师写作的动力。专题性写作通过对某一专题的纵深反思写作,逐层递进地步步深入,使整个写作具有了任务驱动的可能性。几年前,我曾经针对班里的一个“问题女生”进行过专题性写作,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写出了七十多篇文章。由此,无论是从教师写作技能来说,还是从教师成长的角度来看,专题性写作无疑都是一种有深度的写作。......
2023-10-25
此时,我把它拿过来作为本书的题目,是因为“推开另一扇窗”所表达的,也是教师成长所要遵循的一种理念。玛丽亚牵着小男孩的手来到另外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在玛丽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并获得了成功。对于教师来说,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方向,自觉、自主地为之而努力,争取一种自我的成长与成功,无疑就是推开了适合自己的那扇窗子。无疑,这是推开另一扇窗后,生命的一种最好姿态。......
2023-10-25
《第五项修炼——实践篇》一书开篇用的小标题很有意思,是南非纳塔尔北部部落的问候语,中文意为“我看见你了”。那里的人们见面最常说“我看见你了”,对方则用“我在这儿”来回应。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两个陌生人走到一起成为夫妻,是从相知开始的,相知才可能相爱。幸福的婚姻来自相爱,幸福的职业也来自相爱。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去认识她,真心地爱她,包容她,与她一起成长,和她谈一辈子的恋爱。......
2023-10-25
研究性写作就是方法之一。所谓研究性写作,就是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把个人特长进行系统建构、理论提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和主张的研究过程。前面我们说过,问题性写作是基础的教师基本能力提升途径,专题性写作则可以在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和反思,研究性写作则是发现、挖掘、提炼个人特色的顶层研究方式。......
2023-10-25
在课程设置标准中,班会课属于校本课程,学校对班会课的开发及建设具有很大的自主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整体研究各级德育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校级德育主题,并把三项德育主题细化成二十四项意识或能力要求。这样一来,每个班级的每次班会主题都是由学生问题衍生出的,同时又存在于整体的德育规划之中,既保证了班会主题的鲜活性,又满足了德育体系建设的统一性。......
2023-10-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