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依米花-教育的另一扇窗

依米花-教育的另一扇窗

【摘要】:叙事者才起步,才写了这么一点文章,就有了发表的机会和可能,这的确是能力的体现。只能说,“发表”是叙事者一路行走的意外收获和额外奖赏,是对叙事者生命色彩的点缀,绝对不能作为一个人最终的追求。序中,李老师在简要介绍了我“不一样”的成长经历之后,引用了一个依米花的故事。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像依米花一样深深地扎根。

自从王敏老师的文章被“相中”后,挑战文章被报刊编辑选用的消息就接二连三地传来,越来越多的优秀挑战文章被编辑老师青睐。我祝贺每一位作者,这也是我们应该赢得的一份额外奖赏。

祝贺之余,我还想多说几句,以表达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第一,我们需要这样的奖赏。写作是件很寂寞的事情,刚刚开始走向写作之路的人往往很少能够耐得住这份寂寞,这也是很多人曾经拿起过笔,又最终放下的原因之一。写作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一篇短短的文章,也许要消耗掉作者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如果没有恰时出现的鼓励和激励,很少有人能够独自一直坚持。而报刊编辑的认可以及读者的欣赏,往往是消除辛苦最好的妙药。人都有被欣赏的愿望,写文章的人更是如此。一篇叙事文章,实际上是作者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观点在媒体上展示,或许能够得到更多观点的碰撞,也或许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思考和借鉴,这是写作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作者最大的奖赏。

所以,我建议每位叙事者,把自己最好的文章整理出来,尝试投稿。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验证,也是不断修正自己表达能力的机会。

第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这样的奖赏。叙事者才起步,才写了这么一点文章,就有了发表的机会和可能,这的确是能力的体现。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发表几篇文章而参加挑战,那么你对叙事者的理解还是有偏颇的。只能说,“发表”是叙事者一路行走的意外收获和额外奖赏,是对叙事者生命色彩的点缀,绝对不能作为一个人最终的追求。

写作,对于教师来说,它的意义在于促进个体的反思,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写作和思考,不断调整教育心态,继而优化自己的教育实践。如果我们在不断地写作中,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改变自己的愿望,那么教师写作的价值才真正得到了实现。王玉鹏老师的信就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一个青年教师,在阅读和撰写教育叙事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反观自己的实践,不断剖析自己的教育行为。最终,他为自己曾经的、不成熟的教育而流下了眼泪,用了四五个小时的时间给学生写了一封“检讨书”。愿意为教育流泪的老师,我们身边到底还有多少?应该不多。反倒是为自己的职称待遇、课时多少而争吵不休的人,并不鲜见。所以,我欣赏王老师的这种纯粹。这样的纯粹,再有了叙事的支撑,我相信他会走得更远。我很欣喜地看到,他的“把我写给你看”系列已经写了十几篇,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也是一股叙事力量的开始。(www.chuimin.cn)

第三,我们需要更久远的奖赏。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教育叙事不仅仅是叙事,更不仅仅是写作。教育叙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研究,写作是呈现研究的手段,文章是研究成果的展示。而研究,就意味着冷静和深刻,就意味着必须要经历寂寞和痛苦。我们不希望寂寞,但是我们无法拒绝寂寞。因为一颗心没有必要的沉潜,就不可能在研究的路上走得远。有时候,痛苦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意外的奖赏一样,都是我们研究路上不可或缺的调料

《当代教育家》杂志总编辑、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曾经为拙作《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的教育叙事》写过一篇序,题目是《依米花的根》。序中,李老师在简要介绍了我“不一样”的成长经历之后,引用了一个依米花的故事。

他说:“维审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种植物——依米花。据传,依米花生长在非洲环境恶劣的荒漠地带。在那里,只有根系非常庞大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所以依米花有一条非常粗壮的主根,蜿蜒盘曲努力往下生长,直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六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滴地积累养分。在第七年春天,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花。”

教育叙事就是我们成长的那条主根,需要无限地、坚强地一直往下生长。这绝对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仨月半年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一段深远、艰难而又充满挑战的征程。

我想,无论怎样卑微的生命,上天都会给予一次美丽的机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像依米花一样深深地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