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审说:“我很幸运,在我即将对自己的叙事研究失去信心的时候,挑战给了我希望和力量。我相信叙事的力量是一直存在的,这份力量就在于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彼此点燃。”......
2023-10-25
没想到,参加这个活动的人越来越多。24日下午,报名突破了200人,联系群里的讨论变得热闹起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纷至沓来,这提醒我们必须尽快完成活动的组织规则。几经周折,一份简单的活动规则拟就。晚上7点钟,群里开始公布“活动细则”,挑战活动进入预热期。
公布的规则,最让老师们质疑的就是第二款的第三条:“参加挑战者,每天要评论他人文章至少5篇,并留下20字以上的评论。”有位老师问:“我们这是写作挑战,为什么要考核评论别人文章的数量呢?”我解释了两点:首先,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两种成长方式,评论别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每一个老师的文章不管优劣长短,都是辛苦劳动的结晶,都饱含着个人智慧的思考,在阅读与评论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有所收益。其次,写作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倘若没有外来力量的鼓励,很少有人能够默默独行到底,所以评论别人的文章就是一个输出正能量的过程,“无毒、无副作用”,还能启发自己、温暖他人。
就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
我的教育叙事写作始于工作后的第三个年头,1997年的下半年。一个偶然的班级事件,让我感受到了教育叙事的力量,也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叙事写作。那时候,还没有博客、QQ空间之类的东西(也许是我不知道),我的文章都记录在自己的日记本中。除了偶尔发表以外,很少有能够和他人分享交流的机会,所以那时候的写作真的是对孤独寂寞的一种排解。可能是个性的原因,生性不好热闹的我居然坚守住了这份寂寞的爱好。2006年9月1日,某网站博客正式上线,我成为该网站博客的首批使用者,大量的文字开始在这个崭新的空间里留存。仍然是个性使然,在现实生活中不善言辞的我,在网络中也不习惯四处游访,只是一味地写,写好了放在博客中。这种封闭的做法,让我的博客浏览量极低。文字写了不少,但是固定的访客和博友少得可怜。那个时候,我算是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做了一件封闭的事情。博客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不用笔墨的日记本。(www.chuimin.cn)
2009年,年轻的同事刘理凤看到了我的博客,她便建议我使用另一家网站的博客。她说,这家博客的浏览量要远远大于其他的网站,并建议我要学会去评价别人的文章。你评价了别人,别人也会看到你,通常也会回访。这样你的博客就得到了推广,会有更多的人关注你、鼓励你。2009年4月,我的新博客正式开通,原来的博客则成了我的“秘密仓库”。2009年9月,我第一次工作调动。在新的工作单位,我的博客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不管是文章的数量,还是博客访问量,都远远超过了原来。原因之一,我接受同事的建议,开始有意识地去浏览别人的博客,并留下自己真挚的评论。同样,我也会收到别人的鼓励和留言。那个时候,我开始接手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兼着班主任,同时还有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工作任务繁重,个人时间极少,我的写作进入了艰难的困境。那个时候,能够让我坚持写下去的,就是那一条条激动人心的评论留言。博文一发布,很多朋友会留言鼓励,还有很多老师表达了“喜欢、期待你的每一篇博文”的心愿。这份喜欢和期待,给了我巨大的写作动力,那个时候的文章大都是在凌晨时刻写完,而我却乐此不疲。因为我知道,在网络的某些地方,有人在期待着我的文字。为了这,再苦再累又何妨?
就这样,在博友的鼓励下,我一路艰难而又幸福地走了下来。一大批编辑、校长开始关注我的博客,很多朋友在博客中发现了我的文字,也发现了我。其实应该感谢博客,十几年前的第一次外出讲座,源于博客;与无数令人仰望的大家相遇并相惜,也是源于博客。所以,在这个活动筹划之初,我就决定把评论作为其中的一个要素。因为只有写作,没有交流和碰撞,就是在沙漠中行走,你的力量会被干渴与孤独一点点蚕食掉。
其实,人需要的东西很简单,无非就是熟悉的、陌生的关注。这次挑战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朋友们懂得关注别人就是关注自己。作为一个过来人,给年轻的教师们一个建议——必须相信关注的力量。无论是写作,还是教育,都需要彼此的关注。
有关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的文章
王维审说:“我很幸运,在我即将对自己的叙事研究失去信心的时候,挑战给了我希望和力量。我相信叙事的力量是一直存在的,这份力量就在于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彼此点燃。”......
2023-10-25
很多人在设计班会课时也会用到故事,比如班会课开始时利用一个故事导入、课堂中间利用一个故事来增加情趣、班会课结束时利用一个故事来点睛提升等等,这种把故事作为课堂设计调味品的班会课不是我们所讲的叙事班会。从字面上看,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这里的“讲”并不局限于讲述,更不是单纯的口头讲述。......
2023-10-25
“想家”是不变的主旋律,为了能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让自己提前进入了“妈妈”的角色。年轻的华老师虽然走上教育岗位才刚一年,但她已经深深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在文章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初上三尺讲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华老师。毋庸置疑,华老师在学生身上倾注了爱的情感及爱的行为。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老师要像妈妈一样给学生充分的爱,使他们感受到上学的幸福快乐。......
2023-07-18
适时转身,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专题性的写作任务代替零散的写作训练,激发了教师写作的动力。专题性写作通过对某一专题的纵深反思写作,逐层递进地步步深入,使整个写作具有了任务驱动的可能性。几年前,我曾经针对班里的一个“问题女生”进行过专题性写作,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写出了七十多篇文章。由此,无论是从教师写作技能来说,还是从教师成长的角度来看,专题性写作无疑都是一种有深度的写作。......
2023-10-25
问题是,这算不算读书的理由呢?我想,这肯定是阅读的理由,不过只是其中之一,也许只占万分之一。张静说的师傅,是她的研究生导师,一位著名作家。如此,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对于读者来说,都是在走进他人的世界。而寻找,就是阅读一本书最好的理由。......
2023-10-25
如今,看着越来越多的教师们逐渐爱上了园本教研,看着他们在其中快速成长,我即欣喜又激动。面对着园本教研,我知道,教研员时刻要面对着挑战。最后,我想以一首小诗来结束我的故事:园本教研——我的良师、益友,你像春日里的细雨,你像夏日里的蝉鸣,你像秋日里的菊香,你像冬日里的暖阳,伴我愉快地度过我的教研生涯。......
2023-11-16
学校是文化的旅馆,只能暂住而不可以久留;自学团,共学团,普及教育团,生活教育团,或工学团下之工学队才是文化之活细胞。每一家,每一店铺,每一工厂,每一机关,每一集团组成一个文化细胞。这种文化细胞在山海工学团范围以内叫做工学队,为工学团最下层之组织单位。[1]本篇原载于1935年5月1日《生活教育》第2卷第5期。......
2023-11-23
《第五项修炼——实践篇》一书开篇用的小标题很有意思,是南非纳塔尔北部部落的问候语,中文意为“我看见你了”。那里的人们见面最常说“我看见你了”,对方则用“我在这儿”来回应。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两个陌生人走到一起成为夫妻,是从相知开始的,相知才可能相爱。幸福的婚姻来自相爱,幸福的职业也来自相爱。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去认识她,真心地爱她,包容她,与她一起成长,和她谈一辈子的恋爱。......
2023-10-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