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叙事班会的重要性及突破

叙事班会的重要性及突破

【摘要】:二是课中无人,课堂教学不具人文性。这种“课中无人”的德育形式,僵化生硬、雕琢痕迹明显,身在其中的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更鲜有心灵的互动与触动,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我们所倡导的叙事班会,有着明确精致的德育目标、完整系统的道德教育体系,并倡导教师主体的实践与建构。

班会课作为班级德育的主阵地,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也十分值得我们去实践和研究。但事实上,当下的班会课实施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归结起来讲,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大问题:

一是各行其是,课程设置无系统规划。班会课是依据学生群体的成长共性,有规划、有主题、有系统策略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具有预设充分、主题鲜明、共性突出、体系完整等特点。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对班会课都很少有专门的实施要求,不像学科课堂教学那样有目标、有标准、有完整的课程体系,也不似学科教学管理那般有专门的研究、督导、考核机制,从而导致班会课始终处在各行其是的尴尬境地,班会课的开展与否、如何开展、开展什么内容,往往全凭班主任的个人自觉。

另外,我国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属于兼职工作,是一项烦琐艰巨的额外任务。本就承担着繁重教学任务的班主任,往往会因为工作压力、自身素质及专业能力等综合因素的限制,在班级管理中无意识地倾向于“容易化”选择,尽可能使用简单、易操作的方式开展班级活动,从而导致班会课设计存在碎片化、随意化现象。绝大多数班会课因班主任“某时某刻”的想法而孤立存在,缺少完整、系统、持续的整体规划,更没有形成科学严谨的德育教育体系。这种“偶尔想起”“想当然”式的班级德育,导致学校品德教育工作不能够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德育规律系统开展,无法实现德育促进学生完整、完全、完美发展的目标。(www.chuimin.cn)

二是课中无人,课堂教学不具人文性。当前的班会课普遍存在强制灌输、空洞说教、枯燥乏味等现象,问题的呈现手段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缺少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很难接受和融入,教育的人文性严重缺失。更有甚者,班会课被简化成了“会议传达课”“领导训话课”“工作安排课”,被异化为“作业课”“自习课”“辅导课”,甚至沦为学科教师临时补课的“公共待用时间”。这种“课中无人”的德育形式,僵化生硬、雕琢痕迹明显,身在其中的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更鲜有心灵的互动与触动,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而这一点,也是促使我们下决心对班会课进行“叙事化”改造的最重要因素,我们希望通过故事的融入,让班会课有血、有肉、有情并具有意义。我们所倡导的叙事班会,有着明确精致的德育目标、完整系统的道德教育体系,并倡导教师主体的实践与建构。特别是在德育手段上,叙事班会不是停留在理性总结和简单告诫的层面,而是通过对故事用心、用情的艺术化呈现,勾连切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强烈共鸣、共振,使强迫式德育转变为学生对内心道德的自我修复与价值强化。这样的“以事入心、怡情入理”的班会,让学生在情境、事理、体验和感悟中得到洗礼、教化和浸染,让道德教育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