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利用故事进行教育反思:教师自以为是的陷阱

利用故事进行教育反思:教师自以为是的陷阱

【摘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叙事中的“故事”就是研究的样本,我们写故事是为了依托它进行反思,进而对整个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那么,如何依托一个故事进行反思呢?在这个故事之后,我对人性,特别是教师性格上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进行了归纳性反思,提出:教师意识中普遍存在着“自以为是”的教育意识。

文学故事与教育叙事都是在讲故事,但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从故事的写作方法上来说,文学故事可以对一个原生态事件进行文学化创作,甚至完全虚构;而教育叙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某个事件的生动叙写,属于非虚构性写作。

从故事的使用价值上来说,一个完整的文学故事本身就是人的精神晒场,可以给人以警示、启迪和思考,一般不需要作者再进行专门的理性升华;而教育叙事中的“故事”,只是一种载体,是作者对教育进行思考和反思的“素材”。前面我们说过,教育叙事是一种研究,是一线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有效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叙事中的“故事”就是研究的样本,我们写故事是为了依托它进行反思,进而对整个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所以,我们写好了“故事”,并不意味着一篇教育叙事的终结,更为艰难与重要的是挖掘出这个故事里的教育意义。

那么,如何依托一个故事进行反思呢?事件不同,反思的方法和内容也就不同。在这里,我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介绍几种反思的思路和方向。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我这里做的是反思模型的提炼,意在说明和强调反思的内在过程,并非文本的直接表述。

从质疑引发反思。质疑思维是指我们在描述完一个故事后,通过“为什么”的提问,综合运用追问、诘问等方式,改变原有条件而产生新事物(新观念、新方案)的思维方法。比如,如果我写了一次失败的教育经历,那么就可以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问起,一步步地不断追问,直至找到问题的症结;如果记录的是一次成功教育事件,就可以从“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呢”问起,层层递进、系统科学地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如果我们对每一个事件,都在内心里进行如此深刻的反思,那么我们就会在这种持续不断的反思中获得成长,我们的教育实践也会一点点走向成熟。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对一个教育事件的记录和表述只能帮助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发生,要想真正理解其内在价值则需要不断对问题进行质疑。我建议每一位教师,无论是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里,都要时刻进行这样的反思:“这样做对吗?”“这样合理吗?”“这是最佳的方案吗?”我相信,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发展。(www.chuimin.cn)

由对比产生反思。更多的时候,我们记录和撰写的教育事件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无论是成功的案例还是失败的教训,无论是应该鄙弃的教育现象还是值得褒扬的教育行为,我们的记录都给我们留下了一面心灵之镜。2012年15—16期《人民教育》刊发了一篇我的教育叙事《不做“找茬儿”的教育》,里面讲了一个老师对学生进行的“找茬儿”式教育。当我完成故事的撰写以后,首先反思的就是:我有没有做过类似的“找茬儿”的事情?周围的人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反思,让我从他人身上“照出”了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对比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过去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不可逆,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坚定我们今后面对类似事件的态度。在面对他人的故事时,我们不妨多做一下类似的思考:假如当初用另一种方法结果会怎样?假如当初再认真些会怎么样?同时,还可以换位拷问自己:换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能不能做得更好?这样的反思并非“马后炮”,它可以帮助我们知道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样去做。

用归纳优化反思。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们只是路过而已》。在文章中,我记录了一个中年妇女对求助于她的男孩刨根问底,最终导致男孩无地自容、落荒而逃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之后,我对人性,特别是教师性格上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进行了归纳性反思,提出:教师意识中普遍存在着“自以为是”的教育意识。这种以某个具体的实例来揭示整体性特征的思维方式,不仅是教师反思的重要方法,也是教育研究的基本策略。

在很多时候,教育叙事未必非得写一件事,多个小故事也可以共同成为一篇教育叙事的素材。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那些零星存在的记忆进行合理整合,找出它们的共性。而一旦我们将它们联系起来,这些事件就会显示出一般性的规律。由此追问几个这样的问题:“我的这些错误有相同之处吗?”“这么多问题说明了什么?”经过这样的归纳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也就不难了。

借用郑杰校长的一句话结束:“反思比培训更能帮助教师进步。当一个人总是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时,还能不进步吗?”由此,我斗胆进一步进行延伸:反思对教师成长具有“根”的意义,它触动的是我们的观念和思考,改变的是我们成长的“后台”和根基,形成的是我们的思想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