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寂寞的价值与觉悟与突破:推开教育之外的第三种状态

寂寞的价值与觉悟与突破:推开教育之外的第三种状态

【摘要】:从这点来看,寂寞的价值就在于对这三种状态的觉悟和突破。这种年复一年的重复和面对,会让人感到一种令人恐惧的寂寞,而大多数人是不能承受这份寂寞之苦的。事实上,摸到内心的最深处,无论何种方式的麻醉或者逃避,都不可能把隐匿起来的寂寞彻底揪干净,它们只能让一个人越来越累,越来越迷失。寂寞的价值并不止于此,我希望的是能够走进寂寞的第三种状态,让我所坚守的寂寞更有诗意,更有成长的价值。

人的寂寞大约有两个来源:一是本性,骨子里就没有寻找热闹的想法;二是痛彻的遭遇,不期而至的沉痛打击往往会让人的热闹戛然而止。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让人固有或者衍生寂寞,而我却是两者均有,所以我是一个在寂寞中越陷越深的人。如果硬要找出我的一点“样本”价值的话,那么我对寂寞的享受和应对也许可以勉强算是。

我是那种胆怯的人,外面的人和事会让我产生巨大的恐惧,害怕陌生是我对自己一贯的认识。小时候,只要家中来了客人,我必定是躲进内屋,大气不吭地一直等客人走后才会出来;及至稍大,每当放学回家,看见家里有了“外人”,我的选择一定是蹲在门外,等着父母送点吃喝便一溜小跑赶回学校;等到工作,最怕见到的就是领导,路上相逢,我宁愿绕开或者躲进胡同,也不愿意打声招呼,这并无半点不尊敬的意思,实在是没有勇气面对;直到今天,我对陌生环境的应对仍是十分拘谨,别人邀我去给老师们讲课,只要不是万不得已,我一般会选择拒绝,这并不是别人传言的清高或者傲慢,只是因为我无法面对那些讲完课后的应酬和客套。

从小到大,我就是这样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兄弟姐妹之中,母亲对我的评价最高,因为我是一个从没有给她惹过事的孩子,按照母亲的话说:“俺这个儿子,从小就让人省心,不招惹是非,还听话乖巧。”也许,就是从母亲的话中,我体味到了寂寞的朴素价值:一个生活在寂寞中的孩子,他的世界永远是清澈澄明的,他的生活也必定是安详而稳定的。

要是站在稍微哲学一点的境界来看寂寞,它也是有着自己的价值的。周国平说,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想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有规律地生活,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从这点来看,寂寞的价值就在于对这三种状态的觉悟和突破。(www.chuimin.cn)

教育,在除却表面的繁杂和嘈乱之后,骨子里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太多的年轻教师,从教没几年就开始觉得教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既不喧嚣也不热闹,既没有明星艺人的繁华,也没有成功者的鲜花和掌声,甚至都没有一点点生机和活力。这种年复一年的重复和面对,会让人感到一种令人恐惧的寂寞,而大多数人是不能承受这份寂寞之苦的。于是,很多人就陷入了“一心逃出寂寞”的状态:有的人选择了随波逐流,吃喝玩乐,狐朋狗友,吆吆喝喝,用一溃到底的沉沦庸俗填充自己的生活;有的人沉浸在对物质的追求之中,办学办班,涉工涉商,以功利的忙碌麻醉自己的生活……事实上,摸到内心的最深处,无论何种方式的麻醉或者逃避,都不可能把隐匿起来的寂寞彻底揪干净,它们只能让一个人越来越累,越来越迷失。

因为骨子里那份对寂寞的先天认同,我踏入教育圈子以后就直接进入了寂寞的第二种状态。只要是读过我的文章的人,大都很熟悉我所经历过的挫折和打击,也都会理解我所处的那种深深的寂寞。幸好,我渐渐习惯了寂寞,也学会了用读书、写作来驱逐寂寞。可以说,是寂寞给了我隐忍的勇气和成长的力量,也让我在寂寞中收获了他人所疏忽、舍弃的很多东西。寂寞的价值并不止于此,我希望的是能够走进寂寞的第三种状态,让我所坚守的寂寞更有诗意,更有成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