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米的成功之路:反思不足,持续改进

小米的成功之路:反思不足,持续改进

【摘要】:小米位居第二,成绩还有些差距,但她却一直在改进自己的错误,反思自己的不足。假若还有第四次考核,说不准小米就会替代朋友成为第一名。故事中的小米最终成功了,这是必然。小米肯定没有参与这样的怀疑,她只关注第一次考试中的那些错误有没有可能得到纠正,她反思的是自己第一次为什么会答错了,这一次应该给出什么样的答案。而小米在别人不到半小时就交卷后,仍然在慢慢做题,慢慢反思。

雷、张慧雅、单强……我之所以讲他们的故事,之所以提及那次学生聚会时的尴尬,目的只有一个:我想从他们的身上学会反思,学会回望自己的教育实践。事实上,这些年来我的教育实践有了一点点改善,有了一点点艺术的味道,无不是因为我学会了反思。之后,我更加明白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

作家吴志强讲过朋友的一次应聘经历。

朋友应聘一家公司,该公司把前来应聘的人安排在会议室分三天做三次考核。第一次考试,朋友以99分的好成绩排在第一,一位叫小米的女孩以95分的成绩排在第二。第二次考试试卷发下来后,朋友发现当天的试题和第一次的完全一样,便自信地大笔一挥,还不到考试规定时间的一半,便交了卷。第二次考试,朋友仍以99分不动摇的成绩排在第一,而那位交卷最晚的女孩小米以98分的成绩排在第二。

第三天准时进行第三次考试。试卷一发下来,考场上顿时炸开了锅,因为试卷和前两次完全一样。绝大部分考生和朋友一样,根本用不着看考题,“刷刷刷”就直接把前两次的答案给搬上去。不到半个钟头,整个考场都空了。只有那位叫小米的考生仍托腮拍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时而修改,时而补充,直到收卷铃响才把答卷交了上去。考分出来,朋友仍以99分的成绩排在第一,不过这次没有独占鳌头,考生小米以99分的好成绩和她并列第一。但朋友一点也不担心被挤下来。第四天录用榜一公布,朋友傻眼了:上面只有小米的名字。朋友质问总经理:“我三次都考了99分,为什么不录用我,而录用了前两次考分都低于我的考生呢?”总经理笑呵呵地说:“你次次都考了最高分,可惜你每次的答案都一样,一成不变。我们需要的职员不单单要有才华,他更应该懂得反思,善于反思、善于发现疏漏的人才能有进步。我们公司分三次用同一张试卷对你们进行考核,不仅仅是考你们的知识,也在考你们的反思能力和习惯。”

无论这个故事在生活中发生的概率有多小,它仍然可以给我们两个启示。

启示一:无论在什么位置,你都需要反思。在整场考核中,朋友虽然一直稳居第一,但还是有上升的空间。99分,至少说明她还有1分的距离要走。遗憾的是,她并没有意识到要去走完那1分,而是悠闲地看着自己第一名的位子是否牢靠。小米位居第二,成绩还有些差距,但她却一直在改进自己的错误,反思自己的不足。换句话说,她一直在努力,在修正自己的不足,在慢慢地爬升。假若还有第四次考核,说不准小米就会替代朋友成为第一名。因为,一直反思着的人生必定鲜活、有劲头、有力量。

当老师久了,用不了太久,也就是五六年的光景,大多数人就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有的人会像那位朋友一样安居于自己的位置,一遍遍重复人生的答案。课堂,永远是一个样子;班级,一年年地重复着老套的路子。而有的人,则是在不断反思着不足,不断尝试着了解新的东西,不断惋惜、苦思、焦虑,甚至累到感觉不值。极少数的人,在累中坚持下来了,于是就有了路过,有了超越,有了后浪推前浪。只不过,教师生涯的这种考核远没有朋友应聘的结果那么显性:教师工作岗位是不大会有淘汰之说的,无论你是否在反思,是否在努力,你仍会待在这个岗位上,领着该领的工资,发着该发的牢骚。自然,那些失去反思能力的教师,也就没有了朋友的那种“羞愧感”。不仅没有,反倒相当坦然,心安理得。

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需要反思了,虽然教师岗位的“淘汰”来得慢些,却有一个词在候着停滞不前的人,那个词叫“倦怠”,全称是“职业倦怠”。一个倦怠的人是可怕的,所以,即使没有淘汰,只要你的前面还有人,你就需要反思,需要去超越,至少得有反思的心思。青年教师,你还在金字塔的底端,你需要反思自己的每一步,每天向上挪一点点;成熟教师,你的付出已经有了不小的收获,坐享其成肯定不能算是明智之举,你不反思,那些基座上的人迟早会微笑着从你身边跨过去;成功教师,你的人生才最值得反思,因为再往前一步就是卓越,而卓越是没有尽头的,一望无际。(www.chuimin.cn)

启示二: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需要反思。故事中的小米最终成功了,这是必然。当别人看到第二次、第三次考试的试题与第一次的一样时,感到的是不可思议,是困惑,是怀疑。怀疑考试方弄错了,怀疑考试是不是有问题,总之是在怀疑别人。小米肯定没有参与这样的怀疑,她只关注第一次考试中的那些错误有没有可能得到纠正,她反思的是自己第一次为什么会答错了,这一次应该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当考试方告诉考生试题没有问题,确实就是同一份试题后,绝大多数考生想到的是“庆幸”,然后就是“不用看题”直接写上答案。而小米在别人不到半小时就交卷后,仍然在慢慢做题,慢慢反思。虽然她最终提高的分数也不过几分,但是她的这种思考的过程是满分,甚至无法用分数来衡量。

在大多数人选择了一种较为舒适、简单的生活方式时,仍然坚守不被人理解的自我反思、自我敦促,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教育,给了教师基本一样的生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是一条极易走向麻木的路径。简单、重复,几乎不用脑子就可以完成工作,如果稍不加注意,就有可能沦为平庸。而大多数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应付教师职业,将其弄成了养家糊口的行当。其实,越是这个时候,你越需要持续不断地反思。即使你的孤傲与独行不被他人理解,即使你的深邃与凝重被他人看成另类,你仍然需要坚持自我的反思。

工作之初,我的起点就落在了别人的后面。那个时候我可以选择自暴自弃,可以把自我堕落的原因归结到不公平的生活。我反思:用一生的平庸去回应他人的目光短浅是不是值得?别人对你不负责任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如此下去损失最大的是不是我自己?倘若,我的一生真的庸俗不堪,是不是恰恰验证了他人当初的论断?

没过几年,我从落后的起点追平了他人,甚至在某个方面有了一点点的超越。那个时候我可以选择平庸的生活方式,游山玩水、觥筹交错,也可以在烟雾缭绕、家长里短中消磨时光;我可以追慕功利,在小团体、小圈子里混出点小位置,在迎来送往的熙熙攘攘中融入大多数人渴望的生活。我反思:我的时间就只有这么多,我学会了麻将、扑克、网络游戏,就有可能攒不出时间写作;我习惯了彼此吹捧、不醉不归的生活,就有可能失去反思的能力。

我想,我已经习惯了独来独往,习惯了静夜里的反思。所以,我也感受到了反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