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信息化体验式学习:实现教与学的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化体验式学习:实现教与学的信息技术支持

【摘要】:目前信息化体验式学习在学校中还没有受到充分的关注,排除这种学习方式本身的适用性问题,教师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态度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等都是影响体验式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体验式学习的学习内容主要应该是来自实际生活,要求学习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关于信息化体验式学习适用于何种学习内容的问题,需要今后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一般而言,任何学习活动的要素都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等。信息化体验式学习的要素也大体如此。

第一是教师要素。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逐步“消解”,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复述者,而是与同事、学生家长、管理者交往、沟通、理解、共同协作进行教学的合作者,在信息化体验式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是促进者的角色,“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信息化体验式学习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展前,进行精心的思考与设计,用信息技术设计真实的或是虚拟的环境,它需要教师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具备生活中的智慧以及具备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感悟能力。教师只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才能设计出依据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的多样性的体验活动,也才能在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时刻注意改变原来的设计,或者增加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目前信息化体验式学习在学校中还没有受到充分的关注,排除这种学习方式本身的适用性问题,教师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态度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等都是影响体验式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关键因素。

第二是学生要素。学生是一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信息化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自我体验,学生有相对最大的自主权,正是由于学生的自由度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大了许多,很多学习情境发生在远离教师的网络上,环境十分开放,因此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就显得十分重要,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就凸现出来,没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就不会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关于学习伙伴问题,也许会有人认为信息化体验式学习只是个体的体验,不需要同伴的交互。而在“体验学习圈”中,大卫·库伯明确提出学习结果应该“发表”,这里的“发表”在很大意义上是指学习者获得体验之后的交流分享,共享经验和感想,再去反思,学生的收获会更大。(www.chuimin.cn)

第三是学习内容要素。如果要统计现实中到底有多少种类的学习方式,恐怕一定会有漏掉的,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每一种学习方式都会有其相适用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不同的学习方式解决不同的学习问题,不同的学习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用于信息化体验式学习。人们可以将知识分为描述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渠道不尽相同。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有些是由我们的经验而获得,获得这些知识是因为我们曾经经历过,这样的知识比较适合用体验式学习。总体来说,一般的经验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获得,而描述性知识则不一定使用体验的方式学习也能取得好效果。信息化体验式学习的学习内容主要应该是来自实际生活,要求学习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关于信息化体验式学习适用于何种学习内容的问题,需要今后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第四是学习环境要素。“学习的知识、思考和背景是相互紧密联系的。虽然所有的学习都有一定的背景基础,但不是所有的背景都同样支持知识的应用。在无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呆滞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也就是说任何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学习环境。所有这些环境条件既然是学习活动必须凭借的,那么它就必然构成学习活动的一个要素。信息化体验式学习强调信息技术创造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在其中可以充当工具、同伴、场所、情境等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