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信息化学习的涵义与教学方法

信息化学习的涵义与教学方法

【摘要】: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性在目前阶段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可以说是学习者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和获得发展的途径,这一点必须坚持。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学习之中为开辟新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提供了契机。

“接受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经被人们长期使用了,但作为学习理论中的一个科学概念,却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绝大多数学术性学科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对呈现的概念、原理及事实信息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来获得教材的。”“教师应该把严密组织好的、有顺序的、或多或少带有结论性的材料提供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接受最有用的材料。”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传递给他的信息的意义以致他们能恰当地将新材料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并认为“这种学习在掌握教材中占主导地位。”奥苏贝尔在阐述接受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还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在一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的学习方式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性在目前阶段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可以说是学习者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和获得发展的途径,这一点必须坚持。

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在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差异方面缺乏力度,易使课堂异化为教师的一言堂,因而长期以来受到各种非议,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更是四面楚歌,甚至在有的学者那里被彻底打倒,惨遭全盘否定。然而,在“人人喊打”的浩大声势之中,这种以讲授系统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却岿然不动,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广泛地使用,并且在母体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永葆青春。

这种矛盾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探究其中的原委,我们不难发现,一是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其明显的高效率传授人类文化的优势,有很强的指导性,而这个优势又恰恰顺应和支持了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王策三教授指出,基础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传承”,而不是“创新”,“传承”是为“创新”作准备。这个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它触及到了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原点性问题,科学地比较了“传承”和“创新”的主次关系,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几乎都与这个问题有关。解读王先生的这句话,我们认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第一任务,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学生的发展内容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教师非常急迫而重要的工作,这一点是不可动摇、必须坚持到底的。然而,我们认为“创新”无论如何不能作为学生的第一任务,或首要的任务,否则,就会混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当今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面对出现的一些前进中的困惑、混乱和误解,在建构和应用教学模式时,应该科学合理地摆正两者在逻辑上的主次关系,它们是相互区别,各有主次的,明确地说就是“继承”在前,“创新”在后。同时也必须明确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性质,而是互补互助和相互联系的性质,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地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明确改革的真正含义,才能澄清目前在教师思想中的混乱认识,才能消解教师不知所措的现象。(www.chuimin.cn)

二是因为在许多教师的实践工作中,往往并没有真正发挥出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反而却放大了其劣势,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这种学习方式的基本规律,不能熟练地、有效地、科学地使学习者运用这种学习方式。显然此时的问题并不是出在学习方式本身,而是人出了问题,但板子却打在了“学习方式”身上,这未免有些失之公平。目前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也在吸取现代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变革,比如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小班教学、加强自学指导等,这些改革无疑能增加师生交往的机会,提高教学交往的质量。如果教学得法,我们完全可以获得有效的学习结果,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信息技术在改变教学工具的同时也必将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基于Web的教学目的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互动的学习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赐予我们的力量,生成现代学习方式。我们认为,任何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要充分把握,选择得当就可以发挥不同的积极作用。

所谓信息化接受式学习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把严密组织好的、有顺序的、或多或少带有结论性的材料提供给学习者,从而让学习者接受最有用的材料,并学以致用。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学习之中为开辟新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提供了契机。在信息化学习方式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在信息化的大潮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介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演示工具,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工具,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交流工具。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中,我们正视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改变,利用它资源丰富、形象生动、传递迅速、传播广泛、非实时交流等特性来改善被动的教学和学习,使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将它们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