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信息化合作式学习:特点和技术支持

信息化合作式学习:特点和技术支持

【摘要】:信息化合作式学习作为目前被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学习方式,既具有一般合作学习的特点,又因为它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而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质。除此以外,信息化合作式学习中的成员们还可以利用ICQ、E-mail、MSN等一些网络通信、联络工具来传递、接受各种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可见信息化合作学习获取相关信息的方式更为灵活。

信息化合作式学习作为目前被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学习方式,既具有一般合作学习的特点,又因为它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而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质。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处于班级教学之内的合作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时间上得以延续、空间上得以超越,并且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工具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支持,合作学习中的各种交流与合作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开。

(一)学习者参与合作学习的广度得到扩大

Denis Newman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高度分离的,例如科目分立、学年制度、班级制等。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设置的分隔屏障,实现了时间的延续和空间上的超越。在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合作学习,学习者在年龄、知识水平、知识背景等方面是趋同的。尽管这种合作学习也通过异质编组尽量减少这种趋同性,但班级制教学已经决定这种趋同性不能避免,因此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当前的信息化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者可以是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成员,可以有不同的年龄、知识背景、能力倾向性等,这种学习者自身特征上的多样化,使得参与的广度在理论上得以无限延伸。学习者在广阔的参与圈内会面临各种交互形式,会使学习者获得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多种参与经验。而且网络使学习突破了学校的范围,变成了一种大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学习化和学习社会化。关于信息技术扩大了合作学习广度的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信息技术只是在可能性上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至于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如何却不只是由信息技术决定的。在很多时候,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没有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心向和行动,在宛如茫茫大海的网络世界里,即便是每天“挂”在网上也不会有符合学习目标的、对学习者的真实发展有利的合作学习。可以说,学习活动毕竟是人的活动,而不是机器的轰鸣,交往也是人的交往,必须首先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网络”,才会出现通信技术上的“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或“学习社区”,因此,对信息化合作式学习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务必首先将注意力投放在网络之外,将工夫多多下在“网下”,建立起有效合理的、通畅和谐的、牢固积极的人际网络,明确学习者和指导者的位置和角色,而后再进行网络化学习,就可能会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者的参与合作学习的深度得到增加

学校课堂教学环境中,合作学习活动的交互一般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这种面对面的相互学习能够促进小组内部的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有助于学习内容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学习任务的完成。大家聚在一起就某一个困难进行讨论,于是,一些含糊之处在大家的争论中逐渐清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研讨后得到一些初步方案。但这种交互形式是稍纵即逝的和非记录的。为了保证合作的信息得以记录,有利于进一步地学习和研讨,小组成员中必须有人充当记录员、保管员、材料整理员等角色。另外,为了与其他小组共享信息,需要有人将小组讨论的结果传递出去,这就需要小组成员担当报告者角色。这些在小组内不同的角色分工使得充当这些角色的成员不能专心于小组学习活动,这些人员在参与学习时,就必须分出一部分注意力、认知资源来从事与合作学习本身相关不大的任务,这就使他们不能深入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基于信息技术的合作式学习在信息技术创造的环境中,特别是网络合作的环境中,采用了电子通信、文件记录保存、信息处理等方式,使原本属于记录员、保管员、材料整理员、报告者等这些角色的任务交由计算机系统来执行,因此这些附属角色的任务就被隐藏在学习者合作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参与合作学习的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增加参与的深度。此外,由于网络上信息资源具有丰富性、集成性,学习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材料的收集、整理等一些初级活动,有利于学习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高级的认知活动,以增加他们参与的深度。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那些问题,就会发现其实小组学习活动一定应该包括前面提到的“不能专心于小组学习活动”的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记录员、保管员、材料整理员、报告者”的机会,这是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的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这些角色任务交由机器来完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完整性,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采用任何方式学习,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任何学习方式都会有它的不足之处甚至是反作用,一定会给我们留下某些“遗憾”,好比生病吃西药,或多或少会给病人带来一些副作用。有些时候人们强调了一方面,往往就会忽视另一方面,因此,也迫使我们学会了“永远不能盲目迷信任何学习方式”这一基本规律。

(三)信息化合作式学习的学习内容不同于传统合作学习的学习内容

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实现时空分离的合作学习,但它却缺乏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亲自组织并监督的学习活动。因此,信息化合作式学习的学习内容不同于传统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中要伴有一些相应的学习指导,还应该更多地融入一些学习者参与的学习活动,也应该为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等,以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另外,学习内容应该尽量的小模块化。传统合作学习中的学习者一般来自相同的背景,在相同的某段时间共同进行学习,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者背景不尽相同,他们的学习时间安排也有差异。将学习内容小模块化有利于各学习者都能抽出时间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www.chuimin.cn)

(四)获取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服务支持的方式灵活多样

在信息化合作式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远程通信技术及各种相关的信息技术获取合作学习所需的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支持等。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发布在BLOG或者论坛上,学习者可以方便地获取。学习者也可以将自己找到的学习资源发布到班级论坛中与大家共享。除此以外,信息化合作式学习中的成员们还可以利用ICQ、E-mail、MSN等一些网络通信、联络工具来传递、接受各种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可见信息化合作学习获取相关信息的方式更为灵活。

(五)信息化的协作交互活动拓展了合作的空间

在信息化环境中,合作学习中的各种交互协作活动可以凭借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可以利用ICQ、E-mail来进行交互沟通,学习者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的进展情况及时地告诉教师,教师可以将一些学习指导、新的学习指示发送给学习者,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工具保持紧密联系。学习者之间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交互协作。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同步、异步通信工具,同步工具有各种聊天室、ICQ以及Netmeeting等,还有目前比较流行的QQ等,而且许多同步工具,诸如ICQ、QQ不仅可以传送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送语音甚至视频信息,这样,充分拉近了学习者之间的距离,使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自然、及时和有效。异步工具则有E-mail、BBS等,异步工具除具有学习者之间交流互助的功能外,更便于将这些信息发布后保存。

(六)信息化合作式学习的评价方式可以由信息技术实现

在评价阶段,教师可以将评价标准发布在网上,学习者根据各种准则在网上进行评定。这样的评定不同于传统的评定方式。由于学习者们分别上网评定,评价结果就更为客观、科学和个性化。另外,教师利用计算机搜集、储存评定结果,这种方式也更加便于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