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自主策略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自主策略

【摘要】:(一)信息化自主式学习的教学策略自主式学习策略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其着眼点是如何创建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支架式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教师的指导应该随着学生学习的推进而逐渐减少,争取做到学生完全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策略中,我们应当更注重孔子的启发式思想。

(一)信息化自主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自主式学习策略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其着眼点是如何创建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因此这类学习策略的具体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主旨始终不变——“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所以这类学习策略通常被称为“自主式学习策略”或是“发现式”学习策略。目前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自主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架式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策略“应当为学习者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所谓脚手架是指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能够帮助学生从现有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起支持作用的形式,包括认知模型、揭示或者给予线索、帮助学生在困难时找到出路、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诊断错误的原因并找到正确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种脚手架的作用就是不断地帮助学生从一个水平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使教学始终处于学生发展的前面。支架式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根据学生的特点,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建立相应的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教师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也就是当前概念框架的某一层次中。

(3)独立探索——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当前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应由教师的启发引导开始,然后让学生分析;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应该随着学生学习的推进而逐渐减少,争取做到学生完全自主学习。

2.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这种策略要求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者问题为基础。确定这种事件或者问题被比喻为“抛锚”,因为这种事件或者问题一旦确定,就像船被锚固定住似的,后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进程也就确定了。被称为“锚”的事件和问题一般是作为一种背景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索,达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设计的问题事件要有一定的可研究性,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在这种教学策略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而且教师并不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也需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抛锚式教学的主要步骤如下。

(1)创设情境——创设一种真实或者与实际情况类似的情境,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情境。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问题或者事件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让学生面临一个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确定“锚”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定的线索,例如解决问题需要的前提条件、所需资料的种类、相关专家的情况以及其他类似问题的解决思路等,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确定学习内容、获取学习资源以及利用和评价资源的能力。

3.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支——“认知弹性理论”,就是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者问题的多角度的认识与理解。采取这种策略的原因是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表面现象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真正达到全面而深刻的建构知识,必须从不同角度出发、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加以呈现,尽可能地展示事物的真实性、复杂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的具体步骤如下。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展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内容和情境。

(2)随机进入教学——根据学生选择的内容不同,呈现与知识的不同角度相关的情境。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3)思维发展训练——随机进入教学的学习内容一般较为复杂,问题所涉及的方面较多,因此,在这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在我国是由孔子最先创立的,在西方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逐步深入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集中在八个字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按照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也就是说,当学生正在积极思考某一问题,急于解决但是尚未搞通之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所思考,但是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准确地加以表达,这就是“发”。由此可见,孔子把学生思考问题中的两种困难充分考虑到了,并指出了教师解决学生这些困难的方法。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不断的反思,从而达到正确的认识;而孔子的思想则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只是在学生思维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深入思考,直至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苏格拉底的思想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而孔子的思想则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自主学习策略中,我们应当更注重孔子的启发式思想。启发式教学策略一般有以下步骤。

(1)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使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度活跃的状态中进行学习。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调节学生心理,使其明确学习目的并维持求知的状态。

(2)尝试探究知识。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可以通过教材或者其他材料,温习以往知识,并根据现有问题,通过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发现新的知识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水平的尝试,确定适合学生的目标。

(3)整合新知识,纳入认知系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尝试,归纳出一般结论,通过讨论和教师讲解,揭示结论间的相互关系,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和教材的知识结构中。

(4)变式练习。在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之后,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新知识,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这个阶段要注意使学生逐步熟练知识,慢慢增加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程度。

(5)评价尝试结果,组织答疑和讲解。对尝试结果的评价要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观察交谈、提问分析等,通过对尝试结果的评价,有针对性地组织答疑和讲解,尤其是学生不易发觉的重点和难点。(www.chuimin.cn)

(6)单元教学结果的评价。在每一单元、每一章或者每一册教材教学完毕之后,要再次进行评价,以发现学生掌握得不好的地方,进行再次教学,加深学生印象,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元认知学习策略

元认知主要对学习起计划、监控和调节作用,因此个体用于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的策略,统称为元认知策略。信息化自主式学习要求学生不仅有好的学习策略,还要有好的元认知策略。简单介绍如下:

1.自我监控策略

自我监控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意识的关注。自我监控的方法包括自我记录、自我记分、自我提问等。自我记录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记录表,记录表涉及的内容包括学习行为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等。目前常用的记录方法有自我报告、频率记录、持续性测量、时间抽样法、行为评估以及行为跟踪等。自我记分通常用在考试时,指在一定的考试时间内,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对作答情况进行检查,并估算一下自己的分数。自我提问是指在学习之前或者学习过程中,学生为自己构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习过程或者检查学习质量。

2.自我指导策略

自我指导是学习者把学习步骤或者方法呈现出来,以引导自己的学习。自我指导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营造学习的物质环境给予自我提示;第二类是通过整合和应用学习规则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就是用提示学习步骤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自我指导主要是对学习进行引导,而自我监控主要是对学习过程进行检查、评估,二者并不相同。

3.自我评价策略

自我评价就是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某些方面进行评判的过程。自我评价的对象可以是行为的进展、总体表现、自我监控的准确性等。自我评价可以对学习活动及时地做出判断,从而能够及时发现不足而加以改进;同时,自我评价还能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动力。

(三)学习资源的利用策略

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也是自主学习成功的要素之一。掌握了好的学习资源利用策略,对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1.时间管理策略

能否恰当的安排时间,对自主学习是否成功有很大的影响。时间管理主要与学生学习水平、目标设置、成败归因、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我监控能力有关。另外,学生必须学会分辨事情的轻重缓急,养成在一定时间段内学习的习惯。

一般认为,可以利用方法来增强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首先,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目前的时间使用情况。可以让学生回顾上周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且进行分类整理。通过与同伴的交流讨论,使他们发现与其他人的差距以及自己时间的利用情况。其次,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以及怎样利用时间才能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要求学生制定下一周的时间利用计划,并且要求一周后进行自我评价。这其中一定要让学生分清事情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标明自己所做事情的重要程度。最后,根据自我评价,确定策略运用成功与否,并要求其继续努力,有效管理、利用自己的时间。

当然,在时间管理中可以利用一些小工具来提醒学生应该及时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还可以自己进行总结,发现自己时间利用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2.自我管理策略

自我管理策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努力使自己注意力集中,排除外界干扰,从而把精力有效集中于学习上,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包括意志控制策略和自我强化策略。

意志控制主要是让学生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去。没有良好的意志控制能力,是很难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的。意志控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学习过程中展望学习成功的积极效果,使用自我提示语,筛选重要信息并加以标注,事先计划任务完成的步骤,排除消极情绪以及其他动机的干扰.还可以通过选择适合学习的环境以及安排环境中的相依关系来维持自己学习的意志。

自我强化是个体对自己的适当行为给予自我奖赏的做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律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事先安排学习进度和相应的奖励或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给自己奖励、不完成任务不给奖励等方式来进行自我强化。奖励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3.学业求助策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形下,就需要向他人进行求助,这就是学业求助。

学业求助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执行性求助,就是请求别人替自己解决困难;另外一种是工具性求助,求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独立学习,而不仅仅是获得正确答案。也就是说,执行性求助希望别人“授之以鱼”,而工具性求助则希望别人“授之以渔”。由于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帮助或者设计相应的帮助信息时,不能仅仅给予学生正确的答案,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思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习者在采用求助策略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正确地看待学业求助。学业求助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采用求助策略并不说明自身能力不够,而是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一种途径,是自己全面发展的需要。但是,也不能把学业求助看作是唯一的学习资源,要在自己能力所不及的时候进行求助,这时候的求助才有意义。第二,应该以发展能力、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求助主要是为了清楚问题解决的思路,而不是让别人解决问题。第三,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学业求助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完成的,要有一种和谐、相互关怀的师生和同伴关系,才能顺利地进行学业求助。第四,要提高学业求助的能力。学会辨别什么时候应该求助、如何寻找合适的求助对象、怎样求助才能获得良好的回应等,同时要学会与别人协作学习,在协作中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