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和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是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障碍,是限制学生全面发展的桎梏。为使教师和学生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
2024-01-31
由于信息技术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学习,使得传统的学习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习方式随之发生了改变。戴瑞1990年对认知工具作了如下定义:“认知工具是一种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许多认知工具,例如认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内部的心智模式,我们这里所要谈的是学习的外部认知工具,例如多媒体技术或网络技术等。认知工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获取和占有信息是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前提,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获取工具,是学生发现和获取信息的一种良好途径。第二,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发工具将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和友好交互等方式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探究和发现。第三,作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通信工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和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合作学习常常无法顺利进行,而信息技术为有效实现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第四,作为自我评测和信息反馈的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十分高效和准确的学习评测系统,学生可以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各种问题,为不断进步打下基础。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0)强调技术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他们制定了全美学生教育技术的六条标准,这些标准对理解认知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操作与概念
学生应该充分了解技术系统的运作和性质,能够熟练运用技术。
学生应该了解与技术有关的社会、文化和道德问题;应该本着负责的态度使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应该发展对能够支持终身教育、合作、个人追求和生产力的技术的积极态度。
(三)技术创造性工具
学生通过使用技术促进学习、提高创造性;利用生产性工具互相合作,建立技术促进模式、筹划发布以及开展其他创造性的工作。
(四)技术通信工具
学生能够运用远程通信工具互相合作、发布信息,与同伴、专家和其他人互相交流;运用各种媒体和方式与众多的读者有效地交流信息。(www.chuimin.cn)
(五)技术研究工具
学生能够从各种信息源中寻找、评估和收集信息;运用技术处理数据,报告研究结果;根据具体的任务,评估并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
(六)技术解决问题和决策工具
学生运用技术资源来解决问题和决策;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技术制订方案解决问题。
这个教育技术标准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信息技术用于学习之中的作用应该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具,而且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具,作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工具;应该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对信息技术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仅仅能够使用一些信息技术工具;应该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教信息技术,而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想的李习环境,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为培养创新能力营造理想的环境。第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基础有力支持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第二,基于计算机的课件开发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第三,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对形象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第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可以对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这些思维与信息化学习方式有内在的关联性,信息化学习可以为以上提及的思维提供发生的机会与条件。人的认识水平不应该止步于“工具”,应该认识到认知工具的丰富和变化一定会引起学习效率和学习资源的变化,而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则是这一系列变化的核心。
基于以上的论述,信息时代的学生作为主体的发展,有两点是必须关注的:一是为适应信息技术环境的现代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在学习行为之中必须融入信息技术这一要素,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积极的丰富。这两点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存在于一个过程之中。学习方式的有效改变需要现代信息素养作基础,而现代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又离不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它们是一棵信息之树上结得的两个果实。本章的论述皆与这两个基本要素相关,处理它们的关系适当与否,将直接反映出实践者的基本观点和价值取向,它们也影响着研究的基本思路。
有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的文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和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是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障碍,是限制学生全面发展的桎梏。为使教师和学生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
2024-01-3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化学习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生了出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可能性。但正如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仅仅有技术的物质性支持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人类思想的支持,那么就不能不去思考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思想根源。那么,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思想根源何在?挖掘这些问题的答案对理解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本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023-10-25
学习方式主要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的。如前所述,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当前已经发展到了关注“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的层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即所谓主体间性的张扬。因此,信息技术对学习主体的影响,最大的效果是有效地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大大地凸显了主体间的关系。......
2023-10-25
每一门学科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却常常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表现最突出的是——我们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我们知道,数学是举一反三,我们做这个例题,然后就会了10个题目,把例题做明白了,反复练透了,其他的也就没问题了,这就是理科学习的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点,改变“靠讲一篇文章,就希望学生把好多文章都明白,语文素养就大大提高”的认识。......
2023-10-30
乡村教师学习文化中引入信息技术,在制度层面,改变了乡村教师的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乡村教师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以网络为载体、交互性的主要特征。它改变了传统教育对文字和印刷技术过度依赖的弊端,实现了多元化、多途径以及立体化地教学呈现方式。网上学校、数字化图书馆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一方面,多样化信息源使得乡村教师有了更多渠道、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2023-11-16
根据文献可知,信息化学习方式与国外研究者提出的“e-Learning”的含义具有同一性。他又认为,“电子化学习”的概念过于广泛,因此将e-Learning译为“数字化学习”。......
2023-10-25
由于教育研究的特点,目前对学习方式的界定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具体学科层面上,也就是在第三个层面上,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又有各种不同的理论假设和界定。有学者将基于一般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界定为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从对所有学生的普遍意义出发,研究和认识学习方式,关注群体使用学习方式的共同规律。......
2023-10-25
在我国,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何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从已有的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学习方式的认识,主要存在两个层面的把握:一个是对学习方式本质特征的分析,另一个是对学习方式定义的研究。当然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例如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因素,新的信息社会学习方式的特征、信息化学习方式等。......
2023-10-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