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信息社会需新型人才:学生现代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社会需新型人才:学生现代信息素养培养

【摘要】:“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特别是“素养”这个概念自古有之。从上述几个信息素养的定义及信息素养人的特征和标准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日本学者若山芳三郎认为,如同“读、写、算”是每个人都要掌握的基本能力那样,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1996年4月,另一位日本教育技术协会前会长坂元昂教授提出“面向21世纪,网络时代的六种素质以及四个基础”。

“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特别是“素养”这个概念自古有之。素养是指经常修习涵养。《汉书·李寻传》记载,“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素养强调的是人的后天的修习和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涵养特征。“素”的本身就是指平时,“养”应该理解为涵养、修养,人的一种逐步形成的文化特质或者精神、观念和态度上的特点。西方文化中与信息素养相近的词汇是literacy,这个词的英文本义是为识字、有文化和阅读、写作的能力。日本人干脆借用了西方人的词汇使用了外来语“リテ5シ一”。“literacy”来源于古词“literate”,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具有“文学的素养”、“接受教育,有教养”等意思,使用它来表示“具有读和写的基本能力”是近一百年的事情。在人们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学校使用以记忆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它的原意是表示人的“读写能力”,包括阅读报纸和教科书,撰写文章等能够进行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基于文字为中心的“读和写”的传统交流能力。因为当时的文字和言语可以说是唯一可以帮助人与人交流的媒体,文字作为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媒体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当时有一种“3R’s”的说法,就是以文字为中心素养的三大要素——“reading,writing,arithmetic”,我们叫它“读、写、算”。作为基本的学习目标来理解,就是到了信息社会,“3R’s”也没有失去它的重要性,只是素养这个概念已经从以文字为中心的单一性中获得了扩充和发展,赋予当今时代新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所谓读就是从计算机和网络上接受信息,所谓写就是向计算机中输入信息。近来人们将“literacy”赋予了为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含义。“literacy”这个概念还受到了美国学者哈休提出的“文化素养”(cultural literacy)的影响。目前,我国有学者将“literacy”翻译为素养,还有人将其直接翻译为信息应用能力。另外,无论是在教学研究领域还是教学实践领域,都流行着一些“新式词汇”,与信息素养相近的说法也是层出不穷,例如“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网络素养”、“信息能力”、“信息应用能力”,等等。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外在的名称问题,而实际上却是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和认识的内在问题。那么,到底这些词汇是什么意思,何处相同而何处不同?本章试图对这些不同词汇进行逻辑的梳理,对各个概念进行简单的比较,目前在学界或是在信息化学习的实践领域,这种本质性的讨论略显不足。实际上,可以把当前比较流行的词汇概括为三个概念:一是对付海量信息的素养——信息素养;二是解读媒体的素养——媒体素养;三是与信息技术打交道的素养——技术素养。

(一)1990年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年度报告中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的标准

1.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

2.承认准备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

3.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

4.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

5.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

6.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

7.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

8.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

9.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

(二)1994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信息服务处的布鲁斯总结出具有信息素养人的七个关键特征

1.具有独立学习能力;

2.具有完成信息过程的能力;

3.能利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和系统;

4.具有促进信息利用的内在化价值;

5.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

6.能批判性地处理信息;

7.具有个人信息风格。(www.chuimin.cn)

(三)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九条信息素养标准。

一是信息素养。标准一,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胜任地评价信息;标准三,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二是独立学习。标准四,独立的学习者要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标准五,独立的学习者要有信息素养,并能评价文献和其他对信息的创造性的表达;标准六,独立的学习者要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的产生中做得最好;

三是社会责任。标准七,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践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合乎道德的行为;标准九,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产生信息。从上述几个信息素养的定义及信息素养人的特征和标准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关于信息素养的构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日本学者若山芳三郎认为,如同“读、写、算”是每个人都要掌握的基本能力那样,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另一位日本学者菊泽正裕认为,谈及信息素养就会马上联想到计算机等信息机器的操作能力,即计算机素养,但是从更广义上认识,信息素养实际应该包括对信息处理的理解、对信息以及信息手段主体性地选择、收集和应用的能力和积极性。日本教育技术协会前会长水越敏行指出,信息素养是指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和处理能力;基本的应用软件、教育软件的利用能力,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适合要求的媒体或教材的选择能力;信息的创造、表达和传递能力。1996年4月,另一位日本教育技术协会前会长坂元昂教授提出“面向21世纪,网络时代的六种素质以及四个基础”。他主张应该培养学生六种信息素质:信息知、信息价、信息心、信息道、信息技和信息缘。为了培养这六种素质或能力,应该以四个信息为基础:信息材、信息具、信息库和信息网。从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考试(第三级)——信息素养”的出题范围来看,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关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有关应用软件的基础知识;有关信息以及信息社会的基础知识。从题量来看,考察信息素养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和应用软件的理解上,第三点的内容相对较少。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为以下四点:①信息的判断、选择、处理的能力以及新信息的创造和传递的能力;②理解信息化社会的特殊性质、信息化对社会和人的影响;③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具有责任感;④理解信息科学的基础以及信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的特征,习得基本的操作能力。①和④是对信息应用能力直接的规定,②是对信息化社会的特征以及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规定,③是信息道德和个人隐私的规定。

我国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多方面的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可以从横向和纵向考察信息素养。从横向来看,信息素养可以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纵向上,可以把信息素养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我国学者桑新民提出从以下六个方面确立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最能体现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可以简称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相应的能力可以称之为“信息能力”。另外,还应该具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必需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知识等。

使用英语表示“信息素养”,可以写为“information literacy”。但是,这两个词语的产生背景却有所不同。信息素养的概念是我国的文化历史产物,并非从英语的“information literacy”直接翻译而来。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检索这两个词语,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检索信息素养,一般都集中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以及社会对未来公民的基本要求方面,从内容来看主要是一些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课程内容。检索“information literacy”时发现它与图书馆有关,在很多美国的网站上有在图书馆中进行的一些实践活动内容。它们是以寻找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方法为中心的。显然,这两个概念所表示的内涵有所不同。中文的“信息素养”是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为中心的实践领域而言的,英语的“information literacy”,主要是针对图书馆情报学的领域提出的。图书馆主要是以书为媒体的巨大的数据库系统,找出目的信息的实践研究是图书馆情报学的研究领域,培养从海量的图书中找到目的信息的能力的工作被称为“图书利用者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技术条件和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大量涌入图书馆之后,图书与技术的融合改变了图书馆的面貌。因此,这两个概念有趋同的趋势。中小学校的图书馆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中被有效利用,在学生对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探索活动的学习中,学校图书馆更是必不可少的。1988年美国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Power一书,书中指出了今后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的目标和实施的发展方向,描述了七个目标,其中之一是通过使用新型的或今后将要出现的信息技术,为使用者成为优秀的信息使用者和优秀的信息创造者提供学习经验。这个目标明确地表示了图书馆具有培养信息的使用者和信息的创造者的机能,是培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地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很多学者开始关注“information literacy”的培养,也出现了多种界定,作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的收集、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确定何时需要信息、探求和评价信息、有效地使用各种不同形式信息的能力(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uncil of Library Directors,1997);利用计算机获得信息的方法,对于技术的基础设施、社会的、文化的、哲学的内涵和表象进行评论性的考察,具有广泛意义的、新的一般性教养。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information literacy”与信息素养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或者更明确地说,“information literacy”对信息素养有积极的影响,它们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在信息探索方面,“information literacy”与“信息素养”相比,对信息的探索是重点。“information literacy”主要是在学习寻找图书的方法中产生的,以图书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为中心。在信息评价方面,作为“information literacy”核心概念之一的“对信息的评价”,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自我评价,确定其价值的思路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认识的方法论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在信息的利用方面,“information literacy”具有明确的应用领域——终生学习,因此,只是找到了目的信息并没有结束工作,使用这些信息,如何置于自己的学习之中,如何认识和分析已获信息,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体验信息才是重点。在技术和操作方面,“information literacy”对于技术的具体操作并没有作为重点,除去那些必不可少的操作技术之外,需要集中精力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利用的技能。“information literacy”出自图书馆情报学的研究领域,而在我国虽然有图书馆情报学的研究,但它对学校信息教育的影响比起美国来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在我国的信息素养的概念之中,对信息的认识、分析和研究以及对信息的有效评价显得有些重视不足,而只是要求学生找到信息,但事实上获得信息之后的学习活动往往更加重要。

关于媒体素养,主要是针对各种新型的传播媒体的出现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水越敏行教授认为,媒体素养是指人们在批判地接受和解释由发送者制作并传递的、以媒体为中介的信息的同时,通过媒体的制作,将自己的思想、意见或感受表现出来,从而产生一个交流环路的复合式能力实际上就是人们使用媒体进行交流的能力,既然是交流就会有“来往”,就会有人的“视听觉”的参与,因此这里的“媒体”主要被理解为“视听觉媒体”,使用“媒体素养”的最大优点就是概念明确具体、易于操作。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通过媒体,特别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获得的。媒体素养这个概念的流行主要是针对大众媒体而产生的,大众媒体的工作往往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有些信息并不一定会适合个人的需要,有些信息也许不是真实的信息,需要个人作出判断,而且个人发布信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比较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学校对学生的媒体意识和认识缺乏必要的系统指导,应该说,培养能够批判性地解读媒体的“贤明的视听者”是今后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由此看来,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并不仅仅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还包括很多其他的内容,在学校应该学习报纸杂志的编辑,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制作等技术和方法,理解视频和音频的基本规律,认识到图像背后隐藏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观点。大众媒体表现的“现实”是经过发送者建构过的现实,往往人们在看电视时就会忘记自己的主体性。英国于1930年就将媒体作为应该教授的内容进行教学了,它是推行媒体教育最早的国家。当时的欧洲随着产业革命的成熟,各种大众媒体迅速普及,下流小报和电影充斥着街道,英国高雅的文学等启蒙教养文化受到巨大冲击,正在节节衰退。面对这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主张应该培养学生能够分辨出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能力,宣扬教养文化重要性的同时,对大众文化中的物质主义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从目前来看,这种媒体素养的主旨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可知,媒体素养与图像视听能力的含义具有相互联系,图像视听能力是媒体素养重要的内容之一,有学者称其为“视频素养”。从对图像视听能力的理解上,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媒体素养。那么,图像视听能力的具体内容是哪些?根据美国视听觉教育学家戴尔的说法,这种素养是指以下三种模式的交流能力:读和写、说与听、可视化与观察,即印刷品、音频和视频素养。视频素养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柯达公司正式提出的,他们提出了视频素养的四个原则:存在视觉语言、能够进行视觉性的思考和行动、能够进行视觉性的学习以及能够使用视觉媒体进行表达。日本金泽大学教授吉田真介带领的研究小组提出了视觉素养的基本结构,由三种能力、九个领域组成:图像视听能力(作为接受者的能力)——理解和把握内容的能力,反映状况和心情的感受力,把握和表现信息的能力;图像制作能力(作为发送者的能力)——掌握现状、发现问题的能力,组织信息的能力,有效地传递自己的想法的能力;图像应用能力(作为使用者的能力)——独立选择所需信息的能力,利用合乎目的的信息在生活中取得好效果的能力,批判性地看待信息、实事求是的能力。在这三个能力中,第一个是最为重要的,不具备这个能力,另外两个能力就无法形成,除了技术方面的内容外,还应该具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需要,态度以及自我表现力等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技术素养,主要是指计算机素养和网络技术素养。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素养的基础。计算机素养的定义存在着各种说法,例如美国学者Sutton认为,计算机素养是指对计算机运作方式的一般性理解,主要包括处理器、基本软件和网络的工作原理等。由此,计算机使用者能够简单地使用计算机。坂元昂教授在对欧美的计算机教育进行调查之后,于1987年对计算机素养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关于计算机的教养是指了解计算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计算机的影响,关于计算机的知识是指技术的结构,计算机的利用是指基本操作和灵活应用软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网络技术得到了普及。人类素养的大家庭中又出现了新的成员。美国学者McClure认为,网络技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的知识和技能:首先,在知识方面,认识国际网络的信息资源和服务的范围与应用;理解在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网络信息的作用与如何利用;理解网络作为一个系统,网上信息是如何生成、管理和获得的。其次,在技能方面,利用各种信息探索工具,从网络上获得特定信息的能力;在特定条件下,把网络上的信息与其他信息相互结合,扩大信息和提高信息价值的操作能力;在工作中作出决策时,在生活中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寻求服务时,利用网上信息的能力。

信息社会赋予了信息素养新的内涵,那么,信息社会的“信息素养”的现代含义是什么?新型的“信息素养”的具体模样是什么?在此可以归纳出现代信息素养的基本要素结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工具的操作能力。在现代信息素养的基本结构中,具体技术工具的操作活动应该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具体的操作能力只有在达到无意识地进行活动的程度时,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意识、思想的畅通传递以及信息表现形式的自由选择,才能实现桥梁的作用。假如对技术的操作达不到无意识的程度,总是将注意力放在操作的层面上,那么,在其上位的表现形式和意图以及需要表达的思想就不能有更好的思考,使用技术的目的就不会实现。作者在实践中发现,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掌握必须与上位的表现和思想活动相结合,融入人的具体行为或活动之中,才能显现出效果,而只是将技术要素单独抽取出来学习,将是事倍功半的。学习时,应该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交往活动过程,将技术操作“埋藏”在交流活动之中,与思考问题和设计表现形式等相应的活动一起进行。例如,在学习使用键盘打字的操作活动中,可以将技术的操作“埋藏”在使用电子邮件与人交流、使用网页发送信息的活动中。当然,向学生说明准确的打字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并不是将讲解放在活动之前,而应该是作为一个学习环节放在交流学习之中。

第二,批判性解读。信息素养重视寻找信息的活动,从庞大的信息体系中挑选出对自己的学习有意义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应该推测发送者编码的过程,还应该根据接受者的具体情况,在解码中发现信息的含义。比如,不应该只把网络作为信息源看待,应该思考是谁发布了什么信息,这种表现形式给接受者传递了含义,应该进行这种反省的、对话式的思考活动。在此还是应该注意“表”和“里”的关系问题,信息表面的内容和信息最本质的内容有时并不具有同一性。批判性解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也不是一个人单独看书就能够习得的。正如维果斯基在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的那样,批判性解读是在有能够进行批判性解读者的集团之中,在多种对话之中,渐渐地内化的结果。

第三,创造性地表达。这是与上面的批判性解读相对应的活动,是一个相反的矢量。使用新的表现形式传递自己的想法,就是创造性表达。学生利用网络发送信息,但只是停留在能够向网络传送信息的水平上是不够的,作为一种表达,给予他人影响的交流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应该既是一位批判性解读者,又是一位创造性表达者,创造性的表达是目前社会的要求。创造性的表达,若想做到既能够使用漂亮的语言,又能够符合实际情况是十分困难的。有时会陷入“自我表现”的境地,似乎与别人无关。特别是在中小学,学生的很多表达都是将表现自我目的化,并没有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别人看到了表现的内容并且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表达活动就可以获得前进的动力。例如,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常常会制作各种网页,但此时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制作网页,培养学生将表达和批评结合起来的、进行积极交往的态度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第四,掌握多种符号体系。现代信息素养中的文字符号虽然很重要,但除文字之外,还有诸如绘画、照片、录像和音乐等被称为“多媒体”的符号系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信息被相互组合,构成了多重的、复杂的含义。掌握符号体系与现代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不可分割的。但是目前在学校中,这一点做得并不理想,信息技术品种单一,主要是计算机和网络。特别是录像技术,虽然在学习和教学中非常有用,并且操作起来十分便利,但是平时却很少使用,真正的录像解读和制作的教学在学校中还不多见。有人说,如果20世纪是大众媒体的录像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市民的录像世纪。录像制作具有类似写报告书一样的感觉,可以培育现代的批判性文化品质,可以作为新的交往文化的基础。由此看来,不能仅仅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唯一的学习对象,现代信息素养的因素或内部结构应该是多元的。

第五,理解媒体或技术的作用。信息、媒体和技术等这几个关键词与社会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信息并不是无色透明的,作为信息承载物的媒体特性和制作媒体的技术一定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为解读信息,了解信息的承载物是如何制作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具有何种特性,各种媒体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交往与技术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了解支持媒体的技术体系也是重要的。

第六,理解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学生在思考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信息的含义时,理解社会经济、文化等各要素,并将其作为思考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是媒体素养特别重视的内容,如果不能深刻理解社会要素对信息的表现形式和含义的影响,就只会产生肤浅的批判性解读。在平时,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以一种“隐性”的、不自觉的状态存在于学生之中,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研究人种学问题或外国人时,这种隐性的东西就会表现出来。当人们在解读这种隐性信息时,自己的价值观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社会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七,形成参与信息社会的积极态度。对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与信息技术的作用的理解,思考信息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对信息的责任,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与他人共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