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基本结构影响

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基本结构影响

【摘要】:学习方式主要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的。如前所述,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当前已经发展到了关注“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的层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即所谓主体间性的张扬。因此,信息技术对学习主体的影响,最大的效果是有效地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大大地凸显了主体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影响学习方式变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技术是如何影响学习方式的?这些问题在目前并没有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答案。学习方式主要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的。这里的主体主要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指学生和教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谈及学习方式的主体问题,一定要强调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主体将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客体,认识并改造客体。在一个特定的学习方式中,主体、客体和中介系统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当其中任何要素发生变化,例如主体经验、技能、技巧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知识的增加,学习技术和手段的改进,客体的性质、内容和效能的变化,都会引起学习要素之间的不平衡。“不平衡”必然要求改变不适应的要素以达到新的平衡,这就需要学习方式中的不适应部分产生变化,从而导致整个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可以说,学习方式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产生变化都会引起学习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作用于学习方式使其发生变化正是通过积极作用于学习方式的三大要素使各个要素发生“内部”变化而实现的。在作者看来,学习方式的变化总是由多种内部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只强调一种要素的变化导致了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客观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最有力、最直接地影响了学习方式中的学习技术要素,因为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学习工具的性质相同,关系最密切、最直接。同时,信息技术对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样看来,现代学习方式的所有要素都必然产生了变化,“不平衡”的现象出现了,学习方式变化的条件形成了,人类学习方式的变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具体说,人类的学习方式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学习方式的主体、学习方式的技术和学习方式的客体。那么这三个要素是如何受信息技术影响的?

第一,信息技术对学习主体的影响。在学习方式的要素中,学习主体是学习方式构成要素中唯一的能动要素,它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是最灵活、最主动、最积极的一个要素。学习方式是学习主体的活动方式,没有学习主体也就无所谓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中的教师也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要素,是学习方式的主体之一,这个要素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信息技术对学习主体的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信息技术提升着学习主体的知识素质,学习主体必须掌握变化所带来的各种相关知识,才能够保证学习方式的正常运转。信息技术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念以及学习观念。信息技术同样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意义。从本质上说,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强调了一种“我—你”关系,认为“我—它”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工具性、手段性关系,而“我—你”关系是相遇性关系,人应该不断地超越“我—它”关系,而达到“我—你”关系的境界。这种思想对目前人们思考和理解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中的主体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前所述,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当前已经发展到了关注“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的层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即所谓主体间性的张扬。因此,信息技术对学习主体的影响,最大的效果是有效地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大大地凸显了主体间的关系。在以往的认识论中,人们总是强调“主客”二元模式,即便是使用信息技术也主要是为了认识客体事物。然而,信息技术对人们研究主体间性提供了清晰的视角和有利的条件,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和运作“主—主”模式,这种作用是其他传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实际上,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主—客”模式和“主—主”模式都是存在的,各自有各自的意义,但是,“主—主”模式主要强调在主体认识客体的活动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或者说,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人的学习活动,十分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更明确地说,人类的学习活动就是人的一种交往活动。而信息技术恰恰为人们的这种交往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使得学习主体借助网络等技术实现多种模式的交流,比较起提供学习资源的作用来,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交往意义要重要得多,这是信息技术给现代学习方式带来的最本质的、最大的益处。从表面上看,互联网是由网络将计算机相连,是物与物的相连。然而,网络上的一切信息,统统来自掌控和发布信息的人。“在这个意义上的,互联网所实现的就不是人(主体)与网(客体)的认识关系,而是人(主体)与人(主体)的关系。这种主体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主—客关系,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双向的互动、互补关系,即一种以互联网为中介的新型的认识关系”。作者十分赞同这个观点。

第二,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中的技术要素的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将这段话用以理解信息化学习方式中的中介——技术要素,也是十分贴切的,不仅对于生产来说是如此,对于学习而言也是如此。往往一个时代的学习性质和水平,不在于学习什么,而在于如何学习和使用什么中介手段学习。如何学习和使用什么手段学习,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为这个时代学习性质的标志物之一,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中介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学习主体使用信息技术学习,标志着人类学习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这个时代是一个共生的时代,多元的时代,而不是唯一的时代,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许多人会说,机器的意义不是机器本身,而是人们用机器所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从机器如何改变人际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无论机器生产的是玉米片还是卡迪拉克高级轿车,那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人的工作的结构改革,是由技术塑造的,自动化的实质是整体化的、非集中制的、有深度的”。麦克卢汉的想法从一个侧面支持了马克思的推论,生产什么并不重要,而使用什么生产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新技术会给人们带来新的观点、新的价值取向。作为新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标志的信息网络,将会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的表现方式和建立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上并反映这种社会关系的人的观念,因而也就在事实上改变了作为社会关系主体的人本身。信息网络是新型的人类交往工具,它所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的进步。手工技术工作在塑造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是分解的、集中制的、肤浅的,是落后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动化的实质性对人们而言最重要,它揭示出人们行为能力的进步和思想内容的进步。因此,人们不能忽视中介的性质,包括任何媒介的性质,可以说没有技术的进步则不会有人们新的行为表现。网络系统是人类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工具、手段和环境系统,是当代社会交往的中介系统,作为新型的社会生产系统和社会交往的中介系统,在逐渐改造甚至取代原有的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中介系统。这不是局部性的社会变化,而是全局性的社会变化。因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和交往的发展水平,正是以其生产和交往的工具、手段和环境,即中介系统为标志的。(www.chuimin.cn)

第三,信息技术对学习客体的影响。学习的客体是指人类学习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也可以称为学习的对象。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学习客体的内容和种类存在不小的差异。信息技术的发展除去在中介或技术方面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外,还必将使得信息时代中的学习对象也发生变化,21世纪的人才标准,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素,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学习客体的状况、内容和性质。这是信息化学习方式中的学习客体最重要的特征。信息技术既是中介、手段和环境,同时也是内容和目标,这是信息化学习方式区别于其他学习方式的新特点。目前的学习目标体系中除了其他多种学科之外,还必须包含和设置“信息素养”的内容,同时,还应该包括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策略、方法和技能。这部分内容将在后面的“学生学习目标”中作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