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与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与学习成果

【摘要】:研究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式,首先应该辨析信息化生存的基本含义。简单概括而言,在信息化环境中,以信息技术作为活动或行为手段的生存,就可称为人的信息化生存。学生使用身边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交流,则产生了信息化生存,而信息技术的环境则构成了学生信息化生存的空间条件。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行为可以称为信息化行为。

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说过,“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郭湛教授也说过,“人类的生存越来越成为一种‘信息化’的生存”。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普遍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的各种行为或活动受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深,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各种行为或活动无不打上信息化社会的烙印,可以说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环境,形成了区别与以往所有时代人的差异,活动和行为方式发生了“信息化”的变化,因为他们是从小就在信息化环境中生存、成长的一代。他们使用计算机写文章,在网络上学习课程、与同学和教师交流,使用数字照相机和摄像机拍摄,戴上MP3听音乐,使用电子游戏机玩游戏。对于“信息化的一代”而言,信息化确实不再是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技术形态,而是构成了学生的生存方式。

研究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式,首先应该辨析信息化生存的基本含义。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学者们大多从信息化学习方式的第二个层面来界定学生的信息化生存,即从网络环境的视角出发看待信息化生存,多使用“数字化”作为修饰语,并且都十分强调生存空间的变化。鲍宗豪教授认为,数字化生存,按照尼葛洛庞蒂的解释,实际上是人类有了一个新的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数字化生存的本质是:生存、活动于现实社会的人,借助于“数字化”构造一个“真实”虚拟的而非想象、虚假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平台。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传播、交流与交往行为,便是数字化生存。邹广文教授认为任何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形态在其现实层面上都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方式。由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我们可以以网络的内在运作机制——数字化来定义这种生存方式,称其为数字化生存,或者更为简单地称之为“e化生存”。王雅林教授认为“数字化生存”概念所表述的是数字化技术与人的生存方式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中生存方式的概念侧重表征的是一种客观结构关系,即人的生存活动在数字化技术的支配性影响下所形成的外在“事实性规定”方面,属于客体性范畴。总结以上观点,信息化生存的行为应该在一个特定空间中发生,在这个空间中使用信息技术互相传递信息,信息技术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状态。应该说,理解信息化生存,不能只从网络技术的层面去认识,这样会使得信息化生存的含义过于“窄化”,信息技术除了网络技术之外还存在着多种技术,学生可以接触到多种信息技术,并可以借助多种信息技术学习。因此有必要为信息化生存给出一个宏观界定。简单概括而言,在信息化环境中,以信息技术作为活动或行为手段的生存,就可称为人的信息化生存。那么,信息化生存的特殊性何在?这种生存方式的外部特征在于信息技术取向的“信息化环境”,内部特征在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化思维”,表现特征在于学生的“信息化行为”。这三个方面可以作为区别于其他生存方式的重要指标,因为在不同的生存方式中,存在着不同的外部环境,人们的行为有所不同,人们的思维也存在特殊性。

(一)信息化环境——对“虚拟空间”的认识

人类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条件,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样也需要一定的空间条件。学生使用身边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交流,则产生了信息化生存,而信息技术的环境则构成了学生信息化生存的空间条件。所谓环境,从其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就是环绕在人们周围的一切生活条件,即生物学家所说的有机体的生活圈。它包括人化的自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按照这个环境的定义来理解,学生的信息化环境不仅仅是网络环境,还应该包括学生身边所有的信息技术以及由信息技术引出的一切社会环境。

(二)信息化行为——社会关系的纽带

人的这种行为从现象的维度来看,使用数字照相机、摄像机收集信息,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使用FTP(文件传输)和email发送信息,使用BBS进行讨论,使用计算机写作、发布信息等,是目前比较基本的信息化行为,其他信息化行为均可从这几种基本行为中组合和发展出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行为可以称为信息化行为。所谓信息化行为,是指人们在信息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一切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在信息化环境中生存的具体行为表现。这个定义可以说明以下几个含义。

第一,这种人类行为的特殊性在于行为中的技术要素,人们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活动,而且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活动。有学者认为人活动于另一个场所或空间之中,作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人的实在的物质生存空间或环境只有一个,而人也只能生存于物质世界,在物质世界,对人而言一切都是真实的。或者说,信息技术已经与传统现实世界融为一体,信息化行为也就必然不会完全取代人类的传统行为,也不能完全独立于传统行为。所谓的“网络空间”,其实就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和另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一个与实现世界对立的“新空间”。至于人的意识、意念、想象和精神世界则是“无边无际”的。

第二,这种行为聚含着高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信息技术发展到计算机和网络的阶段,与学生通过电视学习大不相同,学生不是被动的观众,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学习,并且居于主动的地位。信息化行为的实践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机器。计算机和网络只有与人相结合,才能发挥主体的功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其实只是人赋予它的“人的能动性”,也是人的主体属性的外化和延伸。如果没有了人,技术就会失去它所具有的“能动性”,“因此我们说,正是人的智慧有目的、有意识地造就了虚拟现实活动的这种能动性、目的性和自主性,这正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信息时代的特殊展示和显现”。

第三,信息化行为不存在专门的规范或“虚拟的规范”,不存在与现实不同的规范。在一般的社会行为中,人们所遵从的是以现实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体系,人们使用这种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有学者认为存在一个人们遵从的网络规范体系,这个规范体系是建立在一个虚拟的、非实体性的数字化生活空间之上的,网络像任何一个家庭一样,有它自身的规矩。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掌握自身命运、在地方社区和全球社会中重新定义公民身份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一般行动规则。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任意发泄自己,人的行为可以不受任何外界限制,道德的星空不再闪烁。(www.chuimin.cn)

虽然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人们总是希望不受任何束缚地自由生存,但这种本性的需要总是不能完全被满足,因为人的行为必须受到自身制定的规矩的约束。任何环境之中都会出现丑恶的人性表现,不论是在何种环境之中,一切行为规范都是真实的,网络中的规范必须符合现实中的规范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一切事情在网络上也同样不能做。在网络上,似乎可以“匿名”,似乎别人不知道你的真实身份,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技术完全可以找到网络上任何一个人。退一万步讲,如果存在真正的匿名,学生也必须严格按照一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事,而不可在网络上胡作非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也应该遵循一般性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行为虽然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本质上没有什么改变。

(三)信息化思维——时代现实的反映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同一定的历史时代、实践发展水平和科学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发展各种思想文化要素的综合反映和综合体,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所谓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结合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是主体观念把握客体,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和过程。而一般认为,广义的思维方式是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狭义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理性认识的活动方式。作者同意常晋芳博士的看法,试图按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待信息化思维,结果发现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中的人类思维方式都各有不同。若想深入地理解信息化思维,考察以前各个阶段的思维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从历史的源头梳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路径,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化学习方式。一般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原始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主客体未分化,是“混沌的整体”,个人自我意识尚未成熟,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浑然一体”的,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农业思维方式是人类私有制的产物,作为集体成员的个人意识日益增强,集体意识开始让位于个体意识,思维的中心从“我们”转移到“我”这个个体主体上,主客体在思维中不断分化,认识对象世界的客观属性,成为人类思维的中心任务。工业思维方式主要是由于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思维方式必需扬弃直观的整体性和模糊性,而应该实现日益分化的精确性。工业思维方式极大地唤醒了人类的独立精神和自由个性,突出了人对于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与利用,促进了主客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的出现,它的两大支柱就是知识确定性和主体性原则。

从人类原始思维的混沌整体思维,逐步出现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目前又出现了多元化的信息化思维。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深刻地影响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信息技术影响的人类思维,可以称为信息化思维。而信息化思维则超越了以往各个阶段的人类思维方式。在此需要提及的是,有学者认为信息时代之后还有一个阶段称为“网络世代”,思维方式也就存在“信息化思维”和“网络化思维”的区别。而如前所述,信息化社会的本质是网络化,而网络化也不能穷尽信息化的全部含义,因此作者认为“网络化思维”与信息化思维并没有本质性区别,可以视为同一个阶段。目前对信息化思维方式的研究,学者们对于信息化思维的特征提出过各种观点,作者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归纳和提炼信息化思维的新特征:

第一是开放性。信息技术使得人们的思想在更大程度上相互交流和沟通,为人们扩展了交往机会。这是信息化思维在思维空间维度上的本质特征,信息化深刻体现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最高形式,要求人类思维突破时间、空间和文化等限制,使思维的“全球化”成为可能,信息化思维的开放性实现了思维的最广泛的联系,克服了思维的单向性和收敛性,突出了实时交互性和发散性。使得人类思维更加强调交往取向,人类的交往已超越原来的国界与地域的区别,人类的联系扩展到了整个世界,人类的思维视野已经扩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关注全球已经是信息化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恰恰就是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为人类思维的交往取向提供了实质性的物质支持。在技术上,超文本和超链接最典型地体现了信息化思维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分散性的特点,超文本就是一种把相关文件互相连接的方法,用户只要用鼠标选择文本中的嵌入式菜单就可以运行于不同的网络和节点,徜徉于整个Internet。开放性还带来了人类思维的关系性。如前所述,人类早期的思维方式是以“混沌的整体”为主的,而当代的思维特征“要构成拥有它们自己的性质和关系集成的集合体,按照同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事实和事件来思考”。信息化思维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从实体思维方式向关系思维发展。

第二是创造性。信息化环境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联系的环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有效条件或环境,思维的创造性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点作者在前面已经有所论述,思维的创造性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没有“全新”的创造性。知识是人类思维创新之源。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不断飞速积累和创新的时代,每十年的创新成果超过了历史上人类创造的总和。它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创造,创造是信息社会的灵魂。因此,创造性就成为信息化思维方式在时间维度上的本质特征。

第三是共存性。应该指出,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规律是,各时代的思维方式不是间断性、革命性的替代,不是一个代替另一个,打倒一个建立另一个的对立关系,而必然是交叉混合的,是共存共生、和谐统一的。也就是说,信息化思维是一个具有很大包容性的思维方式,它也不具有排他性或唯一性。信息化思维方式包容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有效思维方式,是多种思维方式相互结合、相互交叉和相互补充的产物,而每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也充分体现多种思维要素和思维取向的辩证统一。进一步而言,这种共存性还表现在一系列对立关系的共存上。首先是思维的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人的思维手段与思维目的相统一,是信息化思维方式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现代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技术的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往往不得不受到信息技术的促进或制约,技术的客观性与使用技术的人的主观性之间常会出现不相和谐之处,例如由于信息技术作用的不断增大,其干涉人的影响力也随之增强,对人性、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精神等提出了挑战,出现了漠视以上人文内容的倾向。因此,如何既可以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又可以提升人类思维的人文性,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其次是思维创新与思维传统的统一。应该承认,创新性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特性,是人类思维方式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人类的创新思维具有历史性和延续性,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与历史发展紧密相连,都具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高级的新的思维方式总是包含着低级的思维方式,并把低级的思维方式作为自己的基础”。如何既可以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又可以有效继承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因素,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四是主体性。基于信息技术的环境是主体高度自主的环境,干扰主体发挥的因素在这个空间里降到了最少的程度,人人都可以成为主体,充分体现了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人们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获得各种信息,可以主动与他人交往沟通。同样,学生们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并非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参与的,它可以说是探究问题的时间,也是构思与动脑的时间。它不但可以带动技能的发展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及评价,学生可以搜寻信息,而不只是注视屏幕。信息技术迫使他们发展出思考的技能以及刨根问底的积极态度。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批判能力:哪个网站不错?我要如何分辨什么是真的,什么是虚幻的?这个谈话区是以资料为主题,还是以青春偶像为主题,等等在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信息化环境之中,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学生有了更多的质疑机会,可以对任何事情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使现在的学生养成不断去质疑信息中蕴含价值的能力,以及主体式批判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最大的负面影响是人性的丧失、主体的丧失、人格的扭曲,还有人际关系的障碍等,但作者认为信息技术对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并没有导致以上所述情况,而恰恰相反,信息技术环境更进一步激发了主体对主体性的发挥,这一点将在后面详加论述。在信息化学习方式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计算机的普及率,也不是信息技术的传输速度,而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思维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