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习方式本质特征的不同认识

学习方式本质特征的不同认识

【摘要】:关于学习方式的本质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进行了为数不多的讨论,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可以归纳为“生产方式说”、“认识方式说”和“存在方式说”三种观点。“生产方式说”强调学习方式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对应关系,学习方式是与生产方式同一层次的范畴,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分析,加深了对学习方式的认识。“认识方式说”认为,学习究其本质是一种教学认识。学习方式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之一。

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的方面理解学习,从学习活动的构成上看,每一个学习活动都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而学习过程又可分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两大要素。以上各个要素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是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可以将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定义为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学习方式表现学习活动的内部意义,学习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就决定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三个基本问题之中,学习方式是最重要的一个。关于学习方式的本质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进行了为数不多的讨论,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可以归纳为“生产方式说”、“认识方式说”和“存在方式说”三种观点。

“生产方式说”认为,学习方式是与生产方式同一层次的范畴。但人们习惯于把学习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致使对学习活动的研究仅局限于教育理论界,而未能从更广阔的哲学人类学层面上研究和提示人类学习活动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因而也就不可能提出和研究学习方式这样的哲学或教育哲学范畴。如果我们从广义的理论视野中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学习活动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一样,都属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没有物质生产活动,人类显然无法生存发展,但人的生产能力绝不是依靠生物遗传所获得的本能,而是在后天习得的。正是依靠这种广义的学习活动,人类个体和社会才能世代相传,也才有可能继承前人的成果,以越来越快的加速度向前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仅从狭义的文化知识学习来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结果把学习仅仅归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忽视了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其实,学习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在广义的学习活动中,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发展自身的人类学习能力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类生产能力(生产力)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对于生产力的重要地位,唯物史观早已从理论上做出了深刻而全面的论述,并已唤起决策者乃至全社会对发展生产力的极大热情与关注;然而,对于人类学习能力的重要地位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不仅缺乏深入的研究,而且至今尚未引起理论界和各级领导者足够的重视,这可能正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得不到真正落实的理论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生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此需要用生产方式这个范畴来提示不同时代生产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学习同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学习方式正是提示了不同时代的学习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人类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规律。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且受到作为生产力之物质基础的生产工具的制约,由此提示生产方式演变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规律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学习方式同样要由学习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而且受到学习活动之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的制约。

“生产方式说”强调学习方式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对应关系,学习方式是与生产方式同一层次的范畴,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分析,加深了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并且提出了学习方式受到物质载体和手段的制约,影响人类学习方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物质载体或手段。这个思想可以使得我们在物质要素的方向上思考问题,同时也间接地给我们提示出必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精神内容,即人类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也是更加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将桑新民教授的思想称之为“生产方式说”。

“认识方式说”认为,学习究其本质是一种教学认识。所谓教学认识,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方式就是教学认识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存在的形式、结构及发展阶段。学习方式具有以下特点。(www.chuimin.cn)

(一)学习方式首先表现为学习过程的形式和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是学习的一种特征。经常提到的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都是面向广大学生群体的,具有广泛的共同性,不同于学生的个体学习特征。

(二)学习方式不仅取决于学习者,还受制于教学目标、任务及其条件和环境。接受学习适于系统地传递常识和概念,而发现学习有利于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和对规律的把握,开展研究性学习则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社会环境支持,这些都说明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内在的教学规律,必须同具体的教学目标、任务、条件及环境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学习方式同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研究都证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注意和情绪等状态对学习的结果影响很大,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学习状态之上。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显示出学生好奇心的巨大作用,利用有趣的现象、令人迷惑的问题和矛盾冲突等技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可能靠纪律和守则等外部要求来产生,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恰当的学习状态之上,忽略了学生主体的精神作用,就必然会导致学习的简单化、机械化和生物化。由此可见,学习方式不同于学习模式和学习风格,也不等同于个体的一般认知过程,它反映了“如何学”这一普遍问题,是学习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统一,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心智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是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

“存在方式说”认为,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当今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的、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主的人。“学生”一词可以从“人”是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三个层面来解读:学习和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学习和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学习和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

根据前面对学习概念的理解,作者认为学习方式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学习方式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之一。学习方式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方式是指人活动的具体样式或表现形式,它表现了生存活动的本质。主张“生存方式”的提法而非“存在方式”的理由,在前面已经作过比较充分的论述,生存与存在之不同点在于生存更加积极,更加强调发展。“如果仿照对生物的生存方式的界说,也可以说人的生存方式是人为使自身需要得到满足而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活动所凭借的条件与采取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