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12年以来,启动了国际参照等级以及配套数字化工具的开发和试点研究工作,以解决缺少全球跨国资历和学习成果统一认证标准的发展难题。截至2019年,国际参照等级已然成型,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研究和试点,但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空白。......
2023-10-23
(一)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目前,职教体系与普通教育的各层次专业目录并未打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目录是相通的;普通教育的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仅设有普通教育系列专业目录,并未涉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付云,2017)。职业教育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与普通教育沟通不畅,但与行业企业沟通较为顺畅。职业教育是源于生活、源于企业需求的教育。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生活的职业教育便会在教学特色上失去职业方向,加之在教学水平方面比不上普通教育,很容易让自身处于尴尬境地,这也成为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通病。职教体系学习成果框架的各专业通用标准是由一线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事业单位及相关专业培训机构通过调研获得,调研标准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根据调研内容设置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和专业职业能力模块。
(二)促进职业教育课程质量的提升(www.chuimin.cn)
职教体系各专业职业能力模块对每一等级的学习成果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都有具体的描述,每个学习成果均能在框架中找到位置,有助于框架使用者对各类学习成果进行比对,对学习成果的质量提出要求,要求在质量、数量上都达到标准。一是对职教体系课程建设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职业院校不能由于实训场地缺失、授课教师缺少等随意开设和变更课程。二是对授课的质量也提出要求。每个专业能力模块中都设有1~N个认证单元,认证单元中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和评价都提出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这无形中要求办学机构监督自身教学质量,同时要求联盟方对学习成果做好把关工作,从而有助于整个职教体系教学质量的提升。
有关资历框架的国际比较研究的文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12年以来,启动了国际参照等级以及配套数字化工具的开发和试点研究工作,以解决缺少全球跨国资历和学习成果统一认证标准的发展难题。截至2019年,国际参照等级已然成型,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研究和试点,但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空白。......
2023-10-23
本章以欧洲资历框架的资历级别为参考基准,对比分析了土耳其、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德国和柬埔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见表2.1。而菲律宾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只有5级,即一级国家证书、二级国家证书、三级国家证书、四级国家证书以及文凭。此外,虽然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的级别不同,但都以学习成效为标准,与本国其他教育类型进行相互衔接和对应。......
2023-10-23
本章比较了土耳其、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德国和柬埔寨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的通用能力标准维度,见表2.2。德国资历框架矩阵与欧洲资历框架一致,包括8个等级,其能力标准维度也基于欧洲资历框架,提供对学习成效的分类描述,核心内涵与欧洲资历框架通用标准的知识、技能和能力3个维度的具体指标一致。......
2023-10-23
2019年2月23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资历框架建设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国务院2019年1月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从2019年起,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探索实施试点工作,制定符合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
2023-10-23
推动国际参照等级建立的现实原因很多,从终身学习制度内在视角而言是现有资历框架和学习成果认证标准的迭代发展与现实需要的突出矛盾,而全球性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则是外部推手,包括移民大迁徙、世界发展不平衡、教育全球化、数字自动化等。图9.1全球贫富差距发展趋势资料来源:World Inequality Lab,2018第五,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认证要求优化现有资历认证体系。......
2023-10-23
以美国为例,在知识经济时代,美国高等教育面临5方面的挑战。美国资历框架的建立正是对上述挑战基于教育政策制度视角做出的积极回应,对解决美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与教育供给不匹配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也是世界各国在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共同面临的难题和实践的最佳举措。......
2023-10-23
国际上资历框架的发展历史已达30年,161个国家或地区已经建立了资历框架,建立的7个区域资历框架为126个国家进行跨国资历互认提供了可能。但对于如何尽快推进资历框架建设,其首要前提是秉持3个维度的开放包容:第一,对国际经验的开放包容。......
2023-10-23
而后现代论的“多”与此相反,提倡多元,为“差异”正名,“一”与“多”哲学的核心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在未来,“一”与“多”应该是相互依存和转换的,而不是替代与占有的,因此各类资历框架的多元发展与国际统一的资历等级标准的并行实施将是未来学习成果认证制度长期的发展模式。......
2023-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