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强调了帝王受命易姓、报告成功“必于泰山”,足见泰山被认为是“万物交代之处”、主万物之生的思想根深蒂固。历代有作为帝王的封禅、祭告泰山,无不遵循这一传统观念而进行。泰山主生的观念率先引发了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东方主生观念还深度影响了古时的传统礼制。总之,由古老“五行学说”形成的泰山主生观念,是导致先民朝拜泰山、帝王祭祀泰山的主要原因。......
2023-10-23
泰山文化学者刘惠先生从上古历史与近代考古发现的成果出发,归纳了从新石器时期就存在于这一带的泰山崇拜与祭祀形式,指出“祭祀泰山成为王者功成后取得最高祭祀特权的一个标志,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进入统一的专制国家后,在传统宗教崇拜基础上形成了作为国家最高礼仪的封禅制度。“封禅,就是在泰山形成的大山崇拜的最高形式。它是以功成受命为核心,以天人感应为特征,构筑成一代帝王将兴之时的一种命定论模式。它以特定的形式和独到的内容以致成为历代帝王统一天下、改制应天的重大政治活动,构成泰山崇拜的特殊形态。”通过对泰山刻石的制式、规模、内容及其艺术形式,结合历史文献加以研究,就会深人了解、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礼制社会,同时对于泰山及有关神衹在中国古代宗教崇拜中所占有的崇高地位,做出全面的解释。[6]
由于儒家始祖孔子的故里位于泰山之阳的洙泗一带,泰山刻石自然与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鉴于孔子在古代思想与封建社会中的崇高地位,纪念孔子以及与孔子家乡、史迹有关的古代刻石也有大量保存。除毗临泰山的曲阜地区存立大量孔庙祭祀碑刻外,在泰山中路起登点就有“孔子登临处”牌坊匾额刻石,泰山之巅还有标志“孔子小天下处”的碑记以及孔子崖的题诗等刻石,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万世师表孔子的尊崇。与儒家教育有关的一系列泰山书院碑记,也是这里重要的文化教育史料。泰山与其周边的这类刻石,组成了一个有关古代儒家思想与孔子家族历史的专题研究资料库。泰山的神圣地位,对“儒教”(儒学)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
后起的道教和舶来佛教均把泰山作为重要的传播中心。泰山由于其名山胜地的特色,很早就成为佛教寺院的聚集地。北朝时期,这里是北方佛教的一个中心。著名的北齐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昭示着泰山与佛教结缘的悠久历史。因此,泰山保存了著名的古代佛寺与有关的大量刻石,构成了泰山刻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泰山刻石中的一个显著特色。唐代以降的重要寺庙碑刻,如灵岩寺的唐《神宝寺碑》、宋《五百罗汉记》、宋《千佛殿碑》、宋《灵岩道场碑》、金《灵岩寺田园记》等等,均是了解泰山地区佛教寺院兴革与寺院建筑装饰、寺院经济等方面具体情况的良好材料。泰山刻石保存的释家信仰完备资料,还可以从元代宗教刻石中窥其一貌。元廷对佛、道寺观有过特殊的保护与赏赐,曾经颁发过多道圣旨,这些情况通过记录当时有关圣旨的碑石得到了验证。这批刻石由于使用当时特有的蒙古文直译的汉字白话文书写,曾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蔡美彪先生专门编辑过《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书,其中收入了在泰山寺庙中保存的多件元代圣旨碑文[7]。泰山刻石在保存古代石刻资料上的功绩,由此可见一斑。这些佛教石刻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刻经、造像、石塔、经幢、碑记、图碑、塔铭、题记等多种类型。可以说,中国古代佛教刻石中主要的各类形制在泰山地区都有所显现。
道教在泰山留下的石刻资料相对较少,但其价值却毫不逊色。如泰山岱庙著名的唐代双束碑,记载了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封禅泰山之前委派道士到东岳设醮祭祀的活动,上面分层刻写了从唐高宗开始六帝一后历次修斋设醮的经过。如“显庆六年(661)二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弟子陈兰茂……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这一系列题记,表现出唐代道教的兴盛景象,也说明了泰山在道教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而后,元代的道教大师丘处机也与泰山有过密切的关系。他的弟子妙真大师在泰山传道,现有岱庙的中统二年(1261) 《长春观记》碑刻为证。其他如前述明万历年间的《皇醮记文》《皇醮碑记》等、三阳观南保存的道士墓碑等,都是道教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www.chuimin.cn)
同时,泰山刻石中还记载着宗教中外交流的史实。泰山普照寺明代《重开山记碑》云:“永乐间,粤高丽僧云公满空禅师等数僧,航海而来,达于京师,钦奉圣旨,敕赐金襕袈裟及送光禄寺筵宴,遣官送赴南京大界寺住坐。宣德三年(1428)亦亲奉圣恩,着礼部各给度牒一道,敕令天下参方礼祖。禅师因登泰山方(访)古刹。”据《朝鲜王朝实录》(又称《朝鲜李朝实录》)所载,明永乐十九年(1421),曾发生僧人偷渡事件:“僧适休与其徒信乃等九人,往平安道香山,乘桴渡鸭绿江,逃入辽东。”[8]可见当时来华的朝鲜人不在少数,而“禅师因登泰山方古刹”的刻石记载,则见证了泰山佛教对外交流的史实。而泰山佛教的发展,正是在相互交流中获得长足发展的。
泰山儒、释、道三家的形成与发展,以致最终走向三教合一,是在自由争鸣的和谐氛围中完成的。仍以泰山经石峪为例,刻经系佛家语说,但遍布周际的题刻,却旗帜鲜明地书写着对佛经的不同见解,酷似一幅百家争鸣图。延伸佛家境界的,当数石坪西侧山崖刻石,镌有“高山流水”、“晒经石水帘”、“深趣”、“水石阴森”、“试剑石”等题名,其意其景如“高山流水亭记”所述:“余嗜鼓琴,辄顾从者曰:‘夫是倚泰山麓之壁也,斯不亦高山乎!夫是临水帘之泉也,斯不亦流水乎!为了授弦之,邀泰山之神,聆广陵之散。若将巍巍乎志在高山也,又洋洋乎志在流水也。也是神品,亦为神解。’”此刻正应了“鼓琴深趣”之意,借钟子期善解伯牙琴音之典故,刻画在不染丝毫浊气的深山幽谷之中,流水、经文相为知音,参佛明志,洗涤神魂,别有一番空灵之气。这则亭记,不仅充盈着佛家灵境,也贯注着道家的静穆。而在石坪之北,陡然而立的则是一段高起石崖,上刻“经正”两个大字,旁为跋语:“孟轲氏云:‘君子反经而矣。经正则庶民兴。’石上这经亦经也,今以圣经反之,故曰‘经正’。”此刻为明代肥城致仕右副都御史李邦珍所书,旨在辨经真伪,挑战佛家经典,打出了“反经”的旗号。石坪北侧还有汪玉的《历代文论》《诗经·周颂·般》篇及跋语刻石,也以儒家思想辩论佛家。由此可见儒释道等教派在泰山相争相融、彼此依托、共同发展的轨迹。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都强调了帝王受命易姓、报告成功“必于泰山”,足见泰山被认为是“万物交代之处”、主万物之生的思想根深蒂固。历代有作为帝王的封禅、祭告泰山,无不遵循这一传统观念而进行。泰山主生的观念率先引发了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东方主生观念还深度影响了古时的传统礼制。总之,由古老“五行学说”形成的泰山主生观念,是导致先民朝拜泰山、帝王祭祀泰山的主要原因。......
2023-10-23
泰山祭祀作为一种历代帝王祭天祀地的典礼,缘于人类祖先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由于先民活动范围的狭窄、视野的短距和泰山在这个区域的第一高度,使泰山成为人们祭天崇拜的首选对象,并不断得以神化。由此,泰山又是生死轮回的神秘之山。泰山周围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依据,是沂源县出土的猿人化石和新泰市乌珠台村出土的智人化石。延至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的人类活动更加频繁。这一发现,堪称泰山史前文化中心。......
2023-10-23
由此可见,先秦帝王祭祀泰山已经形成惯例。其二,哲人对泰山的景仰,为帝王祭祀泰山提供了依据。这段记载,表达了孔子对祭祀泰山礼仪的高度重视和反对权臣乱礼的坚定态度。巍峨泰山,此时已成为世人普遍尊崇的高贵偶象。构建帝王封祀泰山理论依据的,应当首推战国时期驺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
2023-10-23
泰山刻石书法的源头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象形文字。[1]现存泰山刻石虽然没有发现象形文字,但书界一致认为大汶口出土的象形刻纹,系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之一。据现代学者研究,原始社会晚期的岩画符号、陶器刻划符号以及八卦符号等,均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有联系。......
2023-10-23
碧霞元君信仰地位的确立,是由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基础决定的。由此可见,元君信仰的民间性,是其影响深入广泛的坚实基础。由于碧霞元君更有资格行使主生职司,从而使青帝神的影响逐步衰微,导致泰山地区青帝信仰渐行淡漠,道观相继倾圮,最终退出了泰山神位。......
2023-10-23
官箴言,源于“人治”社会形成的清官文化和廉吏文化。古代箴言是一种以规劝、告诫为主的言辞或文本,专门针对官吏的称作“官箴”。上述《论语》《荀子》中的一些经典言论可视为官箴言的雏形,但出现比较完善的专门记录官箴的书籍,可首推唐代武则天的《官规》,以后又有后蜀孟昶的《官箴》和宋代吕本中的《官箴》等。从先秦至清末,官箴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2023-10-23
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因而,在不同的领域会形成各自人类群体认同的精神文化,体现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泰山文化中心精神文化的建树,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一,图像文字的建树。文字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字,精神文化无从谈起。其三,原始数学的建树。......
2023-10-23
史前社会,泰山、曲阜同属泰山文化圈。由于泰山与曲阜地缘毗邻及其历史文化的同一性,所以孔子可称为泰山之子。孔子一生敬仰泰山,热爱祖国。由此可见孔子泰山情结的凝重。孔子以泰山自况,得到了他的弟子和后人的认可。清人汪志伊在《题孔子崖》一诗中则作了最精辟的概括:“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在今人的心目中,依然将泰山与圣人联系在一起,一样的伟大,一样的高峻,一样的不朽。......
2023-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