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代表欧盟负责对外联系及经贸谈判,对外派驻使团。现有15名法官和9名检察官,由成员国政府共同任命。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
2024-10-04
如果说《秦泰山刻石》是泰山书法艺术奠基之作的话,那么泰山汉隶则代表了中国隶书的最高水准。因为后世书法的演变,皆以泰山汉隶为基础创新发展。
泰山汉隶的精华版为现存泰安岱庙的《衡方碑》和《张迁碑》。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立于东汉建宁元年(168),系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人为其所立的颂德碑。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圆首,额下有穿(碑刻上方的圆孔曰“穿”)。碑额阳刻隶书二行十字《衡方碑》全称,碑刻正文共815字,23行,满行36字,隶书。此碑原立今汶上县(原属泰安)郭楼镇郭家楼村衡方[5]墓前,清雍正八年(1730)汶水泛滥,碑碣卧倒,村人郭承锡复立,1953年移至岱庙炳灵门内,1983年9月移至泰安岱庙历代碑刻陈列室保存。碑刻铭文书法以体丰骨壮的隶书闻名,笔画端正,折角敦方,顿挫分明,仪态浑厚。方家归纳其笔法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间架特别稳重,字字如千斤磐石,蹲踞其位,仪态顿厚;二是以粗壮古拙行笔,造成一些部首绝对方整的形象;三是运用收笔时重顿的笔法,配合造型的淳朴。
《衡方碑》的书法风格影响深远,书界取法者不乏其人,从唐代颜真卿的书法就可窥见其流风所及。《衡方碑》 自宋欧阳修以降,迭经著录,深受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青睐。清代书家翁方纲在《两汉金石记》中称:“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真卿)正书之渐矣。盖其书势在《景君铭》《郑固》二碑间也。”清人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云:“《景君》高古,惟势其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评此碑“方古中有倔强气”[6]。清代著名书家伊秉绶学《衡方碑》,深得其精髓,终成一代书法大师。清末民初杰出金石文字学家杨守敬在其《平碑记》中认为“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的隶书得雄强博大之势,亦均受益此碑。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碑高263厘米、宽115厘米,碑额阴刻篆书二行十二字《张迁碑》全称。此碑出土东平,碑文共567字,15行,满行42字,隶书,主要内容为追述张迁[7]先祖的荣耀和本人的显赫政绩,系故吏韦萌等为张迁所立的德颂碑。碑阴刻立碑者41人姓名及出资数额,文亦隶书。此碑刻立不久即倒地被掩埋,故清初金石学家顾炎武称“欧阳、赵、洪三家皆无此碑”[8]。明初掘地时发现,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碑文完好可读。到明正德年间(1506~1521),仅残缺5字。新中国成立后,东平县人民政府院内建碑亭一座,立此碑于内。1965年,由东平县移至岱庙炳灵门内,此时碑文残泐65字,不可认读的36字。1983年9月,移入泰安岱庙历代碑刻陈列室保存。
张迁碑书法格调方朴古拙,峻实稳重,方劲雄浑。运笔多采“方笔”,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有别于孔庙三碑的大撇重捺。字形偏于古拙一路,虽字迹多漫漶,然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结字运笔首开魏晋风度。全碑气息宽宏博大,堪称汉碑中的神品。张迁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家所推崇,最早著录此碑的,是明人都穆的《金薤琳琅》。因宋代金石学家未著录此碑,清初顾炎武曾疑其碑为后人摩刻,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碑刻书风朴茂端直,非汉代人不能为,又有自然剥落痕迹,更非人为现象,认定原刻无疑。明人王世贞评曰:“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所能及也。”[9]晚清康有为亦称“《张迁表颂》其笔画有可置今真楷中”[10]。
两汉时期,碑额虽多采用小篆体,但书风却与碑文主体的创作风格相关。张迁碑碑额“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采用的虽然是篆书结构,但其造型却或方正或扁平,迥异于篆书竖直的长方形架构,而且多用方笔,既保留了篆书的平入平收用笔特点,又有隶书开张俊逸的体势,创作风格介于篆隶之间。清人方朔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云:“碑额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书中缪篆。”清末民初杨守敬在《平碑记》中亦说:“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
由此可见,汉隶由小篆简化而来。有秦一代,虽然官方倡导小篆,但民间却通行隶书。这既是文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又是文字普及的现实需要。从战国到秦汉之际,群雄逐鹿,天下动荡。在频繁的战争和政权交替过程中,大量的政令和文书需要通过抄写来传达发布。随着书写工作的迅速增多,结构复杂、笔画工整的篆书便显得难以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为了提高效率,人们往往在书写时对篆字的结构作简化处理,书写动作也趋于快速合理。这种习惯逐渐固定,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手写字体——隶书。这种新体在当时主要用于日常实用,相当于从属于标准篆书的辅佐体,所以又被称为“佐书”。从秦朝到西汉前期,隶书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兼有篆、隶两种书体的特点。如湖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以及马王堆西汉帛书上的字迹,都属于这一过渡阶段的典型面目。从字形结构上看,早期的隶书还保留着很多篆书特有的结构方式,但篆书圆转的弧形笔画已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直笔方折的简化结构,同时篆书中复杂排列的平行笔画也往往被合并或省略,字形变得更容易辨认和书写。为了区别于后来成熟的隶书,习惯上将早期的隶书称为古隶或秦隶。
在书法技巧上,尽管隶书的结构比篆书有所简化,但书写的技巧动作却更为丰富。篆书的每一笔画从头至尾粗细均匀,书写时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保持行笔的平稳,而隶书则打破了这种规范,书写时笔锋出现了提按变化,展现了特征鲜明的“蚕头燕尾”。适当的提按不仅加快了书写速度,同时也使点画体现出虚实轻重的节奏韵律。书写技巧从以前的单纯精确转变为丰富灵动,使实用性书写活动中的审美因素大大提高。
汉朝建立以后,国家的行政、军事管理制度均趋于完善,汉朝把隶书作为标准字体。大量的日常书写活动,推动隶书这一新兴书体很快从初具形态走向成熟和稳定。以前,人们依据碑刻资料,普遍认为隶书的成熟要到东汉时期,进入20世纪后,随着大量考古资料的面世,隶书的早期演变过程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通过全国各地大量出土的汉代简牍墨迹可以看出,隶书在西汉中期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属于西汉时期的甘肃武威仪礼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等作品,均反映出成熟隶书的特征。
作为成熟隶书的标志,这一时期的字形结构已经完全褪去篆书痕迹,笔画主要由横向、垂直和斜线三种不同方向的直线构成,字形则以方正而略带横宽的体势为特征,分布均匀,左右对称。在书写技巧方面,这时的隶书点画形态已经达到相当统一的程度,起笔收笔处都有相应的提、按、顿、驻动作。每个字中都有一笔长横或长捺,在收笔时作夸张的波挑处理,这也是隶书技巧中最显著的特征。值得指出的是,这些作者对以上技巧原则的掌握和运用都十分娴熟,并且通过书写时点画的粗细差别和速度的快慢节奏,表现出和谐统一中又有自然变化的艺术魅力。隶书的成熟,对于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均具奠基意义。隶书出现以后,汉字结构的形态标准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后来出现的楷书、行书和草书均是在书写技巧上的演变发挥。对于书法艺术来说,隶书突破了篆书的单一技巧,形成了一套既有统一规律而又包含变化处理的法则,从而为汉字实用书写进一步向自觉的艺术形式演进奠定了基础。(www.chuimin.cn)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汉代隶书风格的认识和学习隶书技法的范本,主要依据泰山《衡方碑》《张迁碑》等为代表的东汉石刻。在全国范围内,保存至今的汉代隶书石刻约有两百余种,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从书法看,这些作品的点画大都横平竖直,笔法严谨,结体则方正饱满,均衡对称,在整体上偏重于凝重端庄、朴实浑厚的审美风格。尽管汉代隶书石刻显示出统一的时代精神,但如果从形式种类和技巧特点来考察,不同作品之间仍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多种风格流派。曲阜孔庙中的《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等碑板作品都是点画平稳、结体匀称,具有严谨庄重的庙堂气象。而著名的《张迁碑》《衡方碑》及《鲜于璜碑》则体现出一种拙朴含蓄的审美效果,其笔画的方板厚实和字形的整齐肃穆,都透露出刻工凿痕对原迹的改造。相比之下,《曹全碑》《华山碑》与《张景碑》等刻工精细,更注重保存毛笔书写的自然生动效果,刻出的点画准确精到,字形潇洒从容,堪称汉碑中书写优秀、镌刻娴熟的代表。与碑版的精心选材、谨慎下笔不同,摩崖刻石只能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所以另有一种效果。如同属陕西汉中石门摩崖《石门颂》笔画轻劲刚健,字形舒展飘逸,笔意十足;开通褒斜道刻石则纵横率意、笔画古朴稚拙,如同天然石纹,今人难以模拟;而刻于甘肃成县的《西狭颂》虽属于摩崖,但石质细腻、书刻精工,风神气息与碑版毫无二致。以上现象表明,汉代石刻隶书效果的构成,一方面是出于书写者与镌刻者的精心制作,另一方面也受到石质的影响制约。如果再考虑到两千年来的自然风化,汉碑隶书所体现的应该是人工与天然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汉代碑版、摩崖刻石书法作品中,呈现了两大流派,即方笔和圆笔。这是因为一副刻石书法作品须由书家和刻工两人共同完成所致。刻工对书家文字的处理方式不同,决定了各异的碑刻风格。如果刻工在刻制过程中加进自己的审美诉求,以硬刀去修饰软毫,这就是以方笔为主的汉碑,给人以沉雄劲利、干净峭拔的审美感受。如果刻工对丹书作品作忠实的描摩,毛笔在运行时所形成的圆浑笔道就能得到再现,这就是以圆笔为主的汉碑,给人流转灵动之美。方笔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汉碑当属泰山的《张迁碑》,而《曹全碑》则是圆笔的典型代表。
除了碑版摩崖外,大批出土的简牍墨迹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汉代隶书的辉煌成就。汉简隶书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都有出土,风格也是争奇斗妍,各具风韵。与刻石不同的是,简牍上的隶书都是汉代人的手写原迹,在风格面目上不像碑刻那样统一严整,书写技巧相对灵活自然,显示出书写者娴熟的功力以及个人习惯的流露,使人更感到亲切和自然。
在隶书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八分”的新名称。历史地看,隶体书写虽然方便,但从艺术角度审视却欠优美。书家为了增添隶体的美感,从西汉开始,逐渐改用了一种在隶书基础上加以美化的新字体,到东汉趋于成熟,著名的如《乙瑛碑》《礼器碑》《西岳华山庙碑》《韩仁铭》《曹全碑》以及《熹平石经》等,均用这种新字体书写。这种新字体的特点是字形都成扁方,较长的横笔包括右下方的斜笔,在右端收笔处都略向上挑,后世书家称之为“波磔”或“波发”。为了把这种有“波磔”的隶书和此前无波磔的相区别,给了它“八分”的新名称。《说文解字》云:“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所谓“八分”,就是因为字有了波磔像“八”字左右分开而得名。泰山的《衡方碑》《张迁碑》,均是“八分”隶书的成熟版本。总之,东汉一代是隶书的鼎盛时期,汉隶所展示的技巧规范及审美风格,代表了隶书发展的理想境界,直到今天仍然是攻习隶书者所共同遵从的原则与追求的方向。
迨至晋代,泰山刻石书法作品依然延续着汉隶的余韵。魏晋时期提倡休养生息,禁止刻碑扰民。宋代欧阳修、赵明诚皆称“晋碑难求”,而泰山《孙夫人碑》堪称巨制,是泰山刻石中最具代表性的晋代书法作品。后人将其与掖县(今莱州)的《郛休碑》、河南的《太公望碑》并称晋代三大丰碑,而《孙夫人碑》为保存较好者,是研究晋代书法和镌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孙夫人碑》全称“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立于西晋武帝泰始八年(272),碑高250厘米、宽97厘米。碑阳文20行,满行37字,凡706字,字径3.5厘米,隶书,主要内容为颂扬孙夫人[11]的生前功德。碑阴刻文9行,满行16字,凡142字,字径1.5厘米,隶书,为清嘉庆三年(1798)泰安知府金棨和钱塘江凤彝撰写的题记,对此碑的立碑年代和发现经过等,均有详细的考证和记载。碑首额下有穿,犹存古意。额隶书“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3行11字,字径15厘米,惜已残毁。此碑原立新泰新甫山下张孙庄,乾隆五十八年(1793),钱塘江凤彝始得发现,时铭文已多磨灭,虽经江氏细心摩拟,但仍不能补全原文。至清末又增补40余字,使前半文意稍微贯通。1965年移至泰安岱庙炳灵门时已漫灭327字,1983年移岱庙历代碑刻陈列室保存。在晋武帝禁碑的年代,孙夫人碑能够得以刻立,除强势的家族背景外,还与羊氏家族的文化习俗密切相关,成为中国石刻史上有关女性的第二块碑刻(第一块为汉代伏波将军马援之女的“马姜墓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汉字和书法形体发生急剧变化,隶书承汉之余绪,明显地呈现出过渡期以楷入隶的鲜明特征,形成楷隶及隶楷等书体,书法史上称之为“真书”。《孙夫人碑》就是楷与隶错变时期泰山石刻的典型代表。此碑文辞古雅,结体严整,笔画凝重,转折峭拔。由于有些撇捺灵活,为整个碑刻带来鲜活气氛。虽然魏晋时期仍认为“非隶书不足以被丰碑而凿贞石”,但隶书的黄金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书界的兴趣开始转向新的楷书创造。此碑与这个时期的许多碑刻一样,已略乏汉碑雍容气象,结构平稳,比较规范化了。清人严可均认为《孙夫人碑》点画严整,颇似《范氏碑》笔迹。清代书法评论家包世臣则认为此碑上承《孔羡》法嗣,用笔沉着不减而体稍疏隽。有专家认为,唐初欧阳询的《房彦谦碑》,即出自此碑之韵。
唐代以降,泰山刻石书法多呈隶楷结合或楷隶结合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块:一是《房彦谦碑》。房彦谦系唐代名相房玄龄的生父,书者为唐楷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初唐书家写隶书的不多,唯《房彦谦碑》在书史上地位显赫。欧阳询存世隶书甚少,所以房碑是极为罕见的珍品。另一块是堪称巨制的《纪泰山铭》,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东封泰山时亲撰亲书的铭文,次年命人刻于岱顶大观峰崖壁,高13. 2米、宽5.3米。通篇987字,其中正文961字。字大5寸,字字贴金。《纪泰山铭》是唐代隶书的杰作,其雄强之势、婉润字体、端庄姿态,充分反映出封建盛世的万千气象,为汉魏以降碑碣之最,可谓帝王第一刻。唐代窦臮撰、窦蒙注《述书赋》称其书法为:“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景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壮风,笔如海而吞鲸。”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朱彝尊在《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一书中则感叹:“御书雄浑,若怒猊渴骥……若唐隶尽如此,何惭汉碑碣乎?”
泰山隶书刻石自汉代至民国一直延绵不绝,历代均有佳作面世。其中最晚的一块隶刻,当属邱山宁的《泰山颂》,于1934年7月28日撰书。邱山宁原名邱斌,字岘章,济南人,曾任冯玉祥将军的参谋长、军务处长、教导团总教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此诗刻于岱麓泰山滦州起义革命烈士祠院内的一块自然石上,高60厘米、宽95厘米,诗文共5行,满行10字,字径8×10厘米,隶书体。泰山隶书刻石深受泰安书界推崇,历代书家均能写得一手精妙隶书。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代表欧盟负责对外联系及经贸谈判,对外派驻使团。现有15名法官和9名检察官,由成员国政府共同任命。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
2024-10-04
道家老庄思想是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它们通过对老子思想的解释,把《道德经》中万物本原的“道” ,解释为有意志、有情感、有权力、能发号施令的最高主宰。道教创立于东汉中叶,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包含有黄老道、方仙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但它主要崇奉“道” ,并以“道”为最高信仰。......
2023-12-06
其结体方整匀称,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是汉隶中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代表作品。明郭宗昌《金石史》称其“结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图4-3-3《乙瑛碑》4.《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隶书碑刻,中平二年立。此碑在众汉隶中颇负盛名,与《史晨前后碑》前后辉映,同为汉石至宝。......
2024-08-28
从夏代晚期至清代末年,见诸史册的泰山地震共有28次。泰山地震并非每次都有典史记载的重大政治影响,或者产生重大影响而被统治者刻意隐瞒了,但有史可查的仍不乏成例。泰山地震影响政治兴亡的例子,莫过于西汉晚期的废除东平国。泰山地震影响政治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南燕皇帝慕容德被泰山周边一次地震吓死。......
2023-10-23
史前社会,泰山、曲阜同属泰山文化圈。由于泰山与曲阜地缘毗邻及其历史文化的同一性,所以孔子可称为泰山之子。孔子一生敬仰泰山,热爱祖国。由此可见孔子泰山情结的凝重。孔子以泰山自况,得到了他的弟子和后人的认可。清人汪志伊在《题孔子崖》一诗中则作了最精辟的概括:“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在今人的心目中,依然将泰山与圣人联系在一起,一样的伟大,一样的高峻,一样的不朽。......
2023-10-23
都强调了帝王受命易姓、报告成功“必于泰山”,足见泰山被认为是“万物交代之处”、主万物之生的思想根深蒂固。历代有作为帝王的封禅、祭告泰山,无不遵循这一传统观念而进行。泰山主生的观念率先引发了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东方主生观念还深度影响了古时的传统礼制。总之,由古老“五行学说”形成的泰山主生观念,是导致先民朝拜泰山、帝王祭祀泰山的主要原因。......
2023-10-23
而朱震的易学思想视太极为最高本体,太极乃象数之源,万物之祖。而朱震直言“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作为两仪同时存在于太极之中,太极就是阴阳的统一。太极就是天地万象之根本,阴阳动静之源泉,懂得了这一点,就达到了易学的最高境界,由此可知,太极就是朱震象数之学的最高范畴。此外,朱震还从易数和象数体例的角度讨论太极之一的性质和功能,这些解释,均在于说明太极乃《周易》象数之源。......
2023-11-20
书界公认,泰山刻石肇于《秦泰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泰山第一书刻,镌写着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由此见证泰山书法艺术的开端。《秦泰山刻石》原立岱顶,几经移位后,最终置于泰安岱庙博物馆保存至今。两刻据考均为丞相李斯所书。《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与《秦琅琊刻石》并称稀世珍宝。对于李斯小篆和《秦泰山刻石》,历代史家、书家、书法理论家评价甚高,推崇备至。......
2023-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