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汶阳田的农耕技术引领农业生产进步

汶阳田的农耕技术引领农业生产进步

【摘要】:在漫长的农耕文明进程中,汶阳田的耕作技术始终处于华夏农业生产的前沿。后来,这种“代田法”延伸到周边丘陵地区,被农人普遍采纳,延续至今。“区田法”是在小面积土地上精耕细作、力求增产的耕作方法,实行深耕、密植、合理使用水肥,加强管理,试验成功后逐步推广。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进程中,汶阳田的耕作技术始终处于华夏农业生产的前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典型农耕社会的汶阳田,随着耕牛和铁制农具的相继使用,就淘汰了原始的撂荒休耕制,实行土地连种制,讲究“深耕熟耨”(《庄子·则阳》),采取高地种沟、低田种垄的垄作法,进而发展为复种制,出现了“四种而五收获”(《管子·治国》)和“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的现象。粮食作物的旱涝保收和丰产高产,或许是大汶口先民在此生息约2000年、商王两次迁都汶泗流域、鲁都由今河南鲁山东迁曲阜、秦代建置汶阳县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代,武帝推行“代田法”和“区田法”。由于西汉初年复置汶阳县,汶阳田又是久负盛名的膏腴之地,必然率先推行。“代田法”是在田中作等宽的沟与垄,作物种于沟内,中耕时将垄土逐次锄下,到收获时垄与沟平,次年垄沟位置互易,这种耕作法有利于抗旱保墒,防止倒伏和保持地力。后来,这种“代田法”延伸到周边丘陵地区,被农人普遍采纳,延续至今。“区田法”是在小面积土地上精耕细作、力求增产的耕作方法,实行深耕、密植、合理使用水肥,加强管理,试验成功后逐步推广。如今的汶阳高产实验田,就是“区田法”的改进型。汉武帝还重视水利建设,引汶溉田。《史记·河渠书》载:“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2]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者。”引汶灌溉工程能够溉田万余顷,面积已相当可观,当覆盖汶河中游的广大地区,从而改善了汶阳田的水利条件,为农业高产奠定了基础。同时,汉武帝又重视制造推广新田器,令郡守派人到京师长安学习新田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当时的新田器主要有耦犁、人力犁和耧车,对提高汶阳田的生产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汶阳田在农业生产方面,亘古以来一直起着典范作用,率先完成了种植制度上的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耕作制度上的深耕细作、栽培制度上的中耕锄草和加强田间管理以及水利条件改善、生产工具的改进等,始终发挥着引领农业生产前行的带头作用。(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