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代晚期至清代末年,见诸史册的泰山地震共有28次。泰山地震并非每次都有典史记载的重大政治影响,或者产生重大影响而被统治者刻意隐瞒了,但有史可查的仍不乏成例。泰山地震影响政治兴亡的例子,莫过于西汉晚期的废除东平国。泰山地震影响政治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南燕皇帝慕容德被泰山周边一次地震吓死。......
2023-10-23
民族性格由思维模式决定,而思维模式的成型又与地域文化的框定密不可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就是由原始泰山崇拜框定的。
思维是认识的核心,了解中华民族思维模式是认识中华民族认知特点的关键。历史地看,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就是由先民的拟人思维演化而成的向心式思维和守成式思维。这些,均可通过对泰山文化的考察得出结论。
拟人思维是指用理性思维活动的特点,解释非社会现象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仿照人的思维特点解释自然万物,把物质对象和动物的活动看作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活动。拟人思维最初表现为“万物有灵”论。马克思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1]原始的艰苦生活折磨着原始人,也锻炼了原始人。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界与人类经济生活的联系时,便越来越感到应该去探索并揭开它的奥秘。然而,低下的生产力决定了人们粗浅的认识水平,他们无法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猜想推断,认为世界万物与人一样,都是有思想感情的,将人同自然浑然一体,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万物有灵论”。这种思想方法,在心理学上叫作拟人思维。
远古人类的拟人思维集中表现在对泰山神的崇拜上。在原始东夷人看来,泰山是大地之主,它能托起太阳,兴云作雨,而且主管人类的生死,如在古老神话传说中,泰山就被称作“昆仑山”[2],其地位可与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地位比肩,是一座上帝和众神所居的万神山,堪称“百神之所在”[3]。《风俗通义》云:“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者,始(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博物志》称“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地孙也。主招魂”。
先民的拟人思维不仅反映在上述神话和记载中,还体现在“泰山”名字的演变上。古时,泰山又记作太山。太可训为大、天二字,太、大古音相同,甲骨文中则天、大通用。所以,泰山亦被称作大山、天山。天山表示它具备上达天帝的意义,显然是将泰山人格化、神灵化的拟人思维产物。拟人思维一方面表现为人们认识水平的低下,另一方面也表明人类由对自然的纯粹动物意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愿再在自然力面前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人们把理想、愿望、出路寄托在神的力量上,实际就是人们力图控制、征服自然的心理体现。泰山崇拜,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客观世界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水平。(www.chuimin.cn)
随着时间的推移,拟人思维演化为向心式思维和守成式思维。向心式思维着眼于空间横向,指人们的思想指向一个中心而不随便改变方向,崇拜中心;守成式思维则着眼于时间纵向,指人们的思想指向既成事实而不是未来,一以贯之。
在孔子学说研究中,人们往往把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渊源归结于儒家思维结构对后世的影响。这一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在儒家学说创立之前,人们的泰山崇拜中就已经存在着向心式思维模式。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神圣地位,其根本原因应归结为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概念。这种观念明显地表现出先民的向心式思维。先民之所以产生这种向心式思维,主要应由上古时代华夏民族活动地理区域所决定。华夏文明的肇源地,是一个扇面状的大三角平原区域:以中部的嵩山为顶点,东部面向黄淮入海处,北部顶点在燕山脚下,南部顶点在长江入海处的杭州湾,西部顶点位置靠近华山、嵩山和三门峡。其面积包括今山东、河南、江苏的全部以及河北、安徽、浙江的一部。这个三角区,四面几乎完全被山岳和大海所环绕。北面有燕山,南面有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西面有太行山、秦岭、大巴山,东面是山东丘陵和大海。这个区域就是中国古史上著名的中州——中原地区,亦即古人心目中所谓“中国”的所在地。古华夏的民族和文化,就是在这块平原的怀抱中孕育而成的。正是由于中原四周环山绕水,客观地约束或阻拦着人们活动的外延和文化范围的扩张。这种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和约束力,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种集约式的内心力,表现出向心性思维的特点。泰山是中原中心地区唯一突出于平坦地势的高山,可谓中心的当然代表和明显标志, 自然而然地成为向心式思维的集中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初对泰山的崇拜与民族向心式思维模式的形成有着根本性联系。
向心式思维模式本身的内聚性,衍生出与之相辅相成的守成式思维模式。向心式思维模式在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泰山独尊的向心式思维意识,也为“唯我独尊”的守成式思维意识作了思想铺垫。泰山极顶建筑所代表的“至高无上”,就是特权崇拜的象征,民间称“丈人”、“岳父”为“泰山”的习惯,也是这种权威崇拜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由于向心式思维所带来的泰山崇拜,给中华民族思想钤盖着极深的烙印,表现为对泰山诸神不敢轻易怀疑,而是更多信服,加倍崇拜,致使长期沉湎于历史沉积之中不能自拔,很少对旧传统采取批判态度,更鲜有创新探索意识,这便是守成式思维的典型表现。泰山历代君王热衷封禅,虔诚祭祀,导致民间迷信广泛流传,而泰山建筑风格的固定不变,则成为守成式思维的典范标志物。应该说,守成式思维对泰山文化传统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泰山保持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特色,尽管历代均有所损益,但泰山始终不渝地载附中国文化的事实却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泰山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及其内含的守成式思维给中华民族所带来的消极一面,即只守其成、不尚创新。表现在泰山文化上,必然是稳定的、连续的,极少发生剧烈变化和与时俱进的大胆创新。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从夏代晚期至清代末年,见诸史册的泰山地震共有28次。泰山地震并非每次都有典史记载的重大政治影响,或者产生重大影响而被统治者刻意隐瞒了,但有史可查的仍不乏成例。泰山地震影响政治兴亡的例子,莫过于西汉晚期的废除东平国。泰山地震影响政治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南燕皇帝慕容德被泰山周边一次地震吓死。......
2023-10-23
泰山祭祀作为一种历代帝王祭天祀地的典礼,缘于人类祖先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由于先民活动范围的狭窄、视野的短距和泰山在这个区域的第一高度,使泰山成为人们祭天崇拜的首选对象,并不断得以神化。由此,泰山又是生死轮回的神秘之山。泰山周围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依据,是沂源县出土的猿人化石和新泰市乌珠台村出土的智人化石。延至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的人类活动更加频繁。这一发现,堪称泰山史前文化中心。......
2023-10-23
泰山刻石书法的源头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象形文字。[1]现存泰山刻石虽然没有发现象形文字,但书界一致认为大汶口出土的象形刻纹,系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之一。据现代学者研究,原始社会晚期的岩画符号、陶器刻划符号以及八卦符号等,均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有联系。......
2023-10-23
碧霞元君信仰地位的确立,是由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基础决定的。由此可见,元君信仰的民间性,是其影响深入广泛的坚实基础。由于碧霞元君更有资格行使主生职司,从而使青帝神的影响逐步衰微,导致泰山地区青帝信仰渐行淡漠,道观相继倾圮,最终退出了泰山神位。......
2023-10-23
进入统一的专制国家后,在传统宗教崇拜基础上形成了作为国家最高礼仪的封禅制度。泰山的神圣地位,对“儒教”(儒学)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可以说,中国古代佛教刻石中主要的各类形制在泰山地区都有所显现。泰山儒、释、道三家的形成与发展,以致最终走向三教合一,是在自由争鸣的和谐氛围中完成的。......
2023-10-23
科学革命的深远影响更多地在于其直接引发了彻底的思维变革,使知识界的思想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在对物理特性知识的获取方面,培根主张反复试验和观察,通过归纳法得出普遍结论,把握自然的规律、秩序,洞察自然界的奥秘。......
2023-11-30
(三)文化层次与知识水平差别形成的亚文化我国人口众多,人们的学历文化层次与知识水平差异比较大,不同学历文化层次与知识水平的群体,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和参与体育行为的动机是有差别的。不同民族地区的体育消费呈现不同特点,其中既有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经济基础的影响。这也说明不同地区体育消费的共性和特殊性。体育作为一种超越国界、民族和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正......
2023-10-17
人们一直用“需求是发明之母”来说明大部分的技术活动,奥格本否认需求直接导致发明。虽然需求依然是发明的动力,但是发明社会学研究者已经否定了“需要是发明之母”的观点,因为需求只是发明产生的诸多动力因素之一。其次,若没有现存的关键技术要素,即便社会有需求,发明依然不能产生。需求也是相对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需求不同。需求的产生也必须要有文化的准备。......
2023-11-27
相关推荐